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县城离庭州城颇偏远,待车马入了城门,正好赶上欢庆,迎面扑来的俚语乡音将长平砸了个晕头转向。
所有人都在欢庆,她蹲在墙角发现庆典上的唱诵祝赞她一个字都听不懂,整个人恍恍惚惚看手舞足蹈的人群仿佛个个都在撒癔症;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猜谜,摊主口若悬河,她却仿佛在听天书。伊珏说予她听,她猜到了谜底,旁人却听不懂她说的官话;
于是买物什时长平捧着钱袋让商贩自取,对话则凭四肢乱舞鸡同鸭讲;
若逢对话不通,又手舞足蹈还不够明晰对方意思,外加周边人多又嘈杂,这时候摊主与长平便要互相扯起嗓子大声嚷嚷,似乎谁嗓门大谁就说得清楚一般,互相喊的面红脖子粗,喊到人群里能听懂官话和乡音的人忍不住站出来替他们沟通。
伊珏和白玉山躲得远远地看了好喜庆的一场热闹,笑的毫无长辈应有的模样。
第二天便哑了嗓子的长平坐在车架上握拳表示绝不放弃,安排自己白天在马车里吃吃睡睡,曰养精蓄锐,待晚上再与那些陌生小镇好生“叙一叙情谊”。
她便一路哑着嗓子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一天算是年节里最后的热闹,最热闹的城自然在长平长大的地方。
刚入城,熟悉的话音落入耳中,长平“嗷”地一声从车厢坐起,热泪盈眶,她终于可以不扯着嗓子与人嘶嚎了。
花灯猜谜杂耍舞龙狮,迎上元节天官赐福游神祈祝,敬佛的走花灯街,崇道的随花车游神——信什么不重要,要的是热闹,随着四坊的舞龙狮队从各自坊门出发,人流在主道汇合,提着花灯跟着花车在锣鼓琴笛的喧嚣里唱着祝歌绕城环行,绕城三匝,再放河灯,赏焰火。
长平戴着面具背着苏栗,提着花灯用哑嗓唱着歌,沈杞也戴着面具,离她不远地挤在人流里,同样提了一盏荷花灯。
他们快走到城门时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了一眼路边的酒楼。
紧挨着大道的酒楼今晚也灯火通明,沿街的窗户俱是大敞,窗边两个未曾戴面具的人举着点心冲他们笑,笑完随手抓了一把彩色绒花抛了下去。
绒花比鲜花重,落在人群很快被分走,女子们簪在鬓角,男人们簪在冠旁。
抢到绒花的人流不约而同地停下歌唱,仰头用脸上五花八门的傩面后两只笑没了的眼冲他们摆手祝好。
伊珏也冲他们摆摆手,祝福话还没说出口,略停了脚步的人群就被推着流走了。
锣鼓钟盂声随着花车和舞狮队远去,城里人声依旧鼎沸,大多是年幼的孩童被长辈带着坐在摊间吃一碗刚出锅的糯米圆子歇脚,一边等游神的队伍再绕回来。
伊珏看着下方画糖人的摊前围着的一群小豆丁,扭头问白玉山:“糖人要不要?”
