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谢辛楼知道沈朔累了,便主动接纳他的靠近,想着自己主动,总比被动承受、担心随时失控要好。
于是沈朔就这般靠在他怀里,被一点轻柔的摩挲哄成了胚胎。
“冷么?”沈朔自己被抱得暖和,也担心谢辛楼一身湿衣着风寒,大掌捂上他的背。
“殿下若是好些了,属下便可去更衣。”谢辛楼道。
“再靠会儿。”沈朔搂紧了他。
“岭南四县无首长,其余死的死、疯的疯,就剩我们这些外乡人,今夜尚能过活,明日真不知该怎么办。”沈朔肩挑着大梁,平日在外人面前不会多说什么,只有在夜深人静、只剩自己和谢辛楼时才会说出心底的忧虑。
谢辛楼稳声道:“殿下总能想出办法。”
“也只有你还相信本王了。”沈朔对自己都很失望,心里堵着,再说不出什么,松了手起身道:“去更衣吧,莫要着凉了。”
谢辛楼眨了眨眼,没有动弹:“属下再陪殿下一会儿。”
沈朔摇摇头:“不必,眼下县里缺药,染病都难医治,不能让你再陷入危险。”
谢辛楼道:“县里缺的多是治疫病的药,风寒的药还是足够的。”
“账册上写县里的草药全都空了,哪里有够的?”沈朔不解。
“前些日子属下经过九里巷看到有大夫施药,施的正是风寒药。”谢辛楼回道。
“九里巷......”沈朔扫了一眼,从桌上捡起五县地图,找到九里巷所在位置,巷尾正开了家名叫“济善堂”的医馆。
一看到“济善堂”三字,沈朔瞬间想起来:“本王险些忘了此事。”
“何事?”谢辛楼不明所以道。
沈朔看向他,两眼放光:“出宫时,赵大人提示本王,有事可去济善堂寻柳大夫。”
谢辛楼立即明了,语气也带上一丝兴奋:“明日属下同殿下一块去寻他。” 。
一夜惊险过后,丁秀突然发疯的噩耗私下传遍了府内,没人注意到沈朔和谢辛楼一大早便跑出太守府,现身在一处不起眼的小巷。
二人到时,济善堂还未开门,但已有阵阵药香从门缝中飘出,守在门外的百姓从怀里掏出了破碗,眼巴巴盯着那扇单薄的木门。
沈朔和谢辛楼没有靠近,而是翻墙绕去了济善堂的后院,在墙头看见了正在用铲子熬煮大锅药材的白衣大夫。
“二位贵客何必在墙上待着,后院的门没锁。”柳栖元手上忙活着,也没忘招呼人,转而给倒了两杯茶搁在石桌上,随后继续去搅和锅里的汤药。
沈朔和谢辛楼径直跃进了院子,在他面前站定:“阁下便是柳大夫?”
柳栖元抬手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对他拱手道:“殿下客气,在下柳栖元。”
谢辛楼默念了几遍他的名字,只觉很是耳熟,问道:“敢问柳大夫,少府柳栖恒是你何人?”
“是我族内堂兄,不过阁下说的是前朝之事了,我堂兄如今任职鸿胪寺。”柳栖元继续搅动汤药。
谢辛楼好奇道:“赵御史代理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柳家与赵家交好,你堂兄始终不离九卿之列,而你却一身布衣只在岭南做个寻常大夫,这其中可有道理?”
柳栖元笑笑:“都是在赵大人手下干活,有什么高低之分。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堂兄困于高阁,远离烟火,还不如在下福报深厚。”
沈朔垂眸看向锅内:“岭南的情况柳大夫也清楚,不知赵大人可有留下些许破局之法。”
“呦,时辰不早了,我这儿人手不够,有劳殿下和公子帮着一块儿分发汤药。”
柳栖元转头取来几块厚布巾,隔着布巾握住锅柄,想将这一大锅药端出去。
但见他原地抬了几下没抬动,两只细瘦胳膊颤成了蝶翅,沈朔“啧”了一声,直接撸起袖子端起大锅,大步走去门口。
“好力气!”柳栖元竖了个大拇指,转而看了谢辛楼一眼:“我先去开门,有劳公子疏散好人群,让他们排队取药,莫要推搡。”
谢辛楼点了下头,运起轻功纵身翻出墙外,在药铺门口从天而降。
蹲守的百姓们吓得后缩一步,谢辛楼挺着脊背看着众人,很快,身后木门被柳栖元一扇扇取下,沈朔端着百斤大锅走了出来,“哐”的一声将锅放在木架上。
“排队,不许挤。”谢辛楼挎着刀立在队伍最前,指挥着百姓接力盛药。
沈朔抡着一口铁勺,分分钟将每个人的碗都倒满汤药,一滴汤药都不曾溅出碗口,速度比柳栖元快了好几倍。
谢辛楼在队伍前后来回巡视,老弱妇孺优先盛药,一旦有试图挤占他人位置的人,就拎出来扔去最后。
所有人都规规矩矩盛了药走,队伍走动的速度跟着加快,免去了站立等待的劳累,个个都有了精神,也有余力记住了今日分发汤药的是何人。
不到半个时辰,汤药全部分发完毕,沈朔单手将锅端了进去,紧接着柳栖元又拿出一篓子药膏,让谢辛楼帮着分发给众人:“这些是防治疫病的,回去后抹在脸上,近几日不要靠近停尸的地方。”
百姓们纷纷道谢,磕头再拜而去。
三人目送百姓离去,收拾完东西关门后,柳栖元又从库房里端出药来,准备明日派发的药剂。
沈朔和谢辛楼立在一旁,他一边碾着药材一边对二人道:“赵大人一早便叮嘱在下,殿下若有难处,随时传信给他。”
沈朔道:“赵大人有筹粮的渠道?”
