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宋渭与林檎二人下意识警觉起来,宋渭按住了腰间隐藏的软剑,而林檎单手没入袖中,随时准备拔剑而出。
“哎,造孽啊。”陈娘子对屋中陡然转变的氛围恍若未觉,无奈地摇了摇头,“怕是隔壁传来的声音,九娘子莫要害怕。”
“隔壁?”穆九娘侧耳倾听了一会儿,风雨声中,隐约夹杂了些哭声,她怀疑是自己的错觉,但瞧陈娘子的神色,怕不是错觉,“隔壁怎么了?”
“耶娘教训孩子呢。”陈娘子不欲多言,穆九娘也不便多问。
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在辰时三刻停了下来,雨一停,穆九娘便带着宋渭与林檎告辞,离去之时,脚步略顿了顿,往隔壁的院落瞧了一眼。
“九娘子,怎么了?”林檎顺着穆九娘的目光看过去,却什么也没瞧见。
“没什么,走吧。”
半年后,渡女村。
离家多日,从琉球回来本该一路北上回长安去的,可穆九娘从船上下来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半年前离开渡女村的那个清晨,无意中瞥见的一双眼睛,于是鬼使神差地,她折道去了一趟渡女村。
“九娘子?您回来了?”陈娘子见了他们,先是一愣,继而才意识到院外站着的是何人。
“嗯,刚回来,想起陈娘子一家的借宿之恩,便过来瞧瞧。”穆九娘亲手递上了几袋特产,“不是什么金贵之物,胜在新奇。”
那一夜借宿,陈家已得了两块银子,岂敢再受穆九娘的东西,推脱了半晌,实在推脱不过,这才勉为其难地接下了。
“您好歹再住一晚,让我们家里头整治一桌饭菜来给您接风。”陈娘子竭力挽留。
穆九娘用余光扫过隔壁紧闭的院落,点头道,“那就叨扰了。”
应下了陈家的盛情,穆九娘借口还未曾见过村边的海岸,便带着宋渭与林檎去了海边,在海边,她瞧见了陈娘子口中的那个女孩子。
八九岁的模样,独自一人面朝大海,坐在岸边的一块礁石上,任海风吹动她的额发,淡薄的身躯像是下一刻就要被海风席卷而去。
陈娘子说,这孩子的耶娘五日前出海去了,一直都未曾回来,村中已经组织村民前往寻找,可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回传来。
女孩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在这天地之间,恍若只有她一人。
“九娘子,似乎有人回来了。”林檎伸长脖子望向海面,穆九娘定睛一瞧,果不其然。
女孩也看到了渐行渐近的船只,她缓缓落下一只脚,挺直了脊背,似乎有些紧张。
回归的村民不仅带回了女孩父母的消息,还带回了他们的遗体。
这时,穆九娘才知,父母不是亲生,而是养父母,女孩真正的父母五年前出海失踪,才被村中这一对多年无出的夫妇收养,夫妇对女孩时常打骂,但是好歹给了她一口饭,如今这一走,女孩彻底成了一个孤儿。
丧礼是穆九娘出的钱,她问女孩未来的打算,女孩沉静得很,也不知道是被噩耗吓着了,还是悲痛过度的缘故,无论谁问她话,她都不开口。
穆九娘想了想,给了村长家一笔银钱,要他们善待女孩,还说日后每年都会有人送钱来,直到女孩满十八岁。
安排好了一切,她便打算离开,就在她走到村口时,女孩忽然追上了她。
什么也不说,就那么瞧着她,同半年前她离去前一般。
这眼神,既孤且独,过刚易折。
“走吧,同我一道走吧。”
于是,女孩跟着穆九娘一同上了路,马车离开了南边的渔村
第一章
熹和三年十月二十八,蓬莱郡降下了今岁的第一场雪,雪一连下了两日,大雪过后,万山披白,日光一照,层林尽染。
姜见黎抱臂靠在穹庐小院的篱笆旁,挠了挠耳朵,故意忽略从对面的茅屋中传出的争吵声,无奈争吵声太过激烈,便是她刻意让自己不去留意,三言两语之间,总有一星半句的飘入她的耳中。
“萧九稷!你当天子是什么?想当就当,不想当就不当?!”
“既然你觉得这天子之位这般好,那不如传于你!”
“你,你这对得起皇祖母与祖母,对得起阿耶阿娘,对得起大晋臣民吗?……”
姜见黎仰头叹了口气,侧过身子换了个方向继续靠着。
屋里那二人已经吵了半宿,他们不觉得累,她听着倒是累得很,吵架有什么用,吵来吵去的,不还是让天下人看笑话吗?
