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周祈安道:“死者生前没有中过砒霜,但也不排除中了其他毒的可能。”
张彦青补充说:“但我猜测,即便没有中毒,这七人起码也中了迷药,昏迷了过去,否则死相不会这么平和,一点挣扎过的痕迹都没有。”顿了顿,又补了句,“当然了,也只是猜测,我也没有证据。”
而正谈论着,公孙大人带着随从走了进来。
听了张彦青的判断,结合尸首,公孙昌基本认同了他们的论断——八名死者皆系他杀。
其中知府是直接下手,剩余七人则被下了迷药,导致他们无法从火场逃脱。
但作为监察御史,他也不得不提醒大家一点。他看向了张彦青道:“张公子啊,我与你父亲也是同僚,曾多次三司会审,破获大案。你自小观摩仵作验尸,耳濡目染,有些本事,这些我也是知道的。”
“但你也知道,尸体勘验文件要有仵作签字画押才能生效,若没有仵作画押,便没有信服力,到了公堂上便很容易被推翻质疑……甚至仵作的论断也常常被质疑,毕竟那只是推断,并非铁证。”
这一点周祈安也预料到了,但仵作已死,尸首又难以留存,此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至少现在,他们还多了一条线索。
州府衙门烧成灰烬,八名官员命丧大火。
那人一边在暗中做局,一边看着他们明中破局,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知道今日仵作要来,买了凶在麦田里设伏,精准狙杀了仵作,让他们断了证据。
如此庞大而又精密的局,想必做局之人也必然是个难以撼动的庞然大物。
这桩案件到了最后,能猜出凶手都是好的。想要证据链闭环,将凶手揪出水面,几乎难比登天。
他并非三司人员,将凶手绳之以法非他职责,他也不抱这希望。相比之下,他更想通过这案件,看清青州底下那一团盘根错节的根系。
周权则开口厘清道:“公孙大人,我们一开始已达成共识,按律法,目前在青州没有人能接手这案件,唯有等朝廷答复。公孙大人与我,也只是担心日子久了,证据难以留存,想给后人留下些证据线索。大人只管如实记录,将笔录交接给后人,至于后人信不信,用不用,就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了。”
公孙昌点头道:“周大将军言之有理。”说着,叫随从如实记录下来。
随从拿出了细细的毛笔,在册子上迅速记录。
周祈安静待了一会儿,又走到了前方去看那两名刺客。
刺客面罩已被揭下,看相貌,两人也不过十六七岁光景,最多不超过二十岁,却被训练成杀手,干这害人害己之事。
解下衣物,又见两人背上都纹着莲花刺青,像是什么组织的标志。
周祈安念了句:“莲华刺青?”而后看向大家,不知大家可曾听说过?
卫吉道:“莲花门。是南吴的杀手组织,组织头目每次派底下杀手出去做事,都会给他们用毒。若是计划失败,杀手不回归组织,他们也活不了太久,回去了,也一样会被处置。若是杀手被活捉,供出了什么,他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会受到威胁。总之是一个阴狠无比的组织,收费很高,但几乎没有他们做不掉的人。”
青州太乱,各方势力鱼龙混杂,便也让这样的组织有了可乘之机。
之前卫吉常来青州,也听说过莲花门。
而中原腹地治安严密,莲花门也不接龙锯峡以外的生意,久居长安城的这几人,没听说过也是自然。
卫吉问:“他们是怎么死的?”
他看两人身上除了些拖伤,其中一人手臂中了箭,倒也没有致命伤。
周祈安道:“他们口中含了毒囊。”
卫吉张开了刺客口腔,见一名刺客口中仍留着药囊,那药囊小巧精致,刚好可以含在舌下。
刺客不怕死,却也怕生不如死。
口中含个毒囊,不成功便成仁,自己痛快,也不连累身边人,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
周祈安则梳理思路道:“这七个人,一定是深更半夜约在了一处,才会同时被人下药迷晕的,否则凶手分别在七个不同地点下药,难度太大,牵扯的人太多,暴露的可能性也太大,绝不可能这么操作。”
但他们深更半夜为什么会聚在一块儿?
聚餐?例会?
“哥,我觉得,是不是要再盘问一下他们的家属?”
