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伊白忍不住好奇对面是何许人才,“房子是你住吗?”
  “是的。”
  “你懂建筑学?”
  “国内建筑学专业毕业。”
  既然是专业人士,文伊白更加坦诚,“我过往做的都是大型综合体建筑,旧宅改造只有石库门这一个,你为什么找我?”
  “因为你也在改造自宅,另外不只找了你,其他方案都不行。”
  文伊白猜测这八成是个挑剔的主,不好应对。不过这反倒激发了她的挑战欲,对田野间的这栋旧粮仓也开始产生兴趣,三四年前她经常去嵩林镇勘察,但关注的都是那些百年以上的明清古建筑,从来没有注意到镇上还有这么一个小粮仓。
  “有房子的照片吗?”
  树先生很快发了几张照片过来。
  “目前的屋况就这样,很糟糕。”
  上次图片是远景外观,田野中一座白房子,满眼是浪漫。这次是室内细节,文伊白放大图片,吓了一跳,她的石库门是真战损,这个旧粮仓是真聊斋。
  不过就像当时她买下没人要的石库门一样,破败的屋况反而刺激了她脑子里掌管创意和设计的细胞,让她激情满满跃跃欲试。
  房子就是这样,残破的越彻底,重生时会越精彩,她迷的就是亲手掌控重生这个过程,要知道作为大所的一枚螺丝钉,在任何一个建筑事务所都不可能有掌控感。她决定一试。
  “我可以去现场看。”
  “给我个地址,我让人把钥匙递给你。看过房子后,尽快联系我,不用考虑时差。”
  “好,收到钥匙就去看。”
  文伊白点进树先生的主页,想更多的了解客户情况,但里面除了一张暗黑的布鲁克林大桥图片,没有其他的内容,头像也是这座桥,近景是站在桥上的男人背影,不知道是不是他。
  这时天已大亮,她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姑姑家,因为给树先生留了海滢店里的地址,她要回去等钥匙。走之前又查了一遍邮箱,没有一个回信。她暗下决心,无论如何,要保住辛苦买下的石库门。
  她带着早餐到海滢店里的时候,没想到钥匙已经在等她了,海滢说是闪送过来的。为了防止海滢和郑砌玉通气,她没说去嵩林镇的事,吃过早饭带上量房工具就独自一人出发了,一路出城,两个小时后下了高速。
  在地图上看旧粮仓的位置离小镇的另一个出口不远,因为建在田间,远离镇中心,周围人家稀少。尽管从镇中心穿过去最近,文伊白怕遇见熟人,还是从镇外绕了个大圈。车一开进镇口,她就看见那座小粮仓,比起照片上看到的更加真实,不仅破败,还很孤单。
  文伊白从车上拿了测量设备,开门走进房子里,果然如树先生所说,屋况很糟糕。粮仓的外墙是嵩林镇上特有的夯土墙,因为年久失修,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室内更不用说,是需要全部拆光重建的程度。
  粮仓是为储粮所建,并不是给人住的,四面外墙上的开窗又小又少,室内光线昏暗。粮仓接近八米高,足够做出一个阁楼来,但客户说只要两层。她一边测量,一边记录,走来走去爬上爬下,鞋子和裤腿变成了灰土色,连头发和脸上都蒙了一层灰。
  测量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灵感,她飞快而潦草地记录了好几页,后来干脆去车上拿了野餐毯子进来,往屋子中央一铺,支起电脑,拿出手绘本,开始把那些文字和脑子里的想法,画成设计草图。
  这一画就画到了太阳快落山。屋子里没有灯,最后一缕阳光从西边的高窗上褪下去,屋内便一片黯淡,文伊白这才从专注的创作中抽离出来。
  傍晚的风从破损的窗洞里吹进来,她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从黑黢黢的角落那边传来,有点害怕了,迅速卷了毯子跑出来。想起PPT上说这粮仓废弃了五十多年,里面得有多少未知的小生灵,而她是要来捣毁它们老窝的罪魁祸首……她赶紧发动车子一脚油门开出老远。
  因为天快黑了,她不打算再绕远出去,熟门熟路地开到镇上的主路。四年多没有来过,镇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路没有变多,废弃的房子倒是越来越多了。时间还不算晚,街上已经除了流浪狗看不到什么人,没有年轻人的乡村就是更显萧条。也就是树先生那种在地广人稀的美国住久了的人,才愿意在这里住下去,他对粮仓的内部改造要求绝对是久住的标准。
