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不敢当,不敢当……”赵秉文红了脸,顿了片刻,也终于敞开心扉说了句,“我在天牢那两年,多谢燕王照拂,否则……”心底的羞愧与自卑使他变得不善言辞,他顿了顿,这才得以继续道,“在我出狱后,又主动接济于我……也感谢许兄在我危难之际,向我伸出援手……赵某无他,唯独有几年在户部做事的资历尔,王爷、许兄,若有任何用得上我的地方,我自当万死不辞!”
周祈安道:“赵公子不必自谦。”
周祈安也并非恭维,赵家父子执掌户部多年,掌天下土地、户籍、税收,很多事情,他日后的确要向赵公子多多请教。
酒过三巡,四人又些许沉默。
明明每人心中都有话要问,有事要提,可却又偏偏都不好开口。
恰在这时,堂倌入内,给每人上了一碗糖蒸酥酪。
周祈安左手拿起了汤匙,舀了一勺,说道:“嗯,不甜不淡刚刚好。”说着,用夹着夹板的右手做了个“请”的手势,有大袖袍罩着,那夹板倒是没露出来,说道,“各位也快尝尝。”
许易之不爱甜食,却也舀了一勺。心里压着事,这酥酪是甜是咸是苦,他也没尝出来,只毫无灵魂地应了声:“嗯,味道不错。”顿了片刻,又看向了周祈安,小心翼翼地试探道,“不知王爷此行来青州……是计划在青州久居,还是另有打算?”
整场饭局,燕王一直在关心青州府的状况。
许易之不清楚燕王究竟是何用意,但若燕王有意,那么借燕王之势,共同发展青州,倒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即便与朝廷作对,于许易之、于整座青州府而言都压力不小,但如今的朝廷,无能者掌权、奸诈者作乱、手握重兵者又驻守在各个藩镇,不知何时便要掀了长安这张桌子——这样的朝廷,又怎能让人靠得住?
何况他所执掌的又是青州……
正如若云所言,朝廷一旦开始自顾不暇,第一个舍弃便是青州!
周祈安如实回了一句:“计划暂时未定,我也不好多说什么。不过商税这件事,我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一听燕王有可能要走,许易之心中的愁苦便又多了几分。
这些天,他思前想后、待价而沽、左摇右摆,只是此刻,他也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心意。
哪怕顶着天大的压力,他也更想与志同道合之人,去做志同道合之事,而不是虚与委蛇、同流合污!
此时此刻,他也终于看清,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只能等待被选择。
“对了,”周祈安开口道,“长安下发的通缉令……”
提到这儿,许易之更是犯了难。
周祈安问道:“能否给我看一眼?”
看一眼当然没问题,许易之四处看了看,只是无人可以差遣,孔若云便主动请缨道:“我跑一趟!”
孔若云出了门,坐上马车紧赶慢赶,不到一炷香时间便拿着四份通缉令赶来了。
周祈安看了一眼,见自己的画像竟描绘得惟妙惟肖,侧旁文字中写着“身高八尺一寸,肤色白皙”等等特征,心道,这还不好办?
他说了句:“一笛,去问掌柜要笔墨来!”
一笛在门外应了声:“是。”
没一会儿,一笛便端着笔墨进来了。
周祈安左手提笔,小心翼翼在八尺的“八”字上添了一横一点,改为了“六”字,又在一寸的“一”字上添了两笔,改为了“三”字。
改完,他又略微端详了一番,而后在嘴唇上方给自己点了一颗媒婆痣,咬着笔头远远看了一眼,问道:“这样自然吗?”
孔若云与赵秉文面面相觑,说道:“自然自然,相当自然!”
周祈安又看了看段师兄、李青、丁沐春三人的通缉令,将他们的体貌特征也乱改一通,而后道:“发往各县乡的通缉令,能否也都帮我改成这样?改完,到了夜深人静,四周无人之时再去张贴。若是长安派了人来,发现通缉令被人篡改过了,你们也可矢口否认,说你们是按要求张贴的,只是不知何时被人篡改过了。”
许易之连忙道:“可以可以,如此甚好!”
赵秉文书法不错,说了句:“涂改之事,便由我来代劳。”
周祈安道:“那便多谢各位了。”
第200章
临散场前, 周祈安又连干了几杯烈酒,一时有些微醺上头。他好好地把许知府、孔县令、赵公子都送上了马车,自己又坐在一楼大堂醒了会儿酒, 这才打道回府。
开春回暖,屋顶上的积雪开始融化, 水滴顺着瓦砾一连串地滴落下来, 空气中传来阵阵蚀骨的阴寒。
车轮碾过泥泞的街道, 周祈安掀开了车帘,望着从眼前缓缓划过的街景,而是在路过一家粮铺时, 他瞳孔微微一缩, 随即说道:“等等, 先停一下。”
张一笛怕车夫没听清,便又大声道:“师傅,先停一下!”
