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是,娘娘!”来喜心头一凛,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转身疾步而出。
约莫一炷香后,殿外传来极轻却规律的脚步声,帘笼被无声掀起,一道修长挺拔的身影步入殿内。
来人身着玄色锦缎蟒袍,腰束玉带,外罩一件墨色绒里披风。他面容极是俊美,肤色白皙长眉入鬓,正是闻溪。
他是李凤遥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从籍籍无名的小宦官到如今的东厂督主,他是她藏在袖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听闻娘娘唤奴婢,便立马过来了。”他躬身行礼,声音低沉悦耳,却带着一丝难以消除的、属于内宦的微哑,语气是全然的下位者对主宰者的恭敬。
“起来。”李凤遥抬手,目光落在他身上,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切入了正题,语气冷然,“太后方才下了懿旨,夺了林静微掌记之位。”
闻溪站直身体,他身量很高,即便微微垂首,也自有一股迫人的气势。听到此言,他眼中冰霜之色更浓,面上却无丝毫意外之色,显然消息早已通过东厂的无孔不入传到了他耳中。
“奴婢已知晓。”他声音平稳无波,“太后娘娘此举,驳的是皇上的面子,打的是娘娘您的脸。”
“本宫这口气,咽不下。”李凤遥看着他,一字一顿地道。
闻溪微微颔首,那双漂亮的眼睛里是嗜血的寒芒:“娘娘希望奴婢怎么做?”
他问得直接而干脆。他是她的刀,刀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知道主人想斩向何处。
“朝中太后党是谁?”
闻溪几乎没有思索,立刻答道:“次辅谢迁与太后走得近,其门生故旧遍布户部及江南漕运、盐政,多年来为太后一族及背后势力输送利益,根基深厚。”
李凤遥闻言,缓缓摇头:“动他,动静太大。”她如今只是贵妃,直接动一位实权次辅,极易引发前朝剧烈反弹,甚至将那些中立或观望的朝臣彻底推向对立面。时机未到,她不能逼得太紧。
她声音冷冽,“外头谁是太后最得用的钱袋子?”
闻溪几乎不假思索,显然对这些关系网早已烂熟于心:“江宁织造,鲁道同。历年进贡的缎匹、宫中采买,多经他手,孝敬慈宁宫的份额最厚,是太后党中颇为得力的一枚钱囊。”
“江宁织造……”李凤遥重复了一遍,动谢迁目标太大,容易引火烧身,但动一个皇家织造的官员,还是在钱这个字上做文章,则要隐蔽得多,也更能精准地打到太后的痛处,既能损其财源,又能坏其名声。
“他屁股底下干净吗?”李凤遥问得轻描淡写。
闻溪唇角带笑:“回娘娘,天下乌鸦一般黑。坐在这个肥缺上,经手那么多银钱缎匹,想要干干净净,怕是难如登天。纵使他自身谨慎,底下的人、江南那些绸缎商人,层层环节,岂能没有一点纰漏?东厂虽未重点查过他,但零星案卷里牵扯到江南贡赋的,多少也能寻出些蛛丝马迹,指向织造衙门。”
“那就去查。”李凤遥下令,语气果断,“不必急着抓人,给本宫细细地查!账目、采买、入库、损耗一笔一笔都给本宫厘清了。尤其是涉及慈宁宫用度、太后赏赐出去的那些东西,更要查得明明白白。”
她顿了顿,“本宫要看看,太后身边恪守规矩的人,用的都是些什么来路的规矩东西!年关底下,也该给朝廷清清蛀虫了。”
闻溪立刻领会了李凤遥的意图,这是要迂回出击,从太后的钱袋子和体面下手。查江宁织造,看似冲着外臣,实则是剑指慈宁宫。一旦查出问题,无论是贪墨还是以次充好,进上的东西出了问题,太后脸上无光,她提拔的人出了事,更是直接打击其威信。
“奴婢明白。奴婢差心腹前往江宁,定将
鲁道同及其织造衙门查个底朝天。必定找到确凿证据,如今年关放假,正好查,在新年后,定给娘娘送上一份厚礼。”
李凤遥想起前日路上见到的,“顺天府衙前,那个鸣冤的妇人,她状告寿宁侯府家奴强占民田、逼死人命一案。给本宫查清楚,来龙去脉,人证物证,尤其是寿宁侯府在此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插手到了何种程度,一丝一毫,都不许遗漏!”