多新鲜哪,历朝历代的皇室,总有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发生,里头那一家人倒是有趣,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竟谁都不想要,说扔就给扔了。
“君无戏言,反正诏书已下,你说再多也无用,不如就此回京辅佐阿珞去!”
“阿珞她才多大,她从未学过帝道,你将偌大个江山丢她身上,你根本就是不顾及你妹妹的死活!”
“这不还有你吗?她没学过帝道,你可以教她,可以辅佐她,总归,这皇帝我不当了!”
姜见黎捂了捂耳朵,得,屋里那对兄妹吵了半宿,话头又拐了回去。
“我们兄妹姐弟几个,学过帝道的只有你!除了你,谁能担此重任!萧九稷,你不能如此不负责任!”
“话不能这么说,阿瑜,你是没学过帝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懂啊,早些年你代阿耶往西域巡边,这些年又常常在民间历练,不都做得很是不错吗?我相信你,你定可以辅佐阿珞,再创我大晋盛世之象!”
“萧九稷!”
“萧九瑜,我没直接在传位诏书上写你的名字,就已经是念着我们兄妹情深了,这皇帝我不想当,你也不想当,阿玦和阿琢两个又难当大任,如此细想,便只有阿珞,你就勉为其难教她几年,等她能够独当一面了,你再离京过你的逍遥日子也不算晚,这江山我已然管了两年零十个月,风水轮流转,责任轮流担,萧家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怎么的也该轮到你们了!”
两年零十个月?
姜见黎在屋外听见陛下,不,如今是熹王了,她听见熹王将自己当皇帝的时日算得这般清楚,顿觉好笑。
日子数的这般清楚,怕不是早就想好了有朝一日退位一走了之。
先前听到消息时,她只觉这位熹王无甚耐心,连个整三年都等不及,现在想来,他应是故意的,趁着太上皇夫妇与翊王都离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诏封德阳长公主为皇太女,又在三日后降下禅位诏书,退位为熹王,赌的就是能管他的人短期内回不来,这才能有机会溜之大吉,而等到太上皇夫妇和翊王得到消息,则为时已晚。
可不为时已晚吗,即便翊王阿姊料定了熹王会携他心爱的颜太傅归隐沂东山,故而带着她风雨兼程来沂东山堵人,可是此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啊,一个铁了心不当这个皇帝又成功逃出长安的熹王,怎么可能再轻易妥协,乖乖等着被请出山呢?
要她说,德阳长公主这个皇位怕是跑不掉了。
看来萧氏又要出一位女帝了。
只是这位女帝,能同前头那位结束天下乱世,一统河山的凤临女帝相比吗?
姜见黎摇了摇头。
德阳长公主萧九珞,她是见过的。
这位公主是太上皇夫妇的小女儿,她同她前头一位兄长,宥王萧九琢足足差了十六岁,去年,也就是熹和二年方才及笄。因着这位小公主来之不易,自出生起便备受帝宠,刚满月就被当时还是天子的太上皇诏封为德阳公主。帝后幺女,上头又有三位兄长,一位阿姊,萧氏的责任原本怎么都落不到她身上,因而这位小公主打小便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谁知命运无常,她偏摊上了一位极不靠谱的兄长。
熹和帝萧九稷在当了两年零十个月的皇帝后,终于不堪其扰,撂挑子不干了,这位小公主被天降了皇位,便是不想接也没法子吧。
姜见黎回想起去岁跟随萧九瑜回京参加萧九珞及笄礼时的情景,德阳公主怕累又怕疼,宾者为她簪发时,手镯不小心勾了她的一根头发丝,她当场便红了眼,就这副性情,能接过兄长甩过来的天下江山,担负起一朝天子的职责?
这会儿骤然被兄长独自仍在太极宫里,指不定躲在锦被里怎么哭泣呢!
姜见黎是有些看不上萧九珞的,她觉得这样任性妄为不学无术的小公主,怕是连奏疏都看不明白,不过架不住人家命好,生下来就是公主,如今又得了皇位,不像她,从小父母双亡,好不容易被人收养,也日日受到养父母的磋磨,若非她想法子自救,如何能够有机会被翊王带入长安王府,过上不必再忍饥挨饿的日子。
人啊,天生就分三六九等,不过自己究竟处于哪一等,也并非全看天意。
为时尚早,不必着急。
姜见黎抬头看了眼天色,又侧耳倾听了会儿屋内的动静,心中琢磨着一时半会儿里头怕是停不了,便想着找些吃食。
“哎,造孽啊。”陈娘子对屋中陡然转变的氛围恍若未觉,无奈地摇了摇头,“怕是隔壁传来的声音,九娘子莫要害怕。”
“隔壁?”穆九娘侧耳倾听了一会儿,风雨声中,隐约夹杂了些哭声,她怀疑是自己的错觉,但瞧陈娘子的神色,怕不是错觉,“隔壁怎么了?”