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周祈安侧身坐在窗边, 掀帘看着粮铺门口各类谷物的标价,见米价竟已跌到了六十文一斗, 竟比他之前在青州放过的廉价米还低了四十文每斗?
这两年盛国风调雨顺, 各地粮价均有滑落之势,却也远远没到这个程度。
何况青州没有水田, 所有大米全靠外地粮商运进来, 青州又最为偏僻,离中原、颍州、檀州这些产粮大州最远——其他地区的米价尚且还未跌落至此, 青州的米价又是如何能跌到六十文一斗的?
周祈安心底起疑, 说了句:“一笛,你下去问问, 他们这大米是哪里来的?”
一笛应声而去,没一会儿便又跑了过来,蹬上了马车,马车随之摇晃了几下。一笛说道:“粮铺老板说,这些大米都是鹭州来的。”
鹭州?
周祈安犹疑半秒,随即猛然明白了什么。
他嗤笑了声,说道:“森林之王死去了,这森林里的鬣狗、狐狸、老鼠、苍蝇,果然开始猖狂起来了。”
回到卫宅时天色已晚,卫吉一直在屋子里等他们回来了再一块儿用饭。
两人一进屋子,卫吉便叫仆役传了饭。
周祈安脱下狐裘挂到了一旁衣桁上,而后走到罗汉床前坐下了。刚刚那几杯烈酒喝得他口渴难耐,他猛灌了一杯茶水,说道:“修建井渠,州府的预算是五十万两白银。劳力要征收徭役,只是徭役的餐食、工钱,一概没有算入预算。可这井渠真要修建,当然不可能这么干——餐食要包,工钱也要给。”
卫吉问:“一共要多少劳力,要修建多久?”
周祈安临走之时,卫吉曾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问清楚预算的各个类目。这件事周祈安自然也已经问清楚了,说道:“一万五千人,修建十年左右。”
闻言,卫吉伸长了脖子四处瞅了瞅,张一笛眼力见十足地举起了书案上的算盘,问了句:“卫老板,是找这个吗?”
卫吉笑道:“对,快帮我拿过来。”
张一笛双手奉上,卫吉则搓了搓手,把冰凉僵硬的手搓热了些,说道:“工钱暂且先按市面上的十文钱一天来算……”说着,“噼里啪啦”打起了算盘,算盘珠子随之上上下下,看得人眼花缭乱,算完,卫吉道,“不算餐食,单这一万五千人劳作十年的工钱,便要再加六十万两白银。”
“一百一十万两。”周祈安念道。
“其实一百一十万两不多,在我预料之内,我也拿得出手。”卫吉说道,“只是青州人丁稀少,在册人数一共不过四十余万,去掉老的小的,剩余这些人还要耕种,放牧,从事其他生产……我们便是拿出了银子,州府又要去哪儿招募这一万五千个青壮年过来挖渠?莫非真要强行征收徭役?”
“井渠的事先放一放,千万不能硬来。”
周祈安对大型工程的修建向来保持警惕,且有些事,兴许也能“事缓则圆”。
若是何地发生了灾荒,产生了大量流民,到时启动大型工程,以工代赈,周祈安自是举双手双脚同意的。只是当下,百姓各自从事生产,安居乐业,此时若强行把人抓过来修井渠,那可真就是祸害百姓了。
“对了。”周祈安侧首看向了卫吉,转移了话题,问道,“你猜我今天知道了一件什么事?”
“何事?”
周祈安正襟危坐,两手老神在在地搭在了膝头,看着卫吉道:“我怀疑徐忠他在倒卖军粮!”
卫吉闻言一惊,说道:“皇上对贪腐之事最为痛恨,尤其军中的贪腐,更是一丝一毫都无法容忍,徐忠他怎么敢?”
“皇上在位,他自然不敢,可是已经皇上走了,他又有何不敢?”
周祈安把今日所见所闻讲了一遍,说道:“我刚刚坐着马车,把大半个雁息县都晃了一圈,发现各家粮铺的米价都降得离谱,一问,他们这大米竟都是鹭州来的。”
“鹭州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也就勉强能跟凉州打个平手,顶多雨水比这儿充沛一点。往年都是自顾不暇,今年又哪里来的余粮拿出来卖,并且还是低价贱卖?为了备战,皇上去年调了一百万石粮到鹭州做军用储备粮,今年年初,徐忠自己又跟小祖要了六十万石粮,用于这两年的军粮消耗,除了他,整个鹭州又有谁能拿得出这么多粮食?”