闻溪眼中有细微的讶异,但他并不怕事,“是,娘娘。奴婢即刻去办。”
“要快,要隐秘,更要铁证如山。”李凤遥强调,“将寿宁侯府阴私都扒出来,让天下做个见证,本宫要让她,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是!奴婢绝不会走漏风声,定办得妥妥当当。”闻溪保证道。东厂最擅长的便是这种罗织罪名、深文周纳的勾当,何况对方本就不干净。
“去吧。”李凤遥挥挥手。
闻溪再次行礼,身影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承乾宫。
第51章 掀桌
闻溪离去后,殿内重归寂静,唯有炭火偶尔噼啪作响。
李凤遥独自坐在暖榻上,指尖无意识地收紧,攥住了袖口繁复的刺绣。胸腔里那股被太后懿旨和街头冤情点燃的怒火,并未因闻溪的领命而平息,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烈。
太后,张太后——
她在宫中用规矩体统压自己,她的兄弟子侄在宫外仗着她的势欺男霸女、鱼肉乡里!那顺天府衙前的鲜血和眼泪,不过是冰山一角。张家兄弟的恶名,她早有耳闻,如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知竟已猖狂到如此地步!
就这样的母族,这样的家风,太后竟还有脸面来夺她身边一个无辜女官的职位,来跟她讲什么规矩、体统?
真是天大的笑话!
李凤遥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天色愈发阴沉,灰蒙蒙的云层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仿佛一场更大的风雪正在酝酿。
她与太后,这已是明晃晃地对上了。
既然对方先撕破了脸,动用辈分和权柄来打压她,那就别怪她掀桌子!太后想用后宫的手段来斗,她偏偏要把战场扩大到前朝,扩大到天下人的眼前!
她不仅要查,还要查个底朝天!不仅要动太后的钱袋子,还要把她最庇护的母族脓疮彻底捅破!
她倒要看看,当寿宁侯府那些草菅人命,强取豪夺的肮脏勾当一件件、一桩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天下人的唾沫星子都指向张家,指向纵容包庇的张太后时,她那位高高在上的婆婆,还有什么脸面坐在慈宁宫里讲她的勤俭贤德?还有什么底气来维护那套可笑的祖宗规矩!
陛下顾忌亲情,顾忌朝局,想要息事宁人。
可她李凤遥,偏不!
她就要做那把最烈的火,烧掉这令人作呕的虚伪和污浊!太后让她不痛快,她就让太后和她的整个家族,都别想过好这个年!
她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一旦开始,便再无回头路。但她别无选择,也毫不畏惧。
这深宫,这朝堂,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不让她好过,那大家都别想好过!
她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仿佛已经嗅到了那即将到来的、由东厂掀起的血雨腥风的气息。
“来人。”她声音平静地唤道。
“奴婢在。”心腹宫女立刻应声。
“更衣,备轿。”李凤遥淡淡道,“本宫要去乾清宫,给陛下送盏参汤。”
她要去皇帝那里,不是去告状,而是要去提前吹一吹风。有些事,她做了,就要让皇帝知道,她是为什么做的。
乾清宫东暖阁内,朱厚照正对着一堆年终赏赐名单和各地贺表批红,眉宇间带着几分不耐与倦怠。听得太监通传贵妃来了,他眉头才稍稍舒展。
李凤遥走了进来,一身朱紫的宫装,衬得她肤白如玉,只是眉眼间笼着一层淡淡的,挥之不去的郁色。
“陛下操劳,喝盏参汤歇歇吧。”她将食盒打开,汤盏放在御案一角,声音温软,却不像往日那般明媚。
朱厚照放下朱笔,拉过她的手,触感微凉,再看她神色,便知她心结未解,叹道:“还为白日里那事不快?”他以为她仍在为那妇人之事耿耿于怀,觉得他处置不力。
李凤遥顺势在他身旁的绣墩上坐下,垂着眼睫,嗯了一声,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排遣的委屈和愤懑:“臣妾只是心里堵得慌。回宫这一路,眼前总晃着那妇人额角的血。这京城天子脚下,竟也有这等无法无天之事。若在民间,还不知要有多少冤屈无处申诉。”
朱厚照被她这番话说得心头更不是滋味,既怜惜她,又对自己白日的退缩有些懊恼。他揽住她的肩,低声道:“朕知道你是心善,见不得百姓受苦。唉,年关事繁,朕也是不想多生事端。”
李凤遥靠在他怀里,她走的枕边风路线,声音闷闷的:“臣妾明白。只是经此一事,臣妾觉得,这宫里的规矩体统,有时竟成了恶人的护身符。有些人,仗着身份,在宫里宫外为所欲为,反倒让守规矩,心存良善的人受尽委屈……”
她话中有话,将街头冤情与今日太后夺职之事联系了起来,暗示那仗着身份的人,不仅在宫外,也在宫内。
约莫一炷香后,殿外传来极轻却规律的脚步声,帘笼被无声掀起,一道修长挺拔的身影步入殿内。
来人身着玄色锦缎蟒袍,腰束玉带,外罩一件墨色绒里披风。他面容极是俊美,肤色白皙长眉入鬓,正是闻溪。
他是李凤遥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从籍籍无名的小宦官到如今的东厂督主,他是她藏在袖中最锋利的一把刀。
“听闻娘娘唤奴婢,便立马过来了。”他躬身行礼,声音低沉悦耳,却带着一丝难以消除的、属于内宦的微哑,语气是全然的下位者对主宰者的恭敬。
“起来。”李凤遥抬手,目光落在他身上,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切入了正题,语气冷然,“太后方才下了懿旨,夺了林静微掌记之位。”
闻溪站直身体,他身量很高,即便微微垂首,也自有一股迫人的气势。听到此言,他眼中冰霜之色更浓,面上却无丝毫意外之色,显然消息早已通过东厂的无孔不入传到了他耳中。
“奴婢已知晓。”他声音平稳无波,“太后娘娘此举,驳的是皇上的面子,打的是娘娘您的脸。”
“本宫这口气,咽不下。”李凤遥看着他,一字一顿地道。
闻溪微微颔首,那双漂亮的眼睛里是嗜血的寒芒:“娘娘希望奴婢怎么做?”