///
第二日一早,几人进了雁息县。
他们在雁息县租了一套大宅子,作为州府临时办公场所。衙门原址上也已经张贴了告示,叫衙门里的胥吏、有事报官的百姓都到新址来办事。
宅子四进四出,又带左右两个大跨院,面积倒是够用了。内部虽不正规,却也和衙门一样分为了公堂、户房、刑房、吏房等,门口也都挂好了牌子。
军队和御史台在雁息县也需要个地方办公,便在宅子后座房给自己留了几间房间,今日他们便一同来到了这里。
营寨停尸房里的十一具尸首,除了那两名刺客是南吴人,已经就地掩埋,其余也已于今日返还给了家人。
至于仵作……周权已经自掏腰包,给仵作家人送去了一笔抚恤金。人死不能复生,但那笔抚恤金,至少可以保他妻儿后半生衣食无忧。
当差的人回来说,仵作妻子是个哑女,一家人日子过得清贫,因职业,也常常遭邻居白眼。
妻子见丈夫迟迟不归,已经猜到丈夫出了意外,看到尸体,哭到几度昏厥。当差人拿出银子,妻子便带着孩子跪在地上,一直在“咚咚咚”地磕头,怎么拉都拉不起来……
士兵返还了尸首,又把州府八名死者的家属喊到了临时衙门问话。
王知府府上的九位姨娘都来了,半个中庭都站不下,场面相当之壮观。
大家大致分了一下工,周权陪公孙大人在中堂盘问那九位姨娘,周祈安和衙门里的不良人则带着剩余家属去了后座房。
而一问才知,六名死者的家属在火灾当晚遇到的情况十分雷同,都是家主下了衙门回了家,已经吃好饭躺下了,又被衙役临时叫走,说是衙门里有急事。
如果猜得不错,此时王知府大概率也已经丧命。
周祈安问:“派人去请你家家主的衙役,你可认得是谁?”
六名家属指认的竟是同一人,只是那人却也死在了此次大火中。
另一侧的中堂内,公孙大人坐在坐北朝南的太师椅,挨个把九个姨娘喊进来问话。
旁边站了个随从,正唰唰地记着笔录。
宅院粗略布置过,中堂两侧分别放着两张长案,方便大家办公书写。
周权不是主审,端着茶杯搭在一旁案几上听,有疑问,便有一搭没一搭地问话。
只听王昱仁府上最受宠的八姨娘说:“老爷当日一早从我房里出去,之后便没再回来。但老爷来去自由,我们也管不着他,当晚没回府,我们也只当他去了青楼不回来了。直到第二日听说衙门失火,我们才感到大事不妙!”
周权抿了一口茶,开口问道:“你们老爷常去的青楼是哪一家?”
八姨娘扭捏道:“这我就……”
问到了九姨娘,九姨娘便不吐不快地道:“杏花楼!青州地界上它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的青楼,八姐姐也是老爷从杏花楼领来的。”
周权便又问了句:“那你知道你家老爷,最近和杏花楼的哪个姑娘最要好吗?”
九姨娘道:“这我就不清楚了!”
问完,两边交换了一下信息,一行人便又到了杏花楼盘问,结果一问还真问出个重要线索。
当天夜里王知府还真来过杏花楼,找了一个叫程三娘的姑娘。
程三娘上了王知府的马车,两人像是一同去了程三娘在县上的宅院。
结果第二日,知府死于大火,程三娘人也消失了,杏花楼的人全都不知三娘去向。
第44章
杏花楼里的妈妈和姑娘们说, 程三娘是两年前被卖到了杏花楼的,相貌谈不上倾国倾城,顶多算标致耐看, 却最是善解人意、温柔似水,待人接物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舒适感。
王知府每每心情不佳, 都会来找程三娘喝上一杯, 或只是聊聊天。有时甚至不说话, 只静静坐上一会儿,离开时便感到如释重负,心情愉悦。
程三娘是王知府的温柔乡, 他也曾多次提出要给三娘赎身, 想把她纳入府中为妾。
只是三娘说自己喜静, 不想搅进知府府上的是非,曾多次拒绝。
常来杏花楼的人,大多知道三娘与王知府之间的关系, 对三娘也十分尊重, 妈妈更是不敢强她所难,三娘在杏花楼的日子便过得还不错。
知府也明白三娘看不上区区一个妾室身份, 何况他府上已经有了九个姨娘。
他也时常懊悔, 自己这个人最大的毛病便是耳根子太软,太重情义!明明可以逢场作戏, 感情淡了便散了, 但每一个跟他好过的女子,一表示想跟了他, 他心一软, 便总是往府上抬。导致现在,他最想带回府的女子却带不回去。
