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贪官 第121节
  胡惟庸就把穿着黑衣斗篷的孔克表和涂节给送了出来,还叮嘱了他们这么两句。
  目送二人离开之后,胡惟庸这才径直去往了他的书房。
  也就在胡惟庸回到他的书房之后,毛骧也带着他的人飞奔在了回宫的路上。
  近一个时辰之后,
  重新换回亲军金甲的毛将军,再次进入了御书房,与此同时,常侍太监也招呼所有随侍太监宫女,退到了视听范围以外。
  灯火通明的御书房里,朱元璋在听到毛骧的汇报之后,气得一掌就拍在了龙案桌面上。
  这三指厚的实木桌面,上次因为叶青那封自我举报信而裂开了一条缝,现在又在差不多的位置加了一条缝。
  “狗胆包天!”
  “简直是狗胆包天!”
  “叶青的命,除了老子,谁也要不了!”
  依旧单膝跪地的毛骧的眼里,陡然起身的朱元璋,眼睛里是真的有了杀意。
  这样的眼神,除了因为叶青出现过,就好久没出现过了。
  看着这一幕,毛骧的心里却是挺开心的。
  这句‘叶青的命,除了老子,谁也要不了’,简直就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呵呵!”
  “咱行为乖张?”
  “他们害怕行为乖张的皇帝,和行为乖张的臣工凑一块儿是吧?”
  “咱还真想看看,咱和叶青在他们面前凑一块儿之后,他们会是个什么表情?”
  毛骧见朱元璋的嘴角有了一丝淡淡的笑容,眼里还有了一点期待之色之后,这才搭话道:“估计他们会面无表情的同时,还后背直发凉!”
  朱元璋听到这么一个答案,眼里的期待之色就更胜之前了。
  “只要他叶青的十万亩耕地,确实亩产六百斤以上,只要他上的农税对得上这个数,你会看到这一天的。”
  朱元璋话音一落,就又立马恢复了平静,然后便看向了濠州老家的方向,眼神极为深邃和复杂。
  其实,他已经给李善长机会了!
  他早就知道李善长想要带领淮西勋贵和他唱对手戏,但他也确实不想学那杀韩信的刘邦。
  也就是因为感念李善长的功绩,他在才洪武四年之时,着重提醒李善长,他已经六十岁了。
  其实他知道,那时候的李善长才五十七岁!
  但他就是要李善长明白他朱元璋故意记错他年纪的真实目的,就是要他主动告老还乡。
  李善长这么聪明的一个人,自然知道朱元璋的用意,第二天就乖乖的来告老还乡了。
  朱元璋当时很高兴,赐他濠州若干顷土地不说,还设守坟户一百五十家,再赐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之所以赏赐如此厚重的家产,也就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感念其功绩,二是希望他就此安心养老,不要再想着把手伸进朝堂。
  洪武五年,还给他找了个差事做,那就是让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还把十四万江南富民迁往濠州耕种,让他李善长管理他们。
  按理说,李善长已经有钱有地有事做,也该是没精力再把手伸进朝堂了!
  可万万没想到,他李善长的精力竟然如此之好,还当着他的背后大宰相!
  想到这里,朱元璋那看向濠州方向的眼睛,也是再次双目一寒!
  紧接着,朱元璋便低沉道:“看来,你们这锦衣卫还得多发展点爪牙,咱得把眼睛长在他们的府邸里去才行。”
  毛骧瞬间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那就是往全国官员的衙门和府宅里塞人,他朱元璋要时刻掌握他们的动向,时刻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想到这里,毛骧立马问道:“陛下,叶大人那里还塞人吗?”
  朱元璋想到叶青就头大,直接皱起眉头反问道:“你塞得进去吗?”
  毛骧不再多问,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
  片刻之后,
  朱元璋又下达了一道口谕,往官员的府宅里塞锦衣卫的人,就得从他李善长和胡惟庸最先开始。
  不仅如此,他还要毛骧明早就启程赶赴濠州,务必要看到胡惟庸给李善长的信件内容,也务必要看到李善长给胡惟庸的回信内容。
  第二天一早,
  朱元璋再次穿着朝服龙袍,坐上了奉天殿的龙椅正中。
  而文武百官,也再次开始了小心谨慎且时刻顶着巨大压力的早朝生涯!
  与此同时,乔庄打扮为江湖人士的胡惟庸信使,骑着马就走上了去往濠州的官道。
  同样江湖人士打扮的毛骧,在目送胡惟庸信使离开之后,又故意耽误了半个时辰,这才骑着马踏上了去往濠州的官道。
  几天之后的晚上,
  胡惟庸的信使敲开濠州李府的大门之后,只是附耳管家说了两句话,就被管家带往李善长的书房。
  “李相国,这是胡相给您的密信。”
  “事情紧急,还请李相国尽快回信,让小人带回!”
