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温迎处理完前堂的事,走进书房。
军报三三两两散落在地上。
林佩裹紧了毯子靠在榻上,面庞却蒙着一层薄汗。
温迎关切道:“大人突感不适吗?”
林佩道:“尧恩来了吗?”
温迎道:“他刚送来口信,说一个时辰之后请于尚书一并来。”
细看之下,林佩的身子在微微发抖。
温迎知道近几个月林佩不寐症严重,咳嗽又经常发作,难得休息,于是不再盘问具体的情形,只换好茶水,掩上屏风,退出去静候。
一个时辰后,尧恩和于染准时出现。
“林相,下官等来了。”尧恩进来打声招呼,在墙边的椅子坐下。
于染瞧见林佩的气色,先上前嘘寒问暖一番,再行礼,才入座。
林佩道:“齐光,年初我与尧尚书商量过《盐引稽核则例》,想要规范盐引签发流程,你也看一看。”
尧恩拿出那本手稿。
纸页边缘有些翻卷泛黄,其间又加了几页附注。
于染接过来,小心地翻阅着。
林佩道:“你有什么意见吗?”
于染笑了笑,抬起头道:“醉翁之意不在酒,林相现在提出规范盐课,无非是想把宝钞提举司今年多印二百万两纸钞的内情查清。”
林佩道:“把话说开也好,这两天事情就要定性,我希望你可以配合。”
于染挥起衣袖,指向北方:“乌兰大捷……”
“得知乌兰大捷,我心里比你更高兴,咳,咳。”林佩掀开毯子坐起来,接着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
尧恩瞪于染一眼。
于染道:“好吧,此事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要配合,我说便是。”
大军能坚持北上而不断粮的真相浮出水面。
年初,户部在各地签发了一种叫“纲盐”的兑换凭证,加盖平辽总督府印章,暗中定向定点动员地方官府、民间机构及商贾以现银认购。因陆洗个人信誉极好,户部推广有道,各方有志之士坚信这次北伐一定能成功,纷纷踊跃认购,使二百万两银迅速到位,初夏即起运。
这种以个人信誉担保的筹饷方式,既规避了朝廷直接增发宝钞引发的通胀风险,又借盐政渠道隐蔽地完成了战时融资。
谈起自己的手笔,于染的神色间有一丝得意。
尧恩皱眉道:“荒唐,没有一条明文规定你可以这么做。”
于染笑道:“可也没有一条明文规定不可以这么做,人家愿意相信陆相是人家自己的事。”
尧恩道:“既然都没有,为何不事先上报朝廷?”
于染道:“尧尚书,此间只我们几个人,不觉得这么问显得很虚伪吗?朝廷是谁的朝廷,是天下人的朝廷,都是一片公心做事,凭什么你站在岸上还要指责卖力划船的人?”
林佩听着二人辩论,忽地发笑。
那盘棋摆在书架上,尘封已半年。
此刻,黑白棋子似都震颤起来了。
鳞片片竖起,割碎经纬,“咔嚓”一声,黑龙腾空而起,在他的面前舒展身形。
——“林相?”
