第15章
“你怎么来了?”李五的腿被固定着,身体不能随意旋转,话虽然是说给宋泊听的,但脸却朝着床板顶。
“三日不上工,来瞧瞧你。”说着,宋泊把水果放床边的柜子上,自己搬了把木凳到床边坐下,“李兄你这是怎么了?”
李五呵呵笑着,说:“前几日滑了一跤,摔骨折就成这样了。”
“那你可得好好休息,这伤筋动骨可不是小事。”宋泊说,就算是成年人,将骨头摔断了没有好好休息导致骨头长歪了,这就把小事变成大事了。
“你怎么跟我娘子说得一模一样。”李五说:“不过一个小伤,过两日我就上工去。”
“还是多歇歇。”宋泊说,他不是学医学的,说不出什么医学道理来,只能按着自己的理解劝说李五。
李五是个粗人,说大道理他听不进去,宋泊举了些简单的例子,倒是说进了李五的心中。
“我看嫂子在外拉磨,那是做什么?”宋泊道。
“阿篮那是在做豆腐。”李五答。
豆腐的技艺复杂,故而豆腐卖价还行,一块豆腐能卖到一钱。
简单寒暄几句以后,宋泊才切入正题。
“李兄......”说起这事儿宋泊还有些难以启齿。
“你说。”听宋泊这语气,李五觉着宋泊是带了件难事来了。
“是这样的,我家夫郞最近跟我起了别扭。”宋泊缓缓将江金熙闹别扭的事情从头到尾告诉李五。
李五一个大老粗,自然琢磨不透哥儿的心思,听完宋泊的话以后,他也疑惑,“你说的话都很正常,他是为什么与你生气呢?”
“现在为什么生气已经不重要了,我想问问李兄可有哄人的法子。”宋泊说。
“不能说有没有。”李五抬手摩挲着下巴,他与阿篮成婚已经十年有余,期间肯定吵过架,他哄人的法子无非就是买些阿篮喜欢吃的、喜欢看的,再说些哄人的甜话,基本这套下来,阿篮的气就会消去了。
李五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不太容易,他与江金熙相处堪堪一周,摸不清他喜欢吃什么又喜欢看什么。不过他上次从喜春楼打包菜品回去以后,江金熙倒是把桂花糖藕吃了个精光,而且之前为了喝药买的糖也只剩下两颗,江金熙应该是喜欢甜食的。
“实在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你就多说些好话。”李五提出解决的法子,“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如此看来也就只能这样。
只是江金熙是京城的贵少爷,不知道这种普通法子能不能合他心意。
得了解决的法子,宋泊也就不纠结了,他是下午下工后来的,现在半个时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
门外拉磨的声音还是没停,宋泊有些好奇,“你们不吃晚饭吗?”
李五躺在床上,阿篮又在拉磨,家里两个人都没空做饭,晚上那顿便省了去?
“我家儿子做。”李五的话刚刚落下,院内就传来清脆的喊声,“爹、娘,可以吃饭啦。”
李五家吃饭的地方在厨房,宋泊把李五从床上扶了起来,他的左腿不能动,但可以用右腿蹦跶着去厨房。
宋泊本想把李五送到厨房就离开,但捱不住李五和阿篮的热情,被留下来吃晚饭。
李五的儿子今年十岁,古代的孩子懂事早,他年纪轻轻就能下厨掌勺。
阿篮拍了下李会书的后背,“阿书,叫叔叔。”
“叔叔好。”李会书乖巧地应声,打完招呼他跑进厨房里,给大家拿碗筷。
可能是李会书才十岁,也可能是李会书没有做菜的天赋,总之李会书做出来的菜不算好吃,最多只能说是可以入口,盐放得不够又没有油,是减肥人士最喜欢的清水煮菜了。
不过宋泊也不挑,夹菜到饭碗后一口一口吃得优雅。
李五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他们在饭桌上边吃边聊,气氛热烈。
李五吞下一块猪肉,转头看向李会书,“对了,你今日书读得如何?”
“今日将《大学》抄写了五遍。”李会书答。
《大学》这可是四书之一,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李会书读《大学》,肯定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难怪李五搬货,阿篮卖豆腐,两人赚的钱在百姓中不算少,却只能住个贫民区的房子,原来是要因为李会书读书要用到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可不是便宜东西,一张纸就要零点五钱,用的笔墨加起来要百来钱,这还是品质差的笔墨,若是买支好笔,那就得花去一贯钱也就是一两白银,这可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
“很好。”听自家儿子抄了书,李五吃饭都带了笑,他道:“这位宋叔叔可是个写字好手,你得多与人学学。”
李会书睁圆双眼,满眼都是星星,他直勾勾看着宋泊,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真的吗?”
