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台湾小言] 《盐田儿女》作者:蔡素芬【完结】
  内容简介
  海风也咸,日头也毒的咸土地上,
  是土地的故乡,也是人情的故乡
  ──盐田儿女的欢愁弥漫其间……
  如果〈盐田儿女〉留住了一些盐田生活的印象,那么往后的阅读者,将在这书里看到一个台湾的曾经,一个时代的曾经,但愿读到的是这样的──曾有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一种悲欢离合,它是那时,也是永远。──蔡素芬
  〈盐田儿女〉是台湾知名小说家蔡素芬荣获联合报小说奖长篇小说得奖力作,描写一对住在南部盐田村落的青梅竹马恋情,但女方在父母安排下招了一位嗜赌浪荡的男人,这桩错误的婚姻使女方一生命运坎坷。蔡素芬善于说故事,在小说中以台湾早期生活样貌与盐业发展为背景,叙述了不同时空背景下女性的坚毅与挣扎,更为时代大众写下面对宿命及父权宰制,传统社会下的悲剧爱情。盐田那片风日不但是土地的故乡,也是人情的故乡。台南七股乡沿海小村落,这块「海风也咸,日头也毒」的咸土地上,浓郁的人情以及保守社会下面对爱情的无奈与挣扎,更扣人心弦。
  〈盐田儿女〉以人性为基点,不只写男女爱情,也写亲情,盐田地的生活型态,以及台湾社会的变迁,相当生活化。人物性格的塑造十分鲜明,这些性格各异的小人物织就了动人的亲情之爱、男女之爱、土地之爱。
  1994年出版迄今,〈盐田儿女〉20年来不断再刷!除了小说畅销,也改拍成电视连续剧,获得众多赞誉、回响,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瞩目。
  「人若有万千据点,总会在蓦然回首间瞥见一个令人动容的所在」,〈盐田儿女〉不仅是蔡素芬回望消逝时光的据点,也是牵动读者回味岁月风土,满载台湾土地丰厚情感的文学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蔡素芬
  1963年生,淡大中文系毕,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双语言文化研究所进修。高中开始小说创作,大学起屡获文学奖项。1993年以〈盐田儿女〉获联合报长篇小说奖,并改拍为公共电视开台戏剧,随后1998年出版的第二部 〈橄榄树〉获中兴文艺奖,2014年完成此系列的第三部〈星星都在说话〉,历时二十年,主题各异、人物相系的作品系列反映了不同世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人生处境。
  其他主要著作为长篇小说〈姐妹书〉、〈烛光盛宴〉,短篇小说集〈台北车站〉、〈海边〉及译作数本。由于长期担任媒体文学编辑人,亦编选了〈九十四年度小说选〉、〈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小说30家〉。〈烛光盛宴〉获2009年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金鼎奖及多种选书推荐。2014年最新推出的盐田儿女系列第三部 〈星星都在说话〉,不仅在读者的期待下出版,这三部曲也成为作者撰写长篇小说的新里程。
  二十周年新版 自序
  〈盐田儿女〉成书于一九九三年五月,一九九四年五月出版,今年五月推出新版,离初版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岁月在重新校稿的过程里仿佛压缩如昨日。
  昨日坐在窗边书写的情境清晰明亮,当时每一个心情的转折因文字带来的追忆而复习了一遍。九三年的二三月之交,手上正在翻译一本书,某日傍晚,为纾解久坐桌前数小时埋头翻译的疲劳,出门散步,来到一处还搭着模板鹰架的建筑工地,抬头望去,楼层之间有妇女挑砖走上毛胚楼梯,梯无扶手,妇女两肩挑着两担砖亦步亦趋一层爬上一层,我感叹自己何其幸运,只要坐在桌前就可以工作,两种不同世代女性的差异只在教育,我辈因有机会受较高的教育而比前代或前前代的女性拥有更开阔的工作选择权,但不同世代的女性心中应有雷同的梦想,只是受教育机会与社会形态影响了生活内容。为劳动妇女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心声表达点什么的想法已植入心中。又某日,读报读到台南的盐田地可能改成机场,心中突生冲击,那片美丽的广大盐田风光将消失。四季有着不同光线变化的盐田地是南台湾的重要产业和景观,一旦消逝,将使多少踩过盐田地的人有成长经验的失落感。在这两种原因混合下,我在三月底译完书籍便着手写盐田上的劳动妇女。
