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贪官 第162节
  朱标点了点头,对于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想到这里,朱标直接下旨道:“传旨兵部,令延边诸卫大军,先行抽调精锐驰援雁门,仍以魏国公徐达为帅,从玄武湖大营京军之中,抽调精锐,即刻北上。”
  胡惟庸领命之后,当即跪拜道:“臣领旨。”
  可他站起身来之后,却没有立即去兵部,而是用关切的语气问道:“殿下,既然雁门县不久之后就有战事,陛下乃万金之躯,自应即刻回朝才是。”
  “陛下,可有消息传回?”
  朱标听着这么一个问题,他心里也担忧无比,但他的担忧绝对不能表露出来。
  甚至连没有他爹消息的答案,都不能告诉胡惟庸,谁知道这些人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也就在朱标想办法搪塞之时,在门外候着的太监便立马跑了进来,还当着胡惟庸的面,附耳朱标说了一句胡惟庸一个字也听不到的悄悄话。
  朱标听后,也只是淡淡的笑了笑后,就对胡惟庸严谨道:“胡卿,你先不忙去兵部传旨,此事明日早朝再议。”
  “孤还有要事,胡卿回去吧!”
  胡惟庸听后只觉得莫名其妙,但也对太监说的这句悄悄话,好奇到了极点。
  到底说了一句什么样的悄悄话,才让太子殿下收回旨意,硬要把十万火急的事情,拖到明天早朝再说?
  不仅如此,还直接对他这个宰相下了逐客令?
  可即便他再怎么好奇,还得按太子殿下的逐客令行事。
  胡惟庸走后,朱标这才召见了风尘仆仆的锦衣卫信使。
  东宫书房之内,
  这名锦衣卫信使,真就是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跑了过来,为的就是早日把信件亲手交到太子殿下的手里。
  而太监之前对朱标说的那句悄悄话,就是他让太监传的话‘陛下亲笔急信,必亲手交与殿下,不得有第三人在场’。
  也就在太监懂事的从外面关门之时,锦衣卫信使这才从怀里拿出信件道:“殿下,这是陛下亲笔信。”
  朱标接过信件之后,还是没有立即打开,只是立马问道:“陛下何时回来?”
  “陛下和毛将军他们押运着十大车的货物,最起码也要一个月才能回来。”
  朱标点了点头之后,就让他下去休息了。
  也就在这名锦衣卫信使离开之后,朱标这才打开了朱元璋写给他的亲笔信。
  信件内容:“标儿,”
  “雁门知县叶青提议,你徐叔带领大军不直接支援雁门,从开平卫出关,以达到绕后包抄,聚歼敌军于城下的目的。”
  “爹以为此计可行,如果运气好了,还能追到和林去,找回传国玉玺!”
  “爹也有信送给你徐叔,你徐叔一定会在次日早朝谏言,不论朝中大臣如何,你一定要配合你徐叔,让此提议,成为此次北伐的战略国策!”
  “.......”
  朱标看到这里,立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很显然,他爹以郭老爷的身份和雁门县知县叶青相处得不错,都已经聊到战略国策上了。
  传国玉玺四个字的分量,在朱元璋这里很大,在朱标这里也很大。
  朱标走到烛台面前,烧掉信件之后,就走出书房,看向雁门县的方向,眼里尽是期盼之色。
  他也想尽快认识一下这位,得到他母后高度评价,被他母后保到现在的叶大人。
  他很想知道,一个想要鲸吞敌人三十万大军,还敢‘贪’传国玉玺的巨贪,到底长什么样子。
  也就在此刻,
  已经送完军情急奏的信使,又敲开了魏国公府的门,并亲手把‘郭瑞’的亲笔信,交到了徐达的手里。
  这名信使是叶青的人,他来送信的体验的就是,郭瑞二字在魏国公府非常的好使。
  他只是半信半疑的说了一句‘郭瑞郭老爷有信,要亲手交到魏国公的手里’,魏国公府的人,就直接把他带到了魏国公徐达的面前。
  信使离开之后,徐达这才打开了信件。
  信件内容:“魏国公在上,”
  “雁门知县叶青叶大人知草民与魏国公相识,便托草民书信一封,献上北伐战策,以下诸言,皆为叶大人口述,草民书写。”
  “......”
  “若魏国公认为此策可行,只当是自己想出来的便可,切莫提及‘叶青’二字!”