“耶娘教训孩子呢。”陈娘子不欲多言,穆九娘也不便多问。
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在辰时三刻停了下来,雨一停,穆九娘便带着宋渭与林檎告辞,离去之时,脚步略顿了顿,往隔壁的院落瞧了一眼。
“九娘子,怎么了?”林檎顺着穆九娘的目光看过去,却什么也没瞧见。
“没什么,走吧。”
半年后,渡女村。
离家多日,从琉球回来本该一路北上回长安去的,可穆九娘从船上下来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半年前离开渡女村的那个清晨,无意中瞥见的一双眼睛,于是鬼使神差地,她折道去了一趟渡女村。
“九娘子?您回来了?”陈娘子见了他们,先是一愣,继而才意识到院外站着的是何人。
“嗯,刚回来,想起陈娘子一家的借宿之恩,便过来瞧瞧。”穆九娘亲手递上了几袋特产,“不是什么金贵之物,胜在新奇。”
那一夜借宿,陈家已得了两块银子,岂敢再受穆九娘的东西,推脱了半晌,实在推脱不过,这才勉为其难地接下了。
“您好歹再住一晚,让我们家里头整治一桌饭菜来给您接风。”陈娘子竭力挽留。
穆九娘用余光扫过隔壁紧闭的院落,点头道,“那就叨扰了。”
应下了陈家的盛情,穆九娘借口还未曾见过村边的海岸,便带着宋渭与林檎去了海边,在海边,她瞧见了陈娘子口中的那个女孩子。
八九岁的模样,独自一人面朝大海,坐在岸边的一块礁石上,任海风吹动她的额发,淡薄的身躯像是下一刻就要被海风席卷而去。
陈娘子说,这孩子的耶娘五日前出海去了,一直都未曾回来,村中已经组织村民前往寻找,可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回传来。
女孩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在这天地之间,恍若只有她一人。
“九娘子,似乎有人回来了。”林檎伸长脖子望向海面,穆九娘定睛一瞧,果不其然。
女孩也看到了渐行渐近的船只,她缓缓落下一只脚,挺直了脊背,似乎有些紧张。
回归的村民不仅带回了女孩父母的消息,还带回了他们的遗体。
这时,穆九娘才知,父母不是亲生,而是养父母,女孩真正的父母五年前出海失踪,才被村中这一对多年无出的夫妇收养,夫妇对女孩时常打骂,但是好歹给了她一口饭,如今这一走,女孩彻底成了一个孤儿。
丧礼是穆九娘出的钱,她问女孩未来的打算,女孩沉静得很,也不知道是被噩耗吓着了,还是悲痛过度的缘故,无论谁问她话,她都不开口。
穆九娘想了想,给了村长家一笔银钱,要他们善待女孩,还说日后每年都会有人送钱来,直到女孩满十八岁。
安排好了一切,她便打算离开,就在她走到村口时,女孩忽然追上了她。
什么也不说,就那么瞧着她,同半年前她离去前一般。
这眼神,既孤且独,过刚易折。
“走吧,同我一道走吧。”
于是,女孩跟着穆九娘一同上了路,马车离开了南边的渔村
第一章
熹和三年十月二十八,蓬莱郡降下了今岁的第一场雪,雪一连下了两日,大雪过后,万山披白,日光一照,层林尽染。
姜见黎抱臂靠在穹庐小院的篱笆旁,挠了挠耳朵,故意忽略从对面的茅屋中传出的争吵声,无奈争吵声太过激烈,便是她刻意让自己不去留意,三言两语之间,总有一星半句的飘入她的耳中。
“萧九稷!你当天子是什么?想当就当,不想当就不当?!”
“既然你觉得这天子之位这般好,那不如传于你!”
“你,你这对得起皇祖母与祖母,对得起阿耶阿娘,对得起大晋臣民吗?……”
姜见黎仰头叹了口气,侧过身子换了个方向继续靠着。
屋里那二人已经吵了半宿,他们不觉得累,她听着倒是累得很,吵架有什么用,吵来吵去的,不还是让天下人看笑话吗?