  已经满头白发的李善长,并不会因为区区信使的一句事情紧急,就表现得多么着急。
  他只是缓缓拆开信件之后,就借着灯光仔细阅读了起来。
  而他却不知,书桌烛台正对着的屋顶瓦片,已经被扒开了一条细小的缝隙!......
  第137章:叶大人的悲惨结局,朱元璋赐死加李善长整死!
  李善长书桌烛台正上方的瓦片缝隙,还不足一只眼睛的宽度,可以说瞳孔有多宽,缝隙就有多宽。
  毛骧趴在上面,真的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贴地侦查’!
  也正因如此,他才做到了黑衣黑夜黑瓦一体!
  毛骧之所以如此谨慎,只因为他侦查的对象,是大明朝的又一只老狐狸。
  在他看来,大明朝的老狐狸只有三只,第一只是他效忠的皇帝朱元璋,第二只便是已经病体缠身的刘伯温,第三只就是他眼皮子底下的李善长了。
  至于现在正在相位上春风得意的胡惟庸,在他毛骧看来,根本就不配老狐狸这三个字,不过只是朱元璋和李善长博弈的工具罢了。
  但人家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还以为他胡惟庸才是那只坐收渔翁之利的老狐狸!
  当然,这样的老狐狸排名,也只是他在认识叶青之前的认知。
  认识叶青之后,他也不知道谁才是大明朝的第一老狐狸!
  反正大明第一老狐狸朱元璋,在叶青这只小狐狸面前,是吃了不少的亏!
  不过这才第一回合而已,胜负依旧难料!
  但他毛骧也和马皇后一样,希望叶青可以尽快顶替刘伯温,成为一只帮朱元璋钳制淮西勋贵的潜力小狐狸。
  这样的结果,不仅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对刘伯温来说也是最好的。
  最起码,还可以让刘伯温回家过两天舒心日子!
  只不过就他目前的了解来看,叶青好像根本看不上朝堂这些人,甚至连皇帝朱元璋都看不上。
  在他叶青的眼里,唯有徐达可以有资格和他下一盘棋!
  一想到叶青的这番豪言壮语,毛骧就觉得头大,要是他这个自负的毛病不改的话,他来朝堂当官,只会害死了自己又害死了徐达!
  也就在毛骧如此思索之时,他眼皮子底下的李善长,这才不紧不慢的摊开了信件,真就是看得旁边的胡惟庸信使都着急了。
  都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他却是大火都烧到了自己的胡须,还依旧面不改色。
  就这份心境,也配得上老狐狸这三个字了。
  信件内容:“恩公在上,陛下此番离京,说是微服出巡,体察民情,实际上却是微服北上,调查那在自评奏折之中,进行自我举报的雁门县知县叶青!”
  “叶青年少轻狂,根本不把你我放在眼里,学生曾书信交好,但他却只回四字‘你算个屁’!”
  “陛下回宫当天,就把让雁门县知县叶青考上举人的阅卷考官,以及让其去雁门县上任的吏部官员痛打一顿,然后再加以厚赏!”
  “附:叶青三年考满自评奏折抄录原文。”
  “臣为官三年......”
  书桌烛光之下,
  李善长在看到叶青奏折的原文之后,一双深邃的老眼里,这才露出一丝不大明显的惊骇之色。
  而正在他头顶上贴瓦侦查的毛骧,却是被这信件原文内容,给惊得瞳孔瞬间放大。
  只是一瞬之间,他就想到了当初朱元璋看到奏折,就气急败坏要他赶紧去赐死叶青的一幕。
  他现在都还记得,那封被朱元璋扔出御书房外,被风吹得摇摆不定的奏折。
  当时他领命之后,还在那里停留了一会儿,他是真的想捡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奏折,可以把自己写成千刀万剐的结局。
  可他刚刚出城,就又被微服出巡的朱元璋和马皇后给追上了。
  于是他又开始好奇了起来,
  到底是什么样的奏折,可以让皇帝先快狠准的赐死,然后又追上来说,先去看看再说?
  如果不是在这里看到了叶青的自评奏折原文,他一辈子也猜不到竟然是如此胆大且气人的内容。
  可即便是现在看到了原文内容,他也只能想到朱元璋让他赶紧去赐死叶青的原因。
  他就算是想破了脑袋,也绝对想不出来,这封信又怎么能让朱元璋前脚刚赐死,后脚就改为看看再说了?
  想到这里,毛骧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眼皮子底下的李善长身上。
  他毛骧道行不够,但李善长这只老狐狸的道行应该是够的,只希望他李善长可以为他毛骧解惑吧!
  也就在毛骧如此期待之时,李善长微皱的眉头立马就舒展了。
  胡惟庸信使的眼里,李善长只是不紧不慢的摊开纸张,然后又慢慢的磨墨,写个回信还像是在享受书法全过程一般。
  不仅胡惟庸的信使想去帮他代笔,就连上面已经趴得有些难受的毛骧都想下去和李善长说一句‘你说,我代为传达就好’!
  终于,李善长开始动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