尧恩和于染一起叫人。
林佩回过神,撑着扶手欠身,平静道:“中书省的职责在于上承天听,下达民情,梳理各方奏报以明情状,现在事实基本清楚,我要据实具奏,条陈利害,听候圣裁。”
林佩下结论一向严谨缜密,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尧恩会意告退。
于染走到门口,抬起头看到那块悬挂于正堂的牌匾,忽地返回。
“林相,我敬你谋国之忠。”于染道,“然而人各有志,我于齐光为陆相办事,并非为荣华富贵,为的是昔年与同窗之约,若说军功我不欲分毫,但求这利国之法得以创立。”
林佩道:“知道了。”
于染整了整衣冠,把胡须捋好,大步而出。
屏风画的凤尾蝶被窗外叶影拂过,忽似动了起来,颤颤地扑向青瓷瓶里插的菊花。
林佩休息片刻,叫温迎进来。
他吩咐温迎替自己拟写一道奏本,把陆洗假传圣旨和以私人名义发行盐引之事写明,誊抄给各部观阅,之后递送宫中。
“至于其他人所奏,只要是通本,也都送进宫去,不要压着。”林佩把毯子叠好,收拾了一下书案,“我身体不适,前时已向陛下告假,后几日就不来了。”
温迎起初还以为说着玩,看林佩把笔洗里的水擦干才意识到是真的。
“可是大人……暴雨欲来,两边正要相争,这个时候你怎能撂下?”温迎追问。
“还记得‘天问’吗?”林佩道。
温迎忽地顿住,神色由迷惑转为明了。
“中书省事务交由你主持。”林佩定然道,“到该落最后一子之时再来找我。”
人去后,书屋恢复宁静。
笔洗釉面映照着干净的砚台。
*
螭绣青缦的马车驶过长安街。
街上车水马龙。
酒肆茶坊说故事的人喋喋不休,摊铺小贩热情吆喝,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林佩透过竹帘缝隙望着市井尘嚣,内心久不能够平静。
他料到陆洗一定会不择手段实现目的,但当他真正了解其中的细节,又一次被深深震撼。
后几日,京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滔天巨浪。
林佩抄送各部的奏本立刻引起了火苗。
一直受打压的主战方再次发动对主张撤军之人的反击。
何春林、陶文治等人不肯善罢甘休,暗中找到威运侯董颢,煽动董氏亲族,以“贻误军机”为由联名上奏,剑锋直指文辉阁。
陆洗在朝中的党羽见状纷纷跟从,日夜寻章摘句罗织罪名,状告林佩等人阻挠北伐。
贺之夏、于染二人没有直接参与,但也正着手准备功劳簿,算是默认北伐的功业。
火焰越窜越高,京中无人能不沾染烟灰。
方时镜带着门生一起抨击陆洗等北方军官好大喜功。
杜溪亭随即召集棠邑之中诸多世族历数南直隶、浙东一带为平辽总督府征去的钱粮,陈述连续三年的北伐给南方造成的负担。
吏部、刑部奏疏不断,就朔北地权归属进行斗争,对陆洗假传圣旨、私发盐引等行为严厉批判。
都察院内每一刻都有御史捧着新拟的弹章疾步而过,公文已堆得摇摇欲坠。
十月,火势从中央蔓延向地方。
上旬,各地文书如雪片般飞入京城。
辽北、河中、湖广、江鄱、川西四省布政使的贺表,杭州、湖州两地知府的事功文册,以及朔北各卫所的万民书,争相认定陆洗北伐之功。
漕运使、市舶司甚至在漕船、海船船头插上了庆典专用的红旗。
中旬,南京兵部发来急报,朱迟、明轩共同主张调动前军都督府兵力镇压各地异动。
下旬,右军都督邱祥、左军都督章慎也都按捺不住,在兵部议事之时大骂平辽总督府对朔北的独裁,并言上次北伐十万大军折损过半,这次十八万大军贪功冒进再次超支,致使西面对吐蕃、东南对倭寇都只能保持防守态势,放任敌人壮大。
紫禁城中风声鹤唳。
朱昱修总是习惯把种种乱象归结于林佩和陆洗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这次,他看到了一个超出自己认知的局面。
文辉阁由温迎主持日常工作,而林佩告病在家休养,不理朝中纷争。
凉州、广宁两军已经回到卫所,而陆洗、闻远等人率领的平北军却留在迆都迟迟不班师。
平辽总督府和文辉阁居然在动乱之中保持着相对的静止。
陆洗不进不退,林佩也不进不退。
第101章 砚溪先生
林府的高墙犹如一道铜墙铁壁隔绝了外面的风浪。
墙内只有岁月静好。
秋风拂面。
桂花树枝压在石圆桌前。
一地金黄, 满园芬芳。
林佩连着几日不见客,天气晴朗时就坐在这里,把檀木匣里面的信拿出来读。
匣子里装的都是他与陆洗往来的书信。
鲜为人知的是, 这半年间他们写了很多信。
林佩写的让老骆送到宣府, 由飞逸往返收取, 再暗中交给陆洗。
信中不谈公事, 并非刻意隐瞒,而是因为彼此都已经明白对方所选择的道路。他们从没有私下合谋,只凭对对方的熟悉了解, 便各自做好了准备。
书童端来乌陶瓶。
瓶里斜插着几支蔷薇。
殷红浆果在墨色瓶身的衬托下灼灼欲燃。
“相爷, 这野蔷薇长得十分茂盛,只挑了最好看的剪。”书童道。
“好。”林佩道, “余下的可以晒干做果脯。”
书童躬身退下。
林佩抽出蔷薇果闻了闻又放回原处,意犹未尽地读信。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
军报三三两两散落在地上。
林佩裹紧了毯子靠在榻上,面庞却蒙着一层薄汗。
温迎关切道:“大人突感不适吗?”