白玉山也伸头往糖画摊子上看了一眼,视线落在其中一个矮胖胖的小孩儿身上停留一瞬,“要两个,”白玉山伸出两根手指比给他看:“吃一根拿一根,馋一馋小孩儿。”
他既发了话,伊珏无有不从。
一个银锞子换了八根大糖人,伊珏还深怕烛火不够通明,他不能完美执行自家美人的意思,让孩子们看不清他手上糖人有多大多漂亮,特特将胳膊放低地从每个眼巴巴的孩子面前走过,背过身又将糖人高高举起,一路举进了酒楼。
待落座到窗户前,将白玉山的那根递给他,剩下的全部将竹签扎进了窗沿。
游街唱歌的长平和沈杞再次路过楼下,惯性地抬头望向窗户,一眼看见的便是被烛光照射的闪亮亮地一排糖人。
他们两个一个敢说一个敢做,这把子年岁了还要弄鬼,着实般配。
白玉山啃着糖人啃一口便要笑两声,歪头看着楼下抱着长辈大腿指着他们这扇窗户的小孩儿们,咔嚓咔嚓啃的更欢了。
尤其被他着意盯着的小孩儿,分明感受到来自陌生大人的恶意,瘪了瘪嘴,又懂事地努力地往上提嘴角,提不过一瞬,嘴角又陡然瘪下去,眼底冒出两泡泪。
“这是什么过节?”伊珏不甚理解地问:“连小孩儿都不放过。”
白玉山嚼着齁甜齁甜的糖,望着楼下的小孩儿,哼了一嗓子指指点点:“‘以色侍君不得长久’、‘君子有节当有所不为’、‘帝幸将如狎天下’、‘君无道则臣不臣’……你友人莫家后嗣。”
嚯——好大仇。
伊珏上辈子能被称为好友的没几个,但说话又耿胆又大的只有一个莫子瑜,能让人记仇到子孙后嗣上,可见此人有多耿又有多令帝厌烦,最烦的还是人有才又好用私德又无可挑剔,于是贬也贬不出京,六部轮流转,转哪里都能上手,最终大朝小朝还要让他在眼前晃悠,时不时一份谏疏递上来骂两句陛下无道,堪称赵景铄一生之敌。
他这位一生之敌却在他死后,为谥号同君王同僚交恶,又为厉帝不得入宗祠愤而上疏弹劾了一串同僚,连继位陛下一齐骂的狗血淋头,被贬黜下县而无人援手,终亡于赴任途中。
伊珏回忆起这位又耿胆又大的好友一生,很可简化为《训帝实录:从登基骂到入土》。
悄悄瞥了眼楼下被自家老祖宗连累的小孩儿,伊珏心想小娃儿很该懂得家外有坏人的道理,揪了根糖人心安理得地咔嚓咔嚓咬起来。
白玉山啃完糖人擦了手,便将倒霉小孩儿抛在脑后,转而同伊珏道:“乡音俚语你倒是通透。”
“走得多了自然听得多,听多了便会说。”伊珏笑:“我还扛过游神的花车,跳过傩戏和祭舞,连舞狮舞龙都曾是领头人。”
他回忆了一下自己曾经做过的壮举,毫不客气地自夸:“有一年小年夜,遇到堵在江边无法渡江的戏班子,我摇撸送他们过江,之后他们武生风寒,我还上台替他们演过一场。”
白玉山问他:“是很久以前?”
两人对视一眼,伊珏点头,那确实是很久以前,那是他还年少,加冠未久便跟着伊墨走出了雍州故土,一边寻亲一边成长,既不识途也不识音,看所有新鲜都新鲜,所有旧俗在他眼里都是崭然热闹。
伊墨很愿意身边聒噪的小孩儿去找乐子,并不将他拘在身边管束,便是一时弄丢了也不打紧,变回原形闻着味儿就能找回来。
伊珏说起上辈子很久很久以前的往事,唯一感叹的便是:“我父亲真是懒极了。”
白玉山端起茶盏漱口,别开脸望向窗外人流举着灯河唱诵着祈祝走向城外,十五的月亮已经很圆,月辉和星河与人间烛火相映,游龙一般在唱祝声里游向远方。
“可惜,”白玉山说:“从前每年四时祭礼与社稷大祀,未曾见过你的祀舞,少了多少乐趣。”
伊珏立即打断他的遐想,震声道:“我记得莫子瑜被你丢去礼部当过值,他那时可还活着呢。”
这三个字大约是有点玄妙效应,白玉山已经不是赵景铄,听见这个名字仍旧立时收了音。
两人静了一静,窗外河灯已经放过,天边忽而炸起了一朵朵粲然之花。
白玉山不问伊珏上辈子为何明明与莫子瑜深交莫逆,却由他病死路途。
伊珏也不用告诉他,骂了他很多年的老对头以命殉君,不愿求活。
他们曾相伴多年,分离又重聚,尔今天上与人间,碧落与黄泉,都是他们无可不谈的故事。