张彦青补充说:“但我猜测,即便没有中毒,这七人起码也中了迷药,昏迷了过去,否则死相不会这么平和,一点挣扎过的痕迹都没有。”顿了顿,又补了句,“当然了,也只是猜测,我也没有证据。”
而正谈论着,公孙大人带着随从走了进来。
听了张彦青的判断,结合尸首,公孙昌基本认同了他们的论断——八名死者皆系他杀。
其中知府是直接下手,剩余七人则被下了迷药,导致他们无法从火场逃脱。
但作为监察御史,他也不得不提醒大家一点。他看向了张彦青道:“张公子啊,我与你父亲也是同僚,曾多次三司会审,破获大案。你自小观摩仵作验尸,耳濡目染,有些本事,这些我也是知道的。”
“但你也知道,尸体勘验文件要有仵作签字画押才能生效,若没有仵作画押,便没有信服力,到了公堂上便很容易被推翻质疑……甚至仵作的论断也常常被质疑,毕竟那只是推断,并非铁证。”
这一点周祈安也预料到了,但仵作已死,尸首又难以留存,此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至少现在,他们还多了一条线索。
州府衙门烧成灰烬,八名官员命丧大火。
那人一边在暗中做局,一边看着他们明中破局,对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知道今日仵作要来,买了凶在麦田里设伏,精准狙杀了仵作,让他们断了证据。
如此庞大而又精密的局,想必做局之人也必然是个难以撼动的庞然大物。
这桩案件到了最后,能猜出凶手都是好的。想要证据链闭环,将凶手揪出水面,几乎难比登天。
他并非三司人员,将凶手绳之以法非他职责,他也不抱这希望。相比之下,他更想通过这案件,看清青州底下那一团盘根错节的根系。
周权则开口厘清道:“公孙大人,我们一开始已达成共识,按律法,目前在青州没有人能接手这案件,唯有等朝廷答复。公孙大人与我,也只是担心日子久了,证据难以留存,想给后人留下些证据线索。大人只管如实记录,将笔录交接给后人,至于后人信不信,用不用,就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了。”
公孙昌点头道:“周大将军言之有理。”说着,叫随从如实记录下来。
随从拿出了细细的毛笔,在册子上迅速记录。
周祈安静待了一会儿,又走到了前方去看那两名刺客。
刺客面罩已被揭下,看相貌,两人也不过十六七岁光景,最多不超过二十岁,却被训练成杀手,干这害人害己之事。
解下衣物,又见两人背上都纹着莲花刺青,像是什么组织的标志。
周祈安念了句:“莲华刺青?”而后看向大家,不知大家可曾听说过?
卫吉道:“莲花门。是南吴的杀手组织,组织头目每次派底下杀手出去做事,都会给他们用毒。若是计划失败,杀手不回归组织,他们也活不了太久,回去了,也一样会被处置。若是杀手被活捉,供出了什么,他们身边的家人朋友都会受到威胁。总之是一个阴狠无比的组织,收费很高,但几乎没有他们做不掉的人。”
青州太乱,各方势力鱼龙混杂,便也让这样的组织有了可乘之机。
之前卫吉常来青州,也听说过莲花门。
而中原腹地治安严密,莲花门也不接龙锯峡以外的生意,久居长安城的这几人,没听说过也是自然。
卫吉问:“他们是怎么死的?”
他看两人身上除了些拖伤,其中一人手臂中了箭,倒也没有致命伤。
周祈安道:“他们口中含了毒囊。”
卫吉张开了刺客口腔,见一名刺客口中仍留着药囊,那药囊小巧精致,刚好可以含在舌下。
刺客不怕死,却也怕生不如死。
口中含个毒囊,不成功便成仁,自己痛快,也不连累身边人,倒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
周祈安则梳理思路道:“这七个人,一定是深更半夜约在了一处,才会同时被人下药迷晕的,否则凶手分别在七个不同地点下药,难度太大,牵扯的人太多,暴露的可能性也太大,绝不可能这么操作。”
但他们深更半夜为什么会聚在一块儿?
聚餐?例会?
“哥,我觉得,是不是要再盘问一下他们的家属?”