被小孩用敬佩的眼神看着,宋泊点头,“只是会写字而已,称不上好手。”
“就是他让你爹赢了一百钱回来。”阿篮补充着。
宋泊写字赢秦令这事儿可是个光荣事迹,从喜春楼回来以后,李五第一时间与阿篮和李会书分享。
李会书放下碗筷,径直走到宋泊面前,九十度弯下了腰,语气虔诚,“宋叔叔!请您教我写字。”
第15章
宋泊当了几年的古代文学专业的大学教授,都没有这样的待遇,这才来古代几日,就被人行了大礼。
“赶紧起来。”宋泊放了碗筷,起身扶李会书起来,“你爹抬举我了,我只是会写字罢了。”
“是宋叔叔谦虚了。”李会书说。
李五那日回来高兴得不行,绘声绘色地跟他与娘亲讲了在喜春楼发生的事,码头货工赢了纨绔学子,这怎么不振奋人心。自那日起,他便记着宋泊,想与他学习写字。
“练毛笔字贵在坚持。”宋泊拉着李会书的胳膊,把他重新拉回餐桌边。
李会书乖乖地坐回位子上,满眼敬佩地看着宋泊,两只耳朵竖起,把宋泊说的每个字都记进心里。爹、娘都是普通百姓,供他读书已经十分辛苦,没有多余的钱再供他上私塾,而他现在上的义堂只教人粗识文字而已,深的学问完全涉及不到,写字本就是个功夫活,写一手好字的人,学问都不会太差。
只要宋泊肯教他,他绝对能比在义堂学到更多的知识。
见李会书跟小兔一样,双眼放光,宋泊心底不觉好笑,十岁的少年正是练字的好时候,到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以古代人对字的重视程度,肯定能得到些附加分。
“你好好吃饭,我就教你。”宋泊道。
听宋泊这么说,李会书立即端碗起来,往嘴里扒饭,吃得急了还咳嗽几声,阿篮边笑边给他拍背,让他吃慢些。
李五虽然没读过书,但他知道读书不易,隔壁老何家的大儿子读书一辈子,五十岁才中举,可想而知这条路究竟有多么艰难。学者很难,教者更难,以宋泊那样的性子,应下的事必会做到极致,如此教李会书写字一定会耗费宋泊的时间和精力。他一开始夸宋泊只是单纯觉着自己这个朋友厉害,并没有其他心思,现在事情这么发展,倒给宋泊送了个麻烦活。
李五说:“你不用把会书的话放在心上,什么学写字,你甭理他。”
宋泊明白李五的意思,可他答应的事从来没有反悔的道理,他道:“今儿个我不是也有事找你帮忙?这样一抵便了了。”
“这哪儿一样?!”李五应声,且不说他提的办法有没有效果,这给个建议和教人写字怎么能相提并论。
“就这么定了,你不必再说。”宋泊说。
无法,李五只能想着等会儿跟阿篮商量商量,送些东西给宋泊算是学费。
吃完晚饭,宋泊到李会书的屋子里,看他平日写的作品。
李会书的卧室就在主卧房旁,空间不大,入室就是一张简单的木桌,木桌上的笔墨纸砚整齐的放着,一幅看着像是李会书今日抄写的文章平铺放着已经干透。
李会书啪嗒啪嗒跑进房间,双手捧起那幅平摊的作品,走到宋泊面前,“宋叔叔,这是我今日抄的《大学》。”
宋泊小心接过,李会书的字还带着稚气,笔锋不够成熟,停留在临摹他人范本的阶段。
“你抄写的范本在哪儿?”宋泊问。
“我没有范本,这是模仿义堂夫子写的。”李会书回答道,他小心翼翼地观察宋泊的神色。
仅凭记忆能一字不差地将《大学》抄下来,而且还能模仿他人字迹,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可是十分困难。
“这人笔锋锐利,不适合你。”宋泊在木桌前坐下,提笔就在空白的纸上写下一页《大学》的内容,根据李会书笔迹的特点,宋泊特意写下一款适合他的字形,“以后你按这个学,每日腾出时间,抄写三遍。”
李会书如获至宝,他点头如捣蒜,双眼发光地看着桌上未干的字迹,对比便知高下,宋泊的字比义堂夫子的字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三日不上工,来瞧瞧你。”说着,宋泊把水果放床边的柜子上,自己搬了把木凳到床边坐下,“李兄你这是怎么了?”