  这封由叶青口述,由‘郭瑞’郭老爷代笔的信,比起朱元璋给朱标的信,就要长得多了。
  因为给朱标的信是老子命令儿子,只要让儿子明白是怎么个事情就行。
  但这封信却实际上是叶青这个区区七品知县,越级给早已名满天下的魏国公徐达提议献策的信,不讲明白因为所以是不行的。
  其实主要还是叶青并不知道郭瑞就是朱元璋,所以直接把这封提议献策的信,写成了‘论文’。
  只有讲明白利弊关系,才能够说服徐达!
  但也因此,这封信直接就让‘雁门知县叶青’六个字,烙印在了徐达的心里。
  徐达走到门外,背着手看向雁门县的方向,眼里也尽是期待之色。
  “叶青?”
  “听说只有二十三岁,还是大明首届科考的举人倒数第一名?”
  “如此平庸的科考成绩,却能让我皇帝老哥,对提拔你的考官和吏部官员先罚后奖?”
  “不仅如此,现在还能让我皇帝老哥,帮你写信给我,推荐你的战略战策?”
  “确实是好战策,也确实胃口大!”
  “如果真如你所说,吞了他三十万大军,还找到了传国玉玺,你将立下不世奇功!”
  想到这里,徐达也觉得叶青有点小看他了,他徐达可不是贪图别人功劳的人。
  再者说了,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真的没必要再贪什么功劳,他明天早朝一定会让‘叶青’二字,响彻朝野上下!
  其实徐达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原因!
  前不久才破获的濠州大案,就是他叶青的功劳,太子朱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扬过叶青。
  可也正因如此,他叶青直接就变成了淮西勋贵的公敌。
  所以,他想让这个不世奇功,成为这么一个不惧权贵的好官的‘免死铁卷’!
  第二天一早,
  由太子朱标主持的朝议,在奉天殿开始。
  胡惟庸第一个站出来,奏报了雁门县的军情急奏。
  紧接着,徐达也抱着玉笏站了出来。
  “臣徐达,有本要奏!”......
  第172章:满朝文武八百个心眼,朱标和徐达为提拔叶大人而演戏!
  奉天殿那金龙盘绕的穹顶之下,
  朱标依旧一身四爪明黄小龙袍,依旧坐在龙椅稍微偏右的位置。
  他依旧从细节上告诉所有人,他的亲爹虽然给了他无上的权利,但他依旧不是那条真正的五爪金龙。
  也就是这个细节,让站在下方的文武百官,都对他这个年仅十八岁的,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殿下十分认可。
  他之所以可以成为文武百官心中,史上权利最大的太子,除了亲爹的放权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他自己仁德不失刚硬,年少不失老成!
  在办濠州城这件案子之时,他下令砍淮西勋贵亲戚的时候,那是眼睛都不带眨的。
  但他也止步于此,也算是给了他们机会。
  为了让叶青成为他们朱家的人,他又在砍了淮西勋贵们的老家亲戚之后,在朝堂上大肆夸赞叶青‘不惧权贵’。
  如此一来,既敲打的有功之臣,又让叶青的头上只有他爹和他这一片天。
  也就是这件濠州大案,让满朝文武都从心底里认可了朱标的能力。
  朱标看着站在大殿中央的徐达,便立马想到了昨天收到的,他爹写给他的信。
  “徐叔这是要奏报那件事了吧!”
  想到这里,朱标便又扫视了一眼,站在队列之中的文武百官。
  他知道,这些表面严肃而恭敬的面容之内,是一肚子弯弯绕,更有着八百个心眼。
  尤其是淮西勋贵,以及跟着淮西勋贵混的人!
  看着这些人的同时,他还在脑子里提前预测了一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况。
  与此同时,还思考了一下他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准奏!”
  朱标话音一落,殿内所有人的目光,就都集中在了魏国公徐达的身上。
  徐达朗声禀报道:“殿下,按照常理来说,雁门关告急,应该是延边诸卫调集精兵,先行支援。”
  “与此同时,臣再率领精兵驰援坐镇,进而转守为攻。”
  “但臣以为,这不是最好的战策!”
  “我们应该调集延边诸卫精兵,在北平集合,臣率领大军与他们汇合之后,直出开平卫,再从关外折返雁门关,直接出现在北元大军的后方。”
  “届时,我们便与雁门关守军,对北元大军形成夹击合围之势。”
  “一口吃下他王保保的三十万大军,短暂修整之后,再挥师北上,直击北元暂行都城,哈拉和林!”
  “如果顺利的话,此战必定可以一战定邦!”
  徐达话音一落之后,文武百官就小声的议论了起来。
  有人说这计策很好,也有说这计策加大了雁门关被攻破的风险。
  但因为主帅是徐达,他们还是先后行礼道:“臣附议!”
  朱标的眼里,不论是淮西勋贵,还是浙东一派,在这一刻都非常的默契,全都是‘臣附议’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