///
第二日一早,几人进了雁息县。
他们在雁息县租了一套大宅子,作为州府临时办公场所。衙门原址上也已经张贴了告示,叫衙门里的胥吏、有事报官的百姓都到新址来办事。
宅子四进四出,又带左右两个大跨院,面积倒是够用了。内部虽不正规,却也和衙门一样分为了公堂、户房、刑房、吏房等,门口也都挂好了牌子。
军队和御史台在雁息县也需要个地方办公,便在宅子后座房给自己留了几间房间,今日他们便一同来到了这里。
营寨停尸房里的十一具尸首,除了那两名刺客是南吴人,已经就地掩埋,其余也已于今日返还给了家人。
至于仵作……周权已经自掏腰包,给仵作家人送去了一笔抚恤金。人死不能复生,但那笔抚恤金,至少可以保他妻儿后半生衣食无忧。
当差的人回来说,仵作妻子是个哑女,一家人日子过得清贫,因职业,也常常遭邻居白眼。
妻子见丈夫迟迟不归,已经猜到丈夫出了意外,看到尸体,哭到几度昏厥。当差人拿出银子,妻子便带着孩子跪在地上,一直在“咚咚咚”地磕头,怎么拉都拉不起来……
士兵返还了尸首,又把州府八名死者的家属喊到了临时衙门问话。
王知府府上的九位姨娘都来了,半个中庭都站不下,场面相当之壮观。
大家大致分了一下工,周权陪公孙大人在中堂盘问那九位姨娘,周祈安和衙门里的不良人则带着剩余家属去了后座房。
而一问才知,六名死者的家属在火灾当晚遇到的情况十分雷同,都是家主下了衙门回了家,已经吃好饭躺下了,又被衙役临时叫走,说是衙门里有急事。
如果猜得不错,此时王知府大概率也已经丧命。
周祈安问:“派人去请你家家主的衙役,你可认得是谁?”
六名家属指认的竟是同一人,只是那人却也死在了此次大火中。
另一侧的中堂内,公孙大人坐在坐北朝南的太师椅,挨个把九个姨娘喊进来问话。
旁边站了个随从,正唰唰地记着笔录。
宅院粗略布置过,中堂两侧分别放着两张长案,方便大家办公书写。
周权不是主审,端着茶杯搭在一旁案几上听,有疑问,便有一搭没一搭地问话。
只听王昱仁府上最受宠的八姨娘说:“老爷当日一早从我房里出去,之后便没再回来。但老爷来去自由,我们也管不着他,当晚没回府,我们也只当他去了青楼不回来了。直到第二日听说衙门失火,我们才感到大事不妙!”
周权抿了一口茶,开口问道:“你们老爷常去的青楼是哪一家?”
八姨娘扭捏道:“这我就……”
问到了九姨娘,九姨娘便不吐不快地道:“杏花楼!青州地界上它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的青楼,八姐姐也是老爷从杏花楼领来的。”
周权便又问了句:“那你知道你家老爷,最近和杏花楼的哪个姑娘最要好吗?”
九姨娘道:“这我就不清楚了!”
问完,两边交换了一下信息,一行人便又到了杏花楼盘问,结果一问还真问出个重要线索。
当天夜里王知府还真来过杏花楼,找了一个叫程三娘的姑娘。
程三娘上了王知府的马车,两人像是一同去了程三娘在县上的宅院。
结果第二日,知府死于大火,程三娘人也消失了,杏花楼的人全都不知三娘去向。
第44章
杏花楼里的妈妈和姑娘们说, 程三娘是两年前被卖到了杏花楼的,相貌谈不上倾国倾城,顶多算标致耐看, 却最是善解人意、温柔似水,待人接物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舒适感。
王知府每每心情不佳, 都会来找程三娘喝上一杯, 或只是聊聊天。有时甚至不说话, 只静静坐上一会儿,离开时便感到如释重负,心情愉悦。
程三娘是王知府的温柔乡, 他也曾多次提出要给三娘赎身, 想把她纳入府中为妾。
只是三娘说自己喜静, 不想搅进知府府上的是非,曾多次拒绝。
常来杏花楼的人,大多知道三娘与王知府之间的关系, 对三娘也十分尊重, 妈妈更是不敢强她所难,三娘在杏花楼的日子便过得还不错。
知府也明白三娘看不上区区一个妾室身份, 何况他府上已经有了九个姨娘。
他也时常懊悔, 自己这个人最大的毛病便是耳根子太软,太重情义!明明可以逢场作戏, 感情淡了便散了, 但每一个跟他好过的女子,一表示想跟了他, 他心一软, 便总是往府上抬。导致现在,他最想带回府的女子却带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