林佩道:“尧恩来了吗?”
温迎道:“他刚送来口信,说一个时辰之后请于尚书一并来。”
细看之下,林佩的身子在微微发抖。
温迎知道近几个月林佩不寐症严重,咳嗽又经常发作,难得休息,于是不再盘问具体的情形,只换好茶水,掩上屏风,退出去静候。
一个时辰后,尧恩和于染准时出现。
“林相,下官等来了。”尧恩进来打声招呼,在墙边的椅子坐下。
于染瞧见林佩的气色,先上前嘘寒问暖一番,再行礼,才入座。
林佩道:“齐光,年初我与尧尚书商量过《盐引稽核则例》,想要规范盐引签发流程,你也看一看。”
尧恩拿出那本手稿。
纸页边缘有些翻卷泛黄,其间又加了几页附注。
于染接过来,小心地翻阅着。
林佩道:“你有什么意见吗?”
于染笑了笑,抬起头道:“醉翁之意不在酒,林相现在提出规范盐课,无非是想把宝钞提举司今年多印二百万两纸钞的内情查清。”
林佩道:“把话说开也好,这两天事情就要定性,我希望你可以配合。”
于染挥起衣袖,指向北方:“乌兰大捷……”
“得知乌兰大捷,我心里比你更高兴,咳,咳。”林佩掀开毯子坐起来,接着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
尧恩瞪于染一眼。
于染道:“好吧,此事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要配合,我说便是。”
大军能坚持北上而不断粮的真相浮出水面。
年初,户部在各地签发了一种叫“纲盐”的兑换凭证,加盖平辽总督府印章,暗中定向定点动员地方官府、民间机构及商贾以现银认购。因陆洗个人信誉极好,户部推广有道,各方有志之士坚信这次北伐一定能成功,纷纷踊跃认购,使二百万两银迅速到位,初夏即起运。
这种以个人信誉担保的筹饷方式,既规避了朝廷直接增发宝钞引发的通胀风险,又借盐政渠道隐蔽地完成了战时融资。
谈起自己的手笔,于染的神色间有一丝得意。
尧恩皱眉道:“荒唐,没有一条明文规定你可以这么做。”
于染笑道:“可也没有一条明文规定不可以这么做,人家愿意相信陆相是人家自己的事。”
尧恩道:“既然都没有,为何不事先上报朝廷?”
于染道:“尧尚书,此间只我们几个人,不觉得这么问显得很虚伪吗?朝廷是谁的朝廷,是天下人的朝廷,都是一片公心做事,凭什么你站在岸上还要指责卖力划船的人?”
林佩听着二人辩论,忽地发笑。
那盘棋摆在书架上,尘封已半年。
此刻,黑白棋子似都震颤起来了。
鳞片片竖起,割碎经纬,“咔嚓”一声,黑龙腾空而起,在他的面前舒展身形。
——“林相?”
尧恩和于染一起叫人。
林佩回过神,撑着扶手欠身,平静道:“中书省的职责在于上承天听,下达民情,梳理各方奏报以明情状,现在事实基本清楚,我要据实具奏,条陈利害,听候圣裁。”
林佩下结论一向严谨缜密,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尧恩会意告退。
于染走到门口,抬起头看到那块悬挂于正堂的牌匾,忽地返回。
“林相,我敬你谋国之忠。”于染道,“然而人各有志,我于齐光为陆相办事,并非为荣华富贵,为的是昔年与同窗之约,若说军功我不欲分毫,但求这利国之法得以创立。”
林佩道:“知道了。”
于染整了整衣冠,把胡须捋好,大步而出。
屏风画的凤尾蝶被窗外叶影拂过,忽似动了起来,颤颤地扑向青瓷瓶里插的菊花。
林佩休息片刻,叫温迎进来。
他吩咐温迎替自己拟写一道奏本,把陆洗假传圣旨和以私人名义发行盐引之事写明,誊抄给各部观阅,之后递送宫中。
“至于其他人所奏,只要是通本,也都送进宫去,不要压着。”林佩把毯子叠好,收拾了一下书案,“我身体不适,前时已向陛下告假,后几日就不来了。”
温迎起初还以为说着玩,看林佩把笔洗里的水擦干才意识到是真的。
“可是大人……暴雨欲来,两边正要相争,这个时候你怎能撂下?”温迎追问。