柳栖元回道:“筹粮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粮一粒不少地进入岭南。”
“殿下派丁秀借粮时便已知晓,灾年粮商坐地起价,能买三十万石粮的钱折算下来连五万石都买不到还得靠各种租赁借款才能凑齐,这都是因殿下朝中党羽太少,无人从中斡旋。”
他将药末放上称,不够就再碾些补上:“人手这块有赵大人在,殿下自不必担心,唯独运粮一事上,不可走既定的章程,否则层层盘剥下来,又是白忙活一场。”
沈朔道:“只要能筹到足够的粮,如何安全运送,本王自有办法。”
“好说。”柳栖元将足量的药粉倒入锅里,加水熬煮道:“但恕在下多嘴,运粮一事只可让旁人去,不论发生何事,殿下都不可离开岭南。”
“隐瞒身份也不可?”沈朔不放心道。
“不可。”谢辛楼接过话道:“如今岭南无首,朝廷变化莫测,殿下必须坐镇。殿下放心,属下定竭尽全力。”
沈朔微皱了眉,看着他的双眼:“你又要离开本王。”
柳栖元跟着劝说:“赵大人已经预先铺好了路,若是进展顺利,半个月之内定能将粮到。”
“半个月也不算久。”谢辛楼看着沈朔道:“殿下只管守着岭南,等属下回来。”
沈朔双眸模糊了一瞬,末了沉声道:“我等你。”
柳栖元抱着药罐去别处,给二人留出告别的空间。
等他将接下来半月的药材都准备齐全后,回来将药材的处理情况都与沈朔详细说了一遍:“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便劳烦殿下将药物分发给百姓了。”
交代完,他便带着谢辛楼来到院中,走井中密道离开岭南。
“岭南的出入口都被人监视了,咱们走密道躲开他们的视线。”柳栖元先行下到井里,谢辛楼紧随其后。
沈朔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心也好似被挖走一块,空落落的无所适从,但很快他想起自己的使命,便强打起精神,立即回太守府调派人手来医馆守好后方。
巍峨群山之下,谢辛楼和柳栖元在暗处穿行,躲过沈阙的眼线赶往金州。
信鹰自岭南一路飞往京城,堪堪落在太极殿的门廊。
沈阙收到盛宣传来的消息,不动声色给御史台的某官员递了信,那人于是在第二日朝会上揭发沈朔杀麻昀谦的暴行,引得群臣震惊。
他借机任命通州太守董鄂为刺史,赐御用宝剑,即刻率兵出发前往岭南探明情况,倘若情况属实,便以御剑为令押送沈朔入京,若沈朔抗旨不尊则视为谋逆,董鄂可就地斩杀。
下旨当日恰逢赵安荣身体不适告假在府,等到消息传到他耳边,董鄂已经出发两日了。
赵安荣搁下药碗正准备外出打探情况,头顶恰好传来信鹰的鸣号。
柳栖元的信纸上只有一个“启”字加落款,但赵安荣已然明白其意,转头向朝廷继续告假,回房写了封密信,对着西边将信鹰再次放飞。
近段时间官道上往来的车马变多了,天上也时常有一闪而过的身影,农户们还能在自家鸡圈里捡到几根鹰羽。
大伙儿都没谈起这些变化,却又默契地开始人心惶惶。
信鹰又自京城一路赶往阎州,午夜灯花落地,小厮敲响了房门将接到的信递送给屋里的大人:“常使,赵大人有消息了。”
屋里的男子看了信后便将其烧了,穿好衣服召集了人手即刻赶往阎州粮仓。
于是沈朔就这般靠在他怀里,被一点轻柔的摩挲哄成了胚胎。
“冷么?”沈朔自己被抱得暖和,也担心谢辛楼一身湿衣着风寒,大掌捂上他的背。
“殿下若是好些了,属下便可去更衣。”谢辛楼道。
“再靠会儿。”沈朔搂紧了他。
“岭南四县无首长,其余死的死、疯的疯,就剩我们这些外乡人,今夜尚能过活,明日真不知该怎么办。”沈朔肩挑着大梁,平日在外人面前不会多说什么,只有在夜深人静、只剩自己和谢辛楼时才会说出心底的忧虑。
谢辛楼稳声道:“殿下总能想出办法。”
“也只有你还相信本王了。”沈朔对自己都很失望,心里堵着,再说不出什么,松了手起身道:“去更衣吧,莫要着凉了。”
谢辛楼眨了眨眼,没有动弹:“属下再陪殿下一会儿。”
沈朔摇摇头:“不必,眼下县里缺药,染病都难医治,不能让你再陷入危险。”