纵如此坦荡却也有心照不宣的缄默不提,如白玉山随手画给长平的山河舆图,光阴里的疆土更迭河流转圜都被略过,只有细致的山川河流,州城僻县。
也有没什么本事的小妖精用双脚丈量土地,在他君王死后走过山河旧土,每有后人开疆拓域,他便去看一看风景,听一听俗语,学一学当地乡音,想要留待重逢时说给故人听。
轰烈的烟花一朵接着一朵,忽璨忽喑的光华里,他们执酒洒地,一杯敬天地,一杯敬故旧。
第八十二章
火炉上架着一只烟熏火燎的药罐,黑漆漆的罐身配着油亮的手柄,一望便知这是个和它主人一样沧桑且有许多故事的老罐子。
老药罐子煎草药,味道极霸道,伊珏想将沈杞抓来问问他的药罐究竟服役多少年,才能让一罐寻常疗嗓子的药汤翻滚出妖精都要捏鼻的效果。
也只能想想。沈杞此时已经裹着被子打起了鼾,鼾声吹起了哨,若不是宅院足够朗阔,他的鼾哨能惹得邻里半夜来拍门。
以前那个抱着他大腿喊老祖宗的小葱生已经上了年纪,这些天奔波玩耍没个消停,他一把老骨头熬不住,放完花灯回来给长平的嗓子煎药,坐在炉前便游进了梦乡。
伊珏将他赶去歇息,自己捏着蒲扇等药汁三碗煎成一碗。
谁承想这老药罐子如此威风,药汁甫一烧开就熏了他一个跟头。
白玉山刚沐浴完,攥着布巾一边绞头发,一边循声找到了厨房,他从窗户外朝里探头,鼻尖才伸进来便嗖地往后倾倒:“这也是人吃的?!”
所有人都在欢庆,她蹲在墙角发现庆典上的唱诵祝赞她一个字都听不懂,整个人恍恍惚惚看手舞足蹈的人群仿佛个个都在撒癔症;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猜谜,摊主口若悬河,她却仿佛在听天书。伊珏说予她听,她猜到了谜底,旁人却听不懂她说的官话;
于是买物什时长平捧着钱袋让商贩自取,对话则凭四肢乱舞鸡同鸭讲;
若逢对话不通,又手舞足蹈还不够明晰对方意思,外加周边人多又嘈杂,这时候摊主与长平便要互相扯起嗓子大声嚷嚷,似乎谁嗓门大谁就说得清楚一般,互相喊的面红脖子粗,喊到人群里能听懂官话和乡音的人忍不住站出来替他们沟通。
伊珏和白玉山躲得远远地看了好喜庆的一场热闹,笑的毫无长辈应有的模样。
第二天便哑了嗓子的长平坐在车架上握拳表示绝不放弃,安排自己白天在马车里吃吃睡睡,曰养精蓄锐,待晚上再与那些陌生小镇好生“叙一叙情谊”。
她便一路哑着嗓子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这一天算是年节里最后的热闹,最热闹的城自然在长平长大的地方。
刚入城,熟悉的话音落入耳中,长平“嗷”地一声从车厢坐起,热泪盈眶,她终于可以不扯着嗓子与人嘶嚎了。
花灯猜谜杂耍舞龙狮,迎上元节天官赐福游神祈祝,敬佛的走花灯街,崇道的随花车游神——信什么不重要,要的是热闹,随着四坊的舞龙狮队从各自坊门出发,人流在主道汇合,提着花灯跟着花车在锣鼓琴笛的喧嚣里唱着祝歌绕城环行,绕城三匝,再放河灯,赏焰火。
长平戴着面具背着苏栗,提着花灯用哑嗓唱着歌,沈杞也戴着面具,离她不远地挤在人流里,同样提了一盏荷花灯。
他们快走到城门时不约而同地抬头看了一眼路边的酒楼。
紧挨着大道的酒楼今晚也灯火通明,沿街的窗户俱是大敞,窗边两个未曾戴面具的人举着点心冲他们笑,笑完随手抓了一把彩色绒花抛了下去。
绒花比鲜花重,落在人群很快被分走,女子们簪在鬓角,男人们簪在冠旁。
抢到绒花的人流不约而同地停下歌唱,仰头用脸上五花八门的傩面后两只笑没了的眼冲他们摆手祝好。
伊珏也冲他们摆摆手,祝福话还没说出口,略停了脚步的人群就被推着流走了。
锣鼓钟盂声随着花车和舞狮队远去,城里人声依旧鼎沸,大多是年幼的孩童被长辈带着坐在摊间吃一碗刚出锅的糯米圆子歇脚,一边等游神的队伍再绕回来。
伊珏看着下方画糖人的摊前围着的一群小豆丁,扭头问白玉山:“糖人要不要?”