  车开过一座明清风格的古宅门前,文伊白把车倒了回来,借着最后一点暮光,看向这片大宅。嵩林镇有不少这种古宅,大多数处于废弃状态,只有这一座叫清溪居的明末古宅保存的还算完整。早几年跟郑砌玉来勘察时,她每次都会来这里看看,当时想着将来如果有钱了就把这座宅子租下来做成民宿,两个人辞职一起来镇上经营民宿,现在想想真是白日梦一场。
  文伊白拿着纸笔下车,坐到门前的一块石头上,刷刷几笔,把存在于白日梦里的场景画了出来。
  清溪居隔壁就是临时村委会的小院,此时郑砌玉刚好下班,他每天下班都会路过这里。他看到熟悉的车牌号,心脏仿佛锤击一般痛了一下,随即看到车旁坐在石头上沉浸式画画的文伊白,犹豫了很久才走过去,轻轻扣了扣车窗。
  文伊白抬头,与郑砌玉四目相对,空气凝固了似的。
  “哦,我看着像你,真是你。”
  文伊白纹丝不动地坐着,“哦,我刚好路过这儿。”
  “我在那儿上班,每天下班路过。”郑砌玉指了指隔壁的二层小楼。
  文伊白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了村委会的牌匾。
  “在画什么?”郑砌玉走近文伊白,从她手中抽出速写本看了一眼。
  “随便画着玩儿的。”
  郑砌玉饶有兴趣地看着她的手绘图,他再熟悉不过的笔法。“你知道了?清溪居要改成乡村酒店。”
  “嗯,不,你是说清溪居吗?”
  郑砌玉点头。
  “我听叶海滢说过镇上有计划,但不知道要改造哪些。 ”
  文伊白转过身像看珍宝一样地看着残损的院墙瓦顶,不舍的表情落进郑砌玉眼里。
  文伊白回过头来发现他正看她,“我今天来村东头量房,都弄完了,这就走了。”
  “好,路上小心,下次来需要帮忙就叫我,我手机号没变。”
  “好,那,再见。”文伊白等着他还给她速写本。
  “这张给我吧。”
  文伊白心有不舍,还是撕下那张画递给他,郑砌玉小心翼翼地夹进了手提包里。
  文伊白来嵩林镇最不想见到的就是郑砌玉,对他和他父母的愧疚感简直能压死她,她以为只要不再遇见就不用面对这个难题,但谁能想到全上海的建筑事务所都不看她一眼,只有嵩林镇给了她一线希望呢。
  回去的路上她开始动摇,到底要不要做旧粮仓。
  第04章 植物艺术家
  文伊白怕晚上熬夜画图影响叶海滢休息,回到市区后就找了一家24小时咖啡馆坐着,拿出做毕业设计的劲头,先把树先生的PPT深度研究了好几遍。
  这一研究不要紧,树先生这个ID终于从抽象变成了具象,虽然还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但他的许多爱好和生活习惯已经烂熟于心。比如他习惯性失眠,卧室要暗调。喜欢举铁,身材肯定不差。喜欢植物,对庭院设计有极高的要求且受国外影响要开放式庭院。喜欢安静,隔音建材要用最好的。喜欢烹饪,厨房要大。身高185,不允许家里有低矮阁楼。单身,所有的设计只为他一个人量身打造。唯一不喜欢的是光。
  所以她要为一个既专业又挑剔,身材很好的单身年轻男士造一座乡村豪宅。树先生只比她大三岁,原本她猜测他至少四十五岁以上。客户的具象出来以后,她才一边想着这个特定的人,一边开始整理设计草图,熬到凌晨四点,出了两个改造方案的平面图。
  为了尽快拿到第一笔定金,虽然又累又困,她还是用咖啡吊着一口气把白天的意向图做到了扩初,就差细化了。
  她看了看时间,试探地发了一句话:今天我去了现场量房。
  那边很快回复:怎么样?
  “我做了两个方案,你看一下。”
  文伊白发给他一个文件夹,心里却是纠结的,既希望赚到这笔钱,又忌惮于走进嵩林镇。
  树先生始终没有回信,想必是在看方案,她想这人学过建筑学,看得懂图,少了她很多解释说明的麻烦。
  她直等到哈欠连天才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去,跑了一天,又撑到现在,早就熬不住了。
  收到树先生的回复是在第二天傍晚,他说两个方案他都没有太大的异议,想知道她更倾向于哪一个。
  文伊白说她会选窗户多的那一个,树先生说,他也更喜欢那一个方案,但如果要用那个方案,最好封掉朝南的两扇窗,他不喜欢太明亮的屋子。文伊白心想她已经为了他不喜欢光的缘故,把南墙的整面落地窗改成两扇高窄落地窗。为什么不喜光呢?她可是最喜欢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