谢辛楼道:“县里缺的多是治疫病的药,风寒的药还是足够的。”
“账册上写县里的草药全都空了,哪里有够的?”沈朔不解。
“前些日子属下经过九里巷看到有大夫施药,施的正是风寒药。”谢辛楼回道。
“九里巷......”沈朔扫了一眼,从桌上捡起五县地图,找到九里巷所在位置,巷尾正开了家名叫“济善堂”的医馆。
一看到“济善堂”三字,沈朔瞬间想起来:“本王险些忘了此事。”
“何事?”谢辛楼不明所以道。
沈朔看向他,两眼放光:“出宫时,赵大人提示本王,有事可去济善堂寻柳大夫。”
谢辛楼立即明了,语气也带上一丝兴奋:“明日属下同殿下一块去寻他。” 。
一夜惊险过后,丁秀突然发疯的噩耗私下传遍了府内,没人注意到沈朔和谢辛楼一大早便跑出太守府,现身在一处不起眼的小巷。
二人到时,济善堂还未开门,但已有阵阵药香从门缝中飘出,守在门外的百姓从怀里掏出了破碗,眼巴巴盯着那扇单薄的木门。
沈朔和谢辛楼没有靠近,而是翻墙绕去了济善堂的后院,在墙头看见了正在用铲子熬煮大锅药材的白衣大夫。
“二位贵客何必在墙上待着,后院的门没锁。”柳栖元手上忙活着,也没忘招呼人,转而给倒了两杯茶搁在石桌上,随后继续去搅和锅里的汤药。
沈朔和谢辛楼径直跃进了院子,在他面前站定:“阁下便是柳大夫?”
柳栖元抬手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对他拱手道:“殿下客气,在下柳栖元。”
谢辛楼默念了几遍他的名字,只觉很是耳熟,问道:“敢问柳大夫,少府柳栖恒是你何人?”
“是我族内堂兄,不过阁下说的是前朝之事了,我堂兄如今任职鸿胪寺。”柳栖元继续搅动汤药。
谢辛楼好奇道:“赵御史代理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柳家与赵家交好,你堂兄始终不离九卿之列,而你却一身布衣只在岭南做个寻常大夫,这其中可有道理?”
柳栖元笑笑:“都是在赵大人手下干活,有什么高低之分。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堂兄困于高阁,远离烟火,还不如在下福报深厚。”
沈朔垂眸看向锅内:“岭南的情况柳大夫也清楚,不知赵大人可有留下些许破局之法。”
“呦,时辰不早了,我这儿人手不够,有劳殿下和公子帮着一块儿分发汤药。”
柳栖元转头取来几块厚布巾,隔着布巾握住锅柄,想将这一大锅药端出去。
但见他原地抬了几下没抬动,两只细瘦胳膊颤成了蝶翅,沈朔“啧”了一声,直接撸起袖子端起大锅,大步走去门口。
“好力气!”柳栖元竖了个大拇指,转而看了谢辛楼一眼:“我先去开门,有劳公子疏散好人群,让他们排队取药,莫要推搡。”
谢辛楼点了下头,运起轻功纵身翻出墙外,在药铺门口从天而降。
蹲守的百姓们吓得后缩一步,谢辛楼挺着脊背看着众人,很快,身后木门被柳栖元一扇扇取下,沈朔端着百斤大锅走了出来,“哐”的一声将锅放在木架上。
“排队,不许挤。”谢辛楼挎着刀立在队伍最前,指挥着百姓接力盛药。
沈朔抡着一口铁勺,分分钟将每个人的碗都倒满汤药,一滴汤药都不曾溅出碗口,速度比柳栖元快了好几倍。
谢辛楼在队伍前后来回巡视,老弱妇孺优先盛药,一旦有试图挤占他人位置的人,就拎出来扔去最后。
所有人都规规矩矩盛了药走,队伍走动的速度跟着加快,免去了站立等待的劳累,个个都有了精神,也有余力记住了今日分发汤药的是何人。
不到半个时辰,汤药全部分发完毕,沈朔单手将锅端了进去,紧接着柳栖元又拿出一篓子药膏,让谢辛楼帮着分发给众人:“这些是防治疫病的,回去后抹在脸上,近几日不要靠近停尸的地方。”
百姓们纷纷道谢,磕头再拜而去。
三人目送百姓离去,收拾完东西关门后,柳栖元又从库房里端出药来,准备明日派发的药剂。
沈朔和谢辛楼立在一旁,他一边碾着药材一边对二人道:“赵大人一早便叮嘱在下,殿下若有难处,随时传信给他。”
沈朔道:“赵大人有筹粮的渠道?”