白玉山也伸头往糖画摊子上看了一眼,视线落在其中一个矮胖胖的小孩儿身上停留一瞬,“要两个,”白玉山伸出两根手指比给他看:“吃一根拿一根,馋一馋小孩儿。”
他既发了话,伊珏无有不从。
一个银锞子换了八根大糖人,伊珏还深怕烛火不够通明,他不能完美执行自家美人的意思,让孩子们看不清他手上糖人有多大多漂亮,特特将胳膊放低地从每个眼巴巴的孩子面前走过,背过身又将糖人高高举起,一路举进了酒楼。
待落座到窗户前,将白玉山的那根递给他,剩下的全部将竹签扎进了窗沿。
游街唱歌的长平和沈杞再次路过楼下,惯性地抬头望向窗户,一眼看见的便是被烛光照射的闪亮亮地一排糖人。
他们两个一个敢说一个敢做,这把子年岁了还要弄鬼,着实般配。
白玉山啃着糖人啃一口便要笑两声,歪头看着楼下抱着长辈大腿指着他们这扇窗户的小孩儿们,咔嚓咔嚓啃的更欢了。
尤其被他着意盯着的小孩儿,分明感受到来自陌生大人的恶意,瘪了瘪嘴,又懂事地努力地往上提嘴角,提不过一瞬,嘴角又陡然瘪下去,眼底冒出两泡泪。
“这是什么过节?”伊珏不甚理解地问:“连小孩儿都不放过。”
白玉山嚼着齁甜齁甜的糖,望着楼下的小孩儿,哼了一嗓子指指点点:“‘以色侍君不得长久’、‘君子有节当有所不为’、‘帝幸将如狎天下’、‘君无道则臣不臣’……你友人莫家后嗣。”
嚯——好大仇。
伊珏上辈子能被称为好友的没几个,但说话又耿胆又大的只有一个莫子瑜,能让人记仇到子孙后嗣上,可见此人有多耿又有多令帝厌烦,最烦的还是人有才又好用私德又无可挑剔,于是贬也贬不出京,六部轮流转,转哪里都能上手,最终大朝小朝还要让他在眼前晃悠,时不时一份谏疏递上来骂两句陛下无道,堪称赵景铄一生之敌。
他这位一生之敌却在他死后,为谥号同君王同僚交恶,又为厉帝不得入宗祠愤而上疏弹劾了一串同僚,连继位陛下一齐骂的狗血淋头,被贬黜下县而无人援手,终亡于赴任途中。
伊珏回忆起这位又耿胆又大的好友一生,很可简化为《训帝实录:从登基骂到入土》。
悄悄瞥了眼楼下被自家老祖宗连累的小孩儿,伊珏心想小娃儿很该懂得家外有坏人的道理,揪了根糖人心安理得地咔嚓咔嚓咬起来。
白玉山啃完糖人擦了手,便将倒霉小孩儿抛在脑后,转而同伊珏道:“乡音俚语你倒是通透。”
“走得多了自然听得多,听多了便会说。”伊珏笑:“我还扛过游神的花车,跳过傩戏和祭舞,连舞狮舞龙都曾是领头人。”
他回忆了一下自己曾经做过的壮举,毫不客气地自夸:“有一年小年夜,遇到堵在江边无法渡江的戏班子,我摇撸送他们过江,之后他们武生风寒,我还上台替他们演过一场。”
白玉山问他:“是很久以前?”