李五呵呵笑着,说:“前几日滑了一跤,摔骨折就成这样了。”
“那你可得好好休息,这伤筋动骨可不是小事。”宋泊说,就算是成年人,将骨头摔断了没有好好休息导致骨头长歪了,这就把小事变成大事了。
“你怎么跟我娘子说得一模一样。”李五说:“不过一个小伤,过两日我就上工去。”
“还是多歇歇。”宋泊说,他不是学医学的,说不出什么医学道理来,只能按着自己的理解劝说李五。
李五是个粗人,说大道理他听不进去,宋泊举了些简单的例子,倒是说进了李五的心中。
“我看嫂子在外拉磨,那是做什么?”宋泊道。
“阿篮那是在做豆腐。”李五答。
豆腐的技艺复杂,故而豆腐卖价还行,一块豆腐能卖到一钱。
简单寒暄几句以后,宋泊才切入正题。
“李兄......”说起这事儿宋泊还有些难以启齿。
“你说。”听宋泊这语气,李五觉着宋泊是带了件难事来了。
“是这样的,我家夫郞最近跟我起了别扭。”宋泊缓缓将江金熙闹别扭的事情从头到尾告诉李五。
李五一个大老粗,自然琢磨不透哥儿的心思,听完宋泊的话以后,他也疑惑,“你说的话都很正常,他是为什么与你生气呢?”
“现在为什么生气已经不重要了,我想问问李兄可有哄人的法子。”宋泊说。
“不能说有没有。”李五抬手摩挲着下巴,他与阿篮成婚已经十年有余,期间肯定吵过架,他哄人的法子无非就是买些阿篮喜欢吃的、喜欢看的,再说些哄人的甜话,基本这套下来,阿篮的气就会消去了。
李五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不太容易,他与江金熙相处堪堪一周,摸不清他喜欢吃什么又喜欢看什么。不过他上次从喜春楼打包菜品回去以后,江金熙倒是把桂花糖藕吃了个精光,而且之前为了喝药买的糖也只剩下两颗,江金熙应该是喜欢甜食的。
“实在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你就多说些好话。”李五提出解决的法子,“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如此看来也就只能这样。
只是江金熙是京城的贵少爷,不知道这种普通法子能不能合他心意。
得了解决的法子,宋泊也就不纠结了,他是下午下工后来的,现在半个时辰过去,天已经全黑了。
门外拉磨的声音还是没停,宋泊有些好奇,“你们不吃晚饭吗?”
李五躺在床上,阿篮又在拉磨,家里两个人都没空做饭,晚上那顿便省了去?
“我家儿子做。”李五的话刚刚落下,院内就传来清脆的喊声,“爹、娘,可以吃饭啦。”
李五家吃饭的地方在厨房,宋泊把李五从床上扶了起来,他的左腿不能动,但可以用右腿蹦跶着去厨房。
宋泊本想把李五送到厨房就离开,但捱不住李五和阿篮的热情,被留下来吃晚饭。
李五的儿子今年十岁,古代的孩子懂事早,他年纪轻轻就能下厨掌勺。
阿篮拍了下李会书的后背,“阿书,叫叔叔。”
“叔叔好。”李会书乖巧地应声,打完招呼他跑进厨房里,给大家拿碗筷。
可能是李会书才十岁,也可能是李会书没有做菜的天赋,总之李会书做出来的菜不算好吃,最多只能说是可以入口,盐放得不够又没有油,是减肥人士最喜欢的清水煮菜了。
不过宋泊也不挑,夹菜到饭碗后一口一口吃得优雅。
李五家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他们在饭桌上边吃边聊,气氛热烈。
李五吞下一块猪肉,转头看向李会书,“对了,你今日书读得如何?”
“今日将《大学》抄写了五遍。”李会书答。
《大学》这可是四书之一,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李会书读《大学》,肯定是冲着科举考试去的。
难怪李五搬货,阿篮卖豆腐,两人赚的钱在百姓中不算少,却只能住个贫民区的房子,原来是要因为李会书读书要用到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可不是便宜东西,一张纸就要零点五钱,用的笔墨加起来要百来钱,这还是品质差的笔墨,若是买支好笔,那就得花去一贯钱也就是一两白银,这可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
“很好。”听自家儿子抄了书,李五吃饭都带了笑,他道:“这位宋叔叔可是个写字好手,你得多与人学学。”
李会书睁圆双眼,满眼都是星星,他直勾勾看着宋泊,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真的吗?”