多新鲜哪,历朝历代的皇室,总有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故事发生,里头那一家人倒是有趣,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竟谁都不想要,说扔就给扔了。
“君无戏言,反正诏书已下,你说再多也无用,不如就此回京辅佐阿珞去!”
“阿珞她才多大,她从未学过帝道,你将偌大个江山丢她身上,你根本就是不顾及你妹妹的死活!”
“这不还有你吗?她没学过帝道,你可以教她,可以辅佐她,总归,这皇帝我不当了!”
姜见黎捂了捂耳朵,得,屋里那对兄妹吵了半宿,话头又拐了回去。
“我们兄妹姐弟几个,学过帝道的只有你!除了你,谁能担此重任!萧九稷,你不能如此不负责任!”
“话不能这么说,阿瑜,你是没学过帝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懂啊,早些年你代阿耶往西域巡边,这些年又常常在民间历练,不都做得很是不错吗?我相信你,你定可以辅佐阿珞,再创我大晋盛世之象!”
“萧九稷!”
“萧九瑜,我没直接在传位诏书上写你的名字,就已经是念着我们兄妹情深了,这皇帝我不想当,你也不想当,阿玦和阿琢两个又难当大任,如此细想,便只有阿珞,你就勉为其难教她几年,等她能够独当一面了,你再离京过你的逍遥日子也不算晚,这江山我已然管了两年零十个月,风水轮流转,责任轮流担,萧家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怎么的也该轮到你们了!”
两年零十个月?
姜见黎在屋外听见陛下,不,如今是熹王了,她听见熹王将自己当皇帝的时日算得这般清楚,顿觉好笑。
日子数的这般清楚,怕不是早就想好了有朝一日退位一走了之。
先前听到消息时,她只觉这位熹王无甚耐心,连个整三年都等不及,现在想来,他应是故意的,趁着太上皇夫妇与翊王都离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诏封德阳长公主为皇太女,又在三日后降下禅位诏书,退位为熹王,赌的就是能管他的人短期内回不来,这才能有机会溜之大吉,而等到太上皇夫妇和翊王得到消息,则为时已晚。
可不为时已晚吗,即便翊王阿姊料定了熹王会携他心爱的颜太傅归隐沂东山,故而带着她风雨兼程来沂东山堵人,可是此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啊,一个铁了心不当这个皇帝又成功逃出长安的熹王,怎么可能再轻易妥协,乖乖等着被请出山呢?
要她说,德阳长公主这个皇位怕是跑不掉了。
看来萧氏又要出一位女帝了。
只是这位女帝,能同前头那位结束天下乱世,一统河山的凤临女帝相比吗?
姜见黎摇了摇头。
德阳长公主萧九珞,她是见过的。
这位公主是太上皇夫妇的小女儿,她同她前头一位兄长,宥王萧九琢足足差了十六岁,去年,也就是熹和二年方才及笄。因着这位小公主来之不易,自出生起便备受帝宠,刚满月就被当时还是天子的太上皇诏封为德阳公主。帝后幺女,上头又有三位兄长,一位阿姊,萧氏的责任原本怎么都落不到她身上,因而这位小公主打小便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谁知命运无常,她偏摊上了一位极不靠谱的兄长。
熹和帝萧九稷在当了两年零十个月的皇帝后,终于不堪其扰,撂挑子不干了,这位小公主被天降了皇位,便是不想接也没法子吧。
姜见黎回想起去岁跟随萧九瑜回京参加萧九珞及笄礼时的情景,德阳公主怕累又怕疼,宾者为她簪发时,手镯不小心勾了她的一根头发丝,她当场便红了眼,就这副性情,能接过兄长甩过来的天下江山,担负起一朝天子的职责?
这会儿骤然被兄长独自仍在太极宫里,指不定躲在锦被里怎么哭泣呢!
姜见黎是有些看不上萧九珞的,她觉得这样任性妄为不学无术的小公主,怕是连奏疏都看不明白,不过架不住人家命好,生下来就是公主,如今又得了皇位,不像她,从小父母双亡,好不容易被人收养,也日日受到养父母的磋磨,若非她想法子自救,如何能够有机会被翊王带入长安王府,过上不必再忍饥挨饿的日子。
人啊,天生就分三六九等,不过自己究竟处于哪一等,也并非全看天意。
为时尚早,不必着急。
姜见黎抬头看了眼天色,又侧耳倾听了会儿屋内的动静,心中琢磨着一时半会儿里头怕是停不了,便想着找些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