两人对视一眼,伊珏点头,那确实是很久以前,那是他还年少,加冠未久便跟着伊墨走出了雍州故土,一边寻亲一边成长,既不识途也不识音,看所有新鲜都新鲜,所有旧俗在他眼里都是崭然热闹。
伊墨很愿意身边聒噪的小孩儿去找乐子,并不将他拘在身边管束,便是一时弄丢了也不打紧,变回原形闻着味儿就能找回来。
伊珏说起上辈子很久很久以前的往事,唯一感叹的便是:“我父亲真是懒极了。”
白玉山端起茶盏漱口,别开脸望向窗外人流举着灯河唱诵着祈祝走向城外,十五的月亮已经很圆,月辉和星河与人间烛火相映,游龙一般在唱祝声里游向远方。
“可惜,”白玉山说:“从前每年四时祭礼与社稷大祀,未曾见过你的祀舞,少了多少乐趣。”
伊珏立即打断他的遐想,震声道:“我记得莫子瑜被你丢去礼部当过值,他那时可还活着呢。”
这三个字大约是有点玄妙效应,白玉山已经不是赵景铄,听见这个名字仍旧立时收了音。
两人静了一静,窗外河灯已经放过,天边忽而炸起了一朵朵粲然之花。
白玉山不问伊珏上辈子为何明明与莫子瑜深交莫逆,却由他病死路途。
伊珏也不用告诉他,骂了他很多年的老对头以命殉君,不愿求活。
他们曾相伴多年,分离又重聚,尔今天上与人间,碧落与黄泉,都是他们无可不谈的故事。
纵如此坦荡却也有心照不宣的缄默不提,如白玉山随手画给长平的山河舆图,光阴里的疆土更迭河流转圜都被略过,只有细致的山川河流,州城僻县。
也有没什么本事的小妖精用双脚丈量土地,在他君王死后走过山河旧土,每有后人开疆拓域,他便去看一看风景,听一听俗语,学一学当地乡音,想要留待重逢时说给故人听。
轰烈的烟花一朵接着一朵,忽璨忽喑的光华里,他们执酒洒地,一杯敬天地,一杯敬故旧。
第八十二章
火炉上架着一只烟熏火燎的药罐,黑漆漆的罐身配着油亮的手柄,一望便知这是个和它主人一样沧桑且有许多故事的老罐子。
老药罐子煎草药,味道极霸道,伊珏想将沈杞抓来问问他的药罐究竟服役多少年,才能让一罐寻常疗嗓子的药汤翻滚出妖精都要捏鼻的效果。
也只能想想。沈杞此时已经裹着被子打起了鼾,鼾声吹起了哨,若不是宅院足够朗阔,他的鼾哨能惹得邻里半夜来拍门。
以前那个抱着他大腿喊老祖宗的小葱生已经上了年纪,这些天奔波玩耍没个消停,他一把老骨头熬不住,放完花灯回来给长平的嗓子煎药,坐在炉前便游进了梦乡。
伊珏将他赶去歇息,自己捏着蒲扇等药汁三碗煎成一碗。
谁承想这老药罐子如此威风,药汁甫一烧开就熏了他一个跟头。
白玉山刚沐浴完,攥着布巾一边绞头发,一边循声找到了厨房,他从窗户外朝里探头,鼻尖才伸进来便嗖地往后倾倒:“这也是人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