周祈安道:“赵公子不必自谦。”
周祈安也并非恭维,赵家父子执掌户部多年,掌天下土地、户籍、税收,很多事情,他日后的确要向赵公子多多请教。
酒过三巡,四人又些许沉默。
明明每人心中都有话要问,有事要提,可却又偏偏都不好开口。
恰在这时,堂倌入内,给每人上了一碗糖蒸酥酪。
周祈安左手拿起了汤匙,舀了一勺,说道:“嗯,不甜不淡刚刚好。”说着,用夹着夹板的右手做了个“请”的手势,有大袖袍罩着,那夹板倒是没露出来,说道,“各位也快尝尝。”
许易之不爱甜食,却也舀了一勺。心里压着事,这酥酪是甜是咸是苦,他也没尝出来,只毫无灵魂地应了声:“嗯,味道不错。”顿了片刻,又看向了周祈安,小心翼翼地试探道,“不知王爷此行来青州……是计划在青州久居,还是另有打算?”
整场饭局,燕王一直在关心青州府的状况。
许易之不清楚燕王究竟是何用意,但若燕王有意,那么借燕王之势,共同发展青州,倒也不失为一个选择。
即便与朝廷作对,于许易之、于整座青州府而言都压力不小,但如今的朝廷,无能者掌权、奸诈者作乱、手握重兵者又驻守在各个藩镇,不知何时便要掀了长安这张桌子——这样的朝廷,又怎能让人靠得住?
何况他所执掌的又是青州……
正如若云所言,朝廷一旦开始自顾不暇,第一个舍弃便是青州!
周祈安如实回了一句:“计划暂时未定,我也不好多说什么。不过商税这件事,我倒是可以想想办法。”
一听燕王有可能要走,许易之心中的愁苦便又多了几分。
这些天,他思前想后、待价而沽、左摇右摆,只是此刻,他也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心意。
哪怕顶着天大的压力,他也更想与志同道合之人,去做志同道合之事,而不是虚与委蛇、同流合污!
此时此刻,他也终于看清,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只能等待被选择。
“对了,”周祈安开口道,“长安下发的通缉令……”
提到这儿,许易之更是犯了难。
周祈安问道:“能否给我看一眼?”
看一眼当然没问题,许易之四处看了看,只是无人可以差遣,孔若云便主动请缨道:“我跑一趟!”
孔若云出了门,坐上马车紧赶慢赶,不到一炷香时间便拿着四份通缉令赶来了。
周祈安看了一眼,见自己的画像竟描绘得惟妙惟肖,侧旁文字中写着“身高八尺一寸,肤色白皙”等等特征,心道,这还不好办?
他说了句:“一笛,去问掌柜要笔墨来!”
一笛在门外应了声:“是。”
没一会儿,一笛便端着笔墨进来了。
周祈安左手提笔,小心翼翼在八尺的“八”字上添了一横一点,改为了“六”字,又在一寸的“一”字上添了两笔,改为了“三”字。
改完,他又略微端详了一番,而后在嘴唇上方给自己点了一颗媒婆痣,咬着笔头远远看了一眼,问道:“这样自然吗?”
孔若云与赵秉文面面相觑,说道:“自然自然,相当自然!”
周祈安又看了看段师兄、李青、丁沐春三人的通缉令,将他们的体貌特征也乱改一通,而后道:“发往各县乡的通缉令,能否也都帮我改成这样?改完,到了夜深人静,四周无人之时再去张贴。若是长安派了人来,发现通缉令被人篡改过了,你们也可矢口否认,说你们是按要求张贴的,只是不知何时被人篡改过了。”
许易之连忙道:“可以可以,如此甚好!”
赵秉文书法不错,说了句:“涂改之事,便由我来代劳。”
周祈安道:“那便多谢各位了。”
第200章
临散场前, 周祈安又连干了几杯烈酒,一时有些微醺上头。他好好地把许知府、孔县令、赵公子都送上了马车,自己又坐在一楼大堂醒了会儿酒, 这才打道回府。
开春回暖,屋顶上的积雪开始融化, 水滴顺着瓦砾一连串地滴落下来, 空气中传来阵阵蚀骨的阴寒。
车轮碾过泥泞的街道, 周祈安掀开了车帘,望着从眼前缓缓划过的街景,而是在路过一家粮铺时, 他瞳孔微微一缩, 随即说道:“等等, 先停一下。”
张一笛怕车夫没听清,便又大声道:“师傅,先停一下!”