他问得直接而干脆。他是她的刀,刀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知道主人想斩向何处。
“朝中太后党是谁?”
闻溪几乎没有思索,立刻答道:“次辅谢迁与太后走得近,其门生故旧遍布户部及江南漕运、盐政,多年来为太后一族及背后势力输送利益,根基深厚。”
李凤遥闻言,缓缓摇头:“动他,动静太大。”她如今只是贵妃,直接动一位实权次辅,极易引发前朝剧烈反弹,甚至将那些中立或观望的朝臣彻底推向对立面。时机未到,她不能逼得太紧。
她声音冷冽,“外头谁是太后最得用的钱袋子?”
闻溪几乎不假思索,显然对这些关系网早已烂熟于心:“江宁织造,鲁道同。历年进贡的缎匹、宫中采买,多经他手,孝敬慈宁宫的份额最厚,是太后党中颇为得力的一枚钱囊。”
“江宁织造……”李凤遥重复了一遍,动谢迁目标太大,容易引火烧身,但动一个皇家织造的官员,还是在钱这个字上做文章,则要隐蔽得多,也更能精准地打到太后的痛处,既能损其财源,又能坏其名声。
“他屁股底下干净吗?”李凤遥问得轻描淡写。
闻溪唇角带笑:“回娘娘,天下乌鸦一般黑。坐在这个肥缺上,经手那么多银钱缎匹,想要干干净净,怕是难如登天。纵使他自身谨慎,底下的人、江南那些绸缎商人,层层环节,岂能没有一点纰漏?东厂虽未重点查过他,但零星案卷里牵扯到江南贡赋的,多少也能寻出些蛛丝马迹,指向织造衙门。”
“那就去查。”李凤遥下令,语气果断,“不必急着抓人,给本宫细细地查!账目、采买、入库、损耗一笔一笔都给本宫厘清了。尤其是涉及慈宁宫用度、太后赏赐出去的那些东西,更要查得明明白白。”
她顿了顿,“本宫要看看,太后身边恪守规矩的人,用的都是些什么来路的规矩东西!年关底下,也该给朝廷清清蛀虫了。”
闻溪立刻领会了李凤遥的意图,这是要迂回出击,从太后的钱袋子和体面下手。查江宁织造,看似冲着外臣,实则是剑指慈宁宫。一旦查出问题,无论是贪墨还是以次充好,进上的东西出了问题,太后脸上无光,她提拔的人出了事,更是直接打击其威信。
“奴婢明白。奴婢差心腹前往江宁,定将
鲁道同及其织造衙门查个底朝天。必定找到确凿证据,如今年关放假,正好查,在新年后,定给娘娘送上一份厚礼。”
李凤遥想起前日路上见到的,“顺天府衙前,那个鸣冤的妇人,她状告寿宁侯府家奴强占民田、逼死人命一案。给本宫查清楚,来龙去脉,人证物证,尤其是寿宁侯府在此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插手到了何种程度,一丝一毫,都不许遗漏!”