“还记得‘天问’吗?”林佩道。
温迎忽地顿住,神色由迷惑转为明了。
“中书省事务交由你主持。”林佩定然道,“到该落最后一子之时再来找我。”
人去后,书屋恢复宁静。
笔洗釉面映照着干净的砚台。
*
螭绣青缦的马车驶过长安街。
街上车水马龙。
酒肆茶坊说故事的人喋喋不休,摊铺小贩热情吆喝,戏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林佩透过竹帘缝隙望着市井尘嚣,内心久不能够平静。
他料到陆洗一定会不择手段实现目的,但当他真正了解其中的细节,又一次被深深震撼。
后几日,京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滔天巨浪。
林佩抄送各部的奏本立刻引起了火苗。
一直受打压的主战方再次发动对主张撤军之人的反击。
何春林、陶文治等人不肯善罢甘休,暗中找到威运侯董颢,煽动董氏亲族,以“贻误军机”为由联名上奏,剑锋直指文辉阁。
陆洗在朝中的党羽见状纷纷跟从,日夜寻章摘句罗织罪名,状告林佩等人阻挠北伐。
贺之夏、于染二人没有直接参与,但也正着手准备功劳簿,算是默认北伐的功业。
火焰越窜越高,京中无人能不沾染烟灰。
方时镜带着门生一起抨击陆洗等北方军官好大喜功。
杜溪亭随即召集棠邑之中诸多世族历数南直隶、浙东一带为平辽总督府征去的钱粮,陈述连续三年的北伐给南方造成的负担。
吏部、刑部奏疏不断,就朔北地权归属进行斗争,对陆洗假传圣旨、私发盐引等行为严厉批判。
都察院内每一刻都有御史捧着新拟的弹章疾步而过,公文已堆得摇摇欲坠。
十月,火势从中央蔓延向地方。
上旬,各地文书如雪片般飞入京城。
辽北、河中、湖广、江鄱、川西四省布政使的贺表,杭州、湖州两地知府的事功文册,以及朔北各卫所的万民书,争相认定陆洗北伐之功。
漕运使、市舶司甚至在漕船、海船船头插上了庆典专用的红旗。
中旬,南京兵部发来急报,朱迟、明轩共同主张调动前军都督府兵力镇压各地异动。
下旬,右军都督邱祥、左军都督章慎也都按捺不住,在兵部议事之时大骂平辽总督府对朔北的独裁,并言上次北伐十万大军折损过半,这次十八万大军贪功冒进再次超支,致使西面对吐蕃、东南对倭寇都只能保持防守态势,放任敌人壮大。
紫禁城中风声鹤唳。
朱昱修总是习惯把种种乱象归结于林佩和陆洗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这次,他看到了一个超出自己认知的局面。
文辉阁由温迎主持日常工作,而林佩告病在家休养,不理朝中纷争。
凉州、广宁两军已经回到卫所,而陆洗、闻远等人率领的平北军却留在迆都迟迟不班师。
平辽总督府和文辉阁居然在动乱之中保持着相对的静止。
陆洗不进不退,林佩也不进不退。
第101章 砚溪先生
林府的高墙犹如一道铜墙铁壁隔绝了外面的风浪。
墙内只有岁月静好。
秋风拂面。
桂花树枝压在石圆桌前。
一地金黄, 满园芬芳。
林佩连着几日不见客,天气晴朗时就坐在这里,把檀木匣里面的信拿出来读。
匣子里装的都是他与陆洗往来的书信。
鲜为人知的是, 这半年间他们写了很多信。
林佩写的让老骆送到宣府, 由飞逸往返收取, 再暗中交给陆洗。
信中不谈公事, 并非刻意隐瞒,而是因为彼此都已经明白对方所选择的道路。他们从没有私下合谋,只凭对对方的熟悉了解, 便各自做好了准备。
书童端来乌陶瓶。
瓶里斜插着几支蔷薇。
殷红浆果在墨色瓶身的衬托下灼灼欲燃。
“相爷, 这野蔷薇长得十分茂盛,只挑了最好看的剪。”书童道。
“好。”林佩道, “余下的可以晒干做果脯。”
书童躬身退下。
林佩抽出蔷薇果闻了闻又放回原处,意犹未尽地读信。
快雪时晴,佳想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