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周祈安侧身坐在窗边, 掀帘看着粮铺门口各类谷物的标价,见米价竟已跌到了六十文一斗, 竟比他之前在青州放过的廉价米还低了四十文每斗?
这两年盛国风调雨顺, 各地粮价均有滑落之势,却也远远没到这个程度。
何况青州没有水田, 所有大米全靠外地粮商运进来, 青州又最为偏僻,离中原、颍州、檀州这些产粮大州最远——其他地区的米价尚且还未跌落至此, 青州的米价又是如何能跌到六十文一斗的?
周祈安心底起疑, 说了句:“一笛,你下去问问, 他们这大米是哪里来的?”
一笛应声而去,没一会儿便又跑了过来,蹬上了马车,马车随之摇晃了几下。一笛说道:“粮铺老板说,这些大米都是鹭州来的。”
鹭州?
周祈安犹疑半秒,随即猛然明白了什么。
他嗤笑了声,说道:“森林之王死去了,这森林里的鬣狗、狐狸、老鼠、苍蝇,果然开始猖狂起来了。”
回到卫宅时天色已晚,卫吉一直在屋子里等他们回来了再一块儿用饭。
两人一进屋子,卫吉便叫仆役传了饭。
周祈安脱下狐裘挂到了一旁衣桁上,而后走到罗汉床前坐下了。刚刚那几杯烈酒喝得他口渴难耐,他猛灌了一杯茶水,说道:“修建井渠,州府的预算是五十万两白银。劳力要征收徭役,只是徭役的餐食、工钱,一概没有算入预算。可这井渠真要修建,当然不可能这么干——餐食要包,工钱也要给。”
卫吉问:“一共要多少劳力,要修建多久?”
周祈安临走之时,卫吉曾千叮咛万嘱咐,叫他问清楚预算的各个类目。这件事周祈安自然也已经问清楚了,说道:“一万五千人,修建十年左右。”
闻言,卫吉伸长了脖子四处瞅了瞅,张一笛眼力见十足地举起了书案上的算盘,问了句:“卫老板,是找这个吗?”
卫吉笑道:“对,快帮我拿过来。”
张一笛双手奉上,卫吉则搓了搓手,把冰凉僵硬的手搓热了些,说道:“工钱暂且先按市面上的十文钱一天来算……”说着,“噼里啪啦”打起了算盘,算盘珠子随之上上下下,看得人眼花缭乱,算完,卫吉道,“不算餐食,单这一万五千人劳作十年的工钱,便要再加六十万两白银。”
“一百一十万两。”周祈安念道。
“其实一百一十万两不多,在我预料之内,我也拿得出手。”卫吉说道,“只是青州人丁稀少,在册人数一共不过四十余万,去掉老的小的,剩余这些人还要耕种,放牧,从事其他生产……我们便是拿出了银子,州府又要去哪儿招募这一万五千个青壮年过来挖渠?莫非真要强行征收徭役?”
“井渠的事先放一放,千万不能硬来。”
周祈安对大型工程的修建向来保持警惕,且有些事,兴许也能“事缓则圆”。
若是何地发生了灾荒,产生了大量流民,到时启动大型工程,以工代赈,周祈安自是举双手双脚同意的。只是当下,百姓各自从事生产,安居乐业,此时若强行把人抓过来修井渠,那可真就是祸害百姓了。
“对了。”周祈安侧首看向了卫吉,转移了话题,问道,“你猜我今天知道了一件什么事?”
“何事?”
周祈安正襟危坐,两手老神在在地搭在了膝头,看着卫吉道:“我怀疑徐忠他在倒卖军粮!”
卫吉闻言一惊,说道:“皇上对贪腐之事最为痛恨,尤其军中的贪腐,更是一丝一毫都无法容忍,徐忠他怎么敢?”
“皇上在位,他自然不敢,可是已经皇上走了,他又有何不敢?”
周祈安把今日所见所闻讲了一遍,说道:“我刚刚坐着马车,把大半个雁息县都晃了一圈,发现各家粮铺的米价都降得离谱,一问,他们这大米竟都是鹭州来的。”
“鹭州山多地少,耕地面积也就勉强能跟凉州打个平手,顶多雨水比这儿充沛一点。往年都是自顾不暇,今年又哪里来的余粮拿出来卖,并且还是低价贱卖?为了备战,皇上去年调了一百万石粮到鹭州做军用储备粮,今年年初,徐忠自己又跟小祖要了六十万石粮,用于这两年的军粮消耗,除了他,整个鹭州又有谁能拿得出这么多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