  书写期间,除了对有盐田劳动经验的长辈做口述探问外,书籍的补充资料也是必备,那段时间便在写累了出门漫走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打电话询问各式问题,因构思情节而无法入睡的过程中,完成作品。
  在那年轻的沉浸在情节氛围里的身影是冷静而单纯的,单纯的想把盐田的风光与人情书写出来,单纯的想象着人世沧桑,想象着文字可以企及的地方必然存在一种努力活着的感动。是这种想象和追求文字力量的决心催促作品生成。
  存于自然的,会有一种朴拙的姿态具实生成,在执笔的当时,即是对人们努力生活的朴实姿态有所感动,而有了叙述的动力。
  盐田终因盐分太重,改建机场没有成案,但台湾经营了三百三十八年的晒盐产业因不敷成本,已经在二〇〇二年完全停歇,如果〈盐田儿女〉留住了一些盐田生活的印象,那么往后的阅读者,将在这书里看到一个台湾的曾经,一个时代的曾经,但愿读到的是这样的──曾有一个时代,一种生活,一种悲欢离合,它是那时,也是永远。
  感谢二十年来,某些读者读了这本书后,传递给我的信息,也特别感谢联经出版公司,让这书在二十年后如一本新书诞生,让第一版的一小部分讹误得以更正,并在这本小说与接续其后的两本小说〈橄榄树〉和〈星星都在说话〉有机会统一了某部分的用语用字。
  因此书而与读者建立起来的书友关系,值得珍惜。在我们的人生,我们听过许多声音,但有一种声音接近心灵时,它会像涟漪一般扩散出去,又带来回音,从容、深刻的漩进心中,耐人寻味。
  原序
  盐田风日──人情的故乡
  过往岁月的细微景物也许给时间沉淀成富丽堂皇的一叠画,也许给刻意涂抹成模糊的一片窗雾,不管怎样,来时路的风光水色终成追不回的昨日,留下的,是步步行来的感觉。
  盐田间吹拂的风成了我孩童时的感觉,有淡淡的海腥味,挟着人们的悲欢;有烈日、阵雨,和静静午后树荫下浓绿的清凉。
  离开盐田地后,偶而以做客的心情回乡,看那墩墩白盐与安静风日,总是很惊讶,以为去到一个未曾见过的小世界,和都市里激烈的脚步扞格不入,来人亦不识,故乡竟有了异乡的味道——不由想起小时和母亲上街,千万概率里遇见同乡人,母亲又惊又喜,站在路边多讲了两句话,说,不容易呀,小村子出来的,竟在都市里碰面。她脸上充满他乡遇故的欣喜。原来盐田那片风日不但是土地的故乡,也是人情的故乡,她提起的故乡事,流入我血液里,格外亲切。因此几年里总要回去走一趟,盐田里站一站,回味这里人们的生活。风日里的宁静,隐稳画着世道人情。
  有一回,临离开,时正黄昏,泥黑的盐田上反射一道褐黄的残阳,锐锐如从地里来,沉静安然映照四周。土地的美与纯净一下勾起了人事的感念,一群盐田儿女的欢喜悲愁全来到心间。人若有万千据点,总会在蓦然回首间瞥见一个令人动容的所在。
  选择盐田这个据点做故事的起始,其实与以其他据点为题一样含有写人生的意思,只不过是表现法的差异罢了。故事以感情为诉求,纪念风土人情的意义胜于其他企图。写法传统,无非是对人物有了真诚的感悟,宁以切合他们感情的方式,平实表达俗世生活。大千世界,惊涛与静浪原可并容,此处无意故做诡异瑰奇。故事是大众里的,自然也要归属于大众。
  序章 村落
  台南县,七股乡,沿海小村落,海风也咸,日头也毒。
  这是块验土地,一哇一畦的盐田围拱小村三面,站在村子口的庙堂往无垠的四周眺望,盐田一方格一方格绵延到远方与灰绿的树林共天色。灰黑的田地上积着引灌进来的浅浅海水,阳光艳艳的季节浮出一颗颗纯白结晶盐,在烈阳下扎着亮人光芒,一方田上有千万颗,一田一田,千万颗连着千万颗,延伸到天边,好像银河落在人间。生活在这条银河上的男女,挑起扁担,将那晒出来的盐扫进畚箕盐笼,一肩挑起,越过一方方盐田,将盐倒在路边的泥台上,长长的泥台,结晶盐搭得像座金字塔,一冢接一冢,在泥台上闪烁着耀眼的白色光芒。春夏之交多雨水,刚结出的盐马上给雨水融化了,为防雨淋盐融,农人纷纷编织稻衣,将成匹的稻衣团团盖住泥台上的盐堆,披上褐色稻衣的无数盐堆像是一群群随季节移动的蒙古部落。
  村子东方远远来了一条小河流,村民除了靠村外三个方向的盐田吃饭外,这河是他们的主要粮食父母。有人家中男丁旺,可四季靠河谋生,兼作一方小盐田,只要勤劳,那河里有源源不断的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