被小孩用敬佩的眼神看着,宋泊点头,“只是会写字而已,称不上好手。”
“就是他让你爹赢了一百钱回来。”阿篮补充着。
宋泊写字赢秦令这事儿可是个光荣事迹,从喜春楼回来以后,李五第一时间与阿篮和李会书分享。
李会书放下碗筷,径直走到宋泊面前,九十度弯下了腰,语气虔诚,“宋叔叔!请您教我写字。”
第15章
宋泊当了几年的古代文学专业的大学教授,都没有这样的待遇,这才来古代几日,就被人行了大礼。
“赶紧起来。”宋泊放了碗筷,起身扶李会书起来,“你爹抬举我了,我只是会写字罢了。”
“是宋叔叔谦虚了。”李会书说。
李五那日回来高兴得不行,绘声绘色地跟他与娘亲讲了在喜春楼发生的事,码头货工赢了纨绔学子,这怎么不振奋人心。自那日起,他便记着宋泊,想与他学习写字。
“练毛笔字贵在坚持。”宋泊拉着李会书的胳膊,把他重新拉回餐桌边。
李会书乖乖地坐回位子上,满眼敬佩地看着宋泊,两只耳朵竖起,把宋泊说的每个字都记进心里。爹、娘都是普通百姓,供他读书已经十分辛苦,没有多余的钱再供他上私塾,而他现在上的义堂只教人粗识文字而已,深的学问完全涉及不到,写字本就是个功夫活,写一手好字的人,学问都不会太差。
只要宋泊肯教他,他绝对能比在义堂学到更多的知识。
见李会书跟小兔一样,双眼放光,宋泊心底不觉好笑,十岁的少年正是练字的好时候,到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以古代人对字的重视程度,肯定能得到些附加分。
“你好好吃饭,我就教你。”宋泊道。
听宋泊这么说,李会书立即端碗起来,往嘴里扒饭,吃得急了还咳嗽几声,阿篮边笑边给他拍背,让他吃慢些。
李五虽然没读过书,但他知道读书不易,隔壁老何家的大儿子读书一辈子,五十岁才中举,可想而知这条路究竟有多么艰难。学者很难,教者更难,以宋泊那样的性子,应下的事必会做到极致,如此教李会书写字一定会耗费宋泊的时间和精力。他一开始夸宋泊只是单纯觉着自己这个朋友厉害,并没有其他心思,现在事情这么发展,倒给宋泊送了个麻烦活。
李五说:“你不用把会书的话放在心上,什么学写字,你甭理他。”
宋泊明白李五的意思,可他答应的事从来没有反悔的道理,他道:“今儿个我不是也有事找你帮忙?这样一抵便了了。”
“这哪儿一样?!”李五应声,且不说他提的办法有没有效果,这给个建议和教人写字怎么能相提并论。
“就这么定了,你不必再说。”宋泊说。
无法,李五只能想着等会儿跟阿篮商量商量,送些东西给宋泊算是学费。
吃完晚饭,宋泊到李会书的屋子里,看他平日写的作品。
李会书的卧室就在主卧房旁,空间不大,入室就是一张简单的木桌,木桌上的笔墨纸砚整齐的放着,一幅看着像是李会书今日抄写的文章平铺放着已经干透。
李会书啪嗒啪嗒跑进房间,双手捧起那幅平摊的作品,走到宋泊面前,“宋叔叔,这是我今日抄的《大学》。”
宋泊小心接过,李会书的字还带着稚气,笔锋不够成熟,停留在临摹他人范本的阶段。
“你抄写的范本在哪儿?”宋泊问。
“我没有范本,这是模仿义堂夫子写的。”李会书回答道,他小心翼翼地观察宋泊的神色。
仅凭记忆能一字不差地将《大学》抄下来,而且还能模仿他人字迹,这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可是十分困难。
“这人笔锋锐利,不适合你。”宋泊在木桌前坐下,提笔就在空白的纸上写下一页《大学》的内容,根据李会书笔迹的特点,宋泊特意写下一款适合他的字形,“以后你按这个学,每日腾出时间,抄写三遍。”
李会书如获至宝,他点头如捣蒜,双眼发光地看着桌上未干的字迹,对比便知高下,宋泊的字比义堂夫子的字好得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