柳栖元回道:“筹粮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粮一粒不少地进入岭南。”
“殿下派丁秀借粮时便已知晓,灾年粮商坐地起价,能买三十万石粮的钱折算下来连五万石都买不到还得靠各种租赁借款才能凑齐,这都是因殿下朝中党羽太少,无人从中斡旋。”
他将药末放上称,不够就再碾些补上:“人手这块有赵大人在,殿下自不必担心,唯独运粮一事上,不可走既定的章程,否则层层盘剥下来,又是白忙活一场。”
沈朔道:“只要能筹到足够的粮,如何安全运送,本王自有办法。”
“好说。”柳栖元将足量的药粉倒入锅里,加水熬煮道:“但恕在下多嘴,运粮一事只可让旁人去,不论发生何事,殿下都不可离开岭南。”
“隐瞒身份也不可?”沈朔不放心道。
“不可。”谢辛楼接过话道:“如今岭南无首,朝廷变化莫测,殿下必须坐镇。殿下放心,属下定竭尽全力。”
沈朔微皱了眉,看着他的双眼:“你又要离开本王。”
柳栖元跟着劝说:“赵大人已经预先铺好了路,若是进展顺利,半个月之内定能将粮到。”
“半个月也不算久。”谢辛楼看着沈朔道:“殿下只管守着岭南,等属下回来。”
沈朔双眸模糊了一瞬,末了沉声道:“我等你。”
柳栖元抱着药罐去别处,给二人留出告别的空间。
等他将接下来半月的药材都准备齐全后,回来将药材的处理情况都与沈朔详细说了一遍:“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便劳烦殿下将药物分发给百姓了。”
交代完,他便带着谢辛楼来到院中,走井中密道离开岭南。
“岭南的出入口都被人监视了,咱们走密道躲开他们的视线。”柳栖元先行下到井里,谢辛楼紧随其后。
沈朔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心也好似被挖走一块,空落落的无所适从,但很快他想起自己的使命,便强打起精神,立即回太守府调派人手来医馆守好后方。
巍峨群山之下,谢辛楼和柳栖元在暗处穿行,躲过沈阙的眼线赶往金州。
信鹰自岭南一路飞往京城,堪堪落在太极殿的门廊。
沈阙收到盛宣传来的消息,不动声色给御史台的某官员递了信,那人于是在第二日朝会上揭发沈朔杀麻昀谦的暴行,引得群臣震惊。
他借机任命通州太守董鄂为刺史,赐御用宝剑,即刻率兵出发前往岭南探明情况,倘若情况属实,便以御剑为令押送沈朔入京,若沈朔抗旨不尊则视为谋逆,董鄂可就地斩杀。
下旨当日恰逢赵安荣身体不适告假在府,等到消息传到他耳边,董鄂已经出发两日了。
赵安荣搁下药碗正准备外出打探情况,头顶恰好传来信鹰的鸣号。
柳栖元的信纸上只有一个“启”字加落款,但赵安荣已然明白其意,转头向朝廷继续告假,回房写了封密信,对着西边将信鹰再次放飞。
近段时间官道上往来的车马变多了,天上也时常有一闪而过的身影,农户们还能在自家鸡圈里捡到几根鹰羽。
大伙儿都没谈起这些变化,却又默契地开始人心惶惶。
信鹰又自京城一路赶往阎州,午夜灯花落地,小厮敲响了房门将接到的信递送给屋里的大人:“常使,赵大人有消息了。”
屋里的男子看了信后便将其烧了,穿好衣服召集了人手即刻赶往阎州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