闻溪眼中有细微的讶异,但他并不怕事,“是,娘娘。奴婢即刻去办。”
“要快,要隐秘,更要铁证如山。”李凤遥强调,“将寿宁侯府阴私都扒出来,让天下做个见证,本宫要让她,让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是!奴婢绝不会走漏风声,定办得妥妥当当。”闻溪保证道。东厂最擅长的便是这种罗织罪名、深文周纳的勾当,何况对方本就不干净。
“去吧。”李凤遥挥挥手。
闻溪再次行礼,身影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承乾宫。
第51章 掀桌
闻溪离去后,殿内重归寂静,唯有炭火偶尔噼啪作响。
李凤遥独自坐在暖榻上,指尖无意识地收紧,攥住了袖口繁复的刺绣。胸腔里那股被太后懿旨和街头冤情点燃的怒火,并未因闻溪的领命而平息,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烈。
太后,张太后——
她在宫中用规矩体统压自己,她的兄弟子侄在宫外仗着她的势欺男霸女、鱼肉乡里!那顺天府衙前的鲜血和眼泪,不过是冰山一角。张家兄弟的恶名,她早有耳闻,如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知竟已猖狂到如此地步!
就这样的母族,这样的家风,太后竟还有脸面来夺她身边一个无辜女官的职位,来跟她讲什么规矩、体统?
真是天大的笑话!
李凤遥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天色愈发阴沉,灰蒙蒙的云层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仿佛一场更大的风雪正在酝酿。
她与太后,这已是明晃晃地对上了。
既然对方先撕破了脸,动用辈分和权柄来打压她,那就别怪她掀桌子!太后想用后宫的手段来斗,她偏偏要把战场扩大到前朝,扩大到天下人的眼前!
她不仅要查,还要查个底朝天!不仅要动太后的钱袋子,还要把她最庇护的母族脓疮彻底捅破!
她倒要看看,当寿宁侯府那些草菅人命,强取豪夺的肮脏勾当一件件、一桩桩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天下人的唾沫星子都指向张家,指向纵容包庇的张太后时,她那位高高在上的婆婆,还有什么脸面坐在慈宁宫里讲她的勤俭贤德?还有什么底气来维护那套可笑的祖宗规矩!
陛下顾忌亲情,顾忌朝局,想要息事宁人。
可她李凤遥,偏不!
她就要做那把最烈的火,烧掉这令人作呕的虚伪和污浊!太后让她不痛快,她就让太后和她的整个家族,都别想过好这个年!
她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一旦开始,便再无回头路。但她别无选择,也毫不畏惧。
这深宫,这朝堂,从来都是你死我活。不让她好过,那大家都别想好过!
她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仿佛已经嗅到了那即将到来的、由东厂掀起的血雨腥风的气息。
“来人。”她声音平静地唤道。
“奴婢在。”心腹宫女立刻应声。
“更衣,备轿。”李凤遥淡淡道,“本宫要去乾清宫,给陛下送盏参汤。”
她要去皇帝那里,不是去告状,而是要去提前吹一吹风。有些事,她做了,就要让皇帝知道,她是为什么做的。
乾清宫东暖阁内,朱厚照正对着一堆年终赏赐名单和各地贺表批红,眉宇间带着几分不耐与倦怠。听得太监通传贵妃来了,他眉头才稍稍舒展。
李凤遥走了进来,一身朱紫的宫装,衬得她肤白如玉,只是眉眼间笼着一层淡淡的,挥之不去的郁色。
“陛下操劳,喝盏参汤歇歇吧。”她将食盒打开,汤盏放在御案一角,声音温软,却不像往日那般明媚。
朱厚照放下朱笔,拉过她的手,触感微凉,再看她神色,便知她心结未解,叹道:“还为白日里那事不快?”他以为她仍在为那妇人之事耿耿于怀,觉得他处置不力。
李凤遥顺势在他身旁的绣墩上坐下,垂着眼睫,嗯了一声,语气里带着几分难以排遣的委屈和愤懑:“臣妾只是心里堵得慌。回宫这一路,眼前总晃着那妇人额角的血。这京城天子脚下,竟也有这等无法无天之事。若在民间,还不知要有多少冤屈无处申诉。”
朱厚照被她这番话说得心头更不是滋味,既怜惜她,又对自己白日的退缩有些懊恼。他揽住她的肩,低声道:“朕知道你是心善,见不得百姓受苦。唉,年关事繁,朕也是不想多生事端。”
李凤遥靠在他怀里,她走的枕边风路线,声音闷闷的:“臣妾明白。只是经此一事,臣妾觉得,这宫里的规矩体统,有时竟成了恶人的护身符。有些人,仗着身份,在宫里宫外为所欲为,反倒让守规矩,心存良善的人受尽委屈……”
她话中有话,将街头冤情与今日太后夺职之事联系了起来,暗示那仗着身份的人,不仅在宫外,也在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