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胡幼安领兵堪称神挡杀神,不管前头的城池驻扎的军队是不是北国的,她都照打不误,打得联盟军叫苦连天,不少联盟军的诸侯王都派了使臣前往景昌,想要与沈知微讲道理,让沈知微管一管胡幼安。
  那些城池他们已经打下来了,就是他们的!胡幼安见城池就打,见人就杀,景昌是打算与天下诸侯王宣战吗?
  诸侯王们叫嚣着要周天子给他们一个交代,他们可能是打北国打上头了,以为北王这个假“天子”不堪一击,景昌的真天子同样不足为惧。
  然后沈知微笑了笑,命人将使臣们一一捆好,送回各诸侯王面前,告诉各诸侯王,想要打就打,别废话。
  景昌今非昔比,这些诸侯王嘴上嚷嚷着欢,实际上,压根打不过景昌,他们连苟延残喘的北王都要打那么久,甚至还要联合起来打,怎么敢跟强大的景昌宣战的?
  “各位尽请告知你们的‘大王’,天子唯予一人,天下尽皆大周王土,叫他们好生等着,等大周铁骑打开他们的城门,收复失地,重塑大周王室之尊。”
  沈知微这话颇有些让诸侯王等死的意思了,使臣们仓皇而走,还是被绑着押送回各国,狠狠打了诸侯王的脸。
  妫央大呼痛快,但又觉得大王实在是仁慈,传信谁不能传?非要放那些使臣走干什么,要他说,就该将使臣的头颅割下,连同王令一起,送给那些诸侯王。
  沈知微听完妫央的主意后,直呼妫央不做人,他不光想要使臣的命,他还想要景昌兵卒的命。
  真要是将使臣头颅送去,景昌的兵卒还能活着回来才怪,那些诸侯王就算不想动手杀景昌的人,也会迫于压力杀人,到时候两边都见了血,就不得不开战了。
  景昌确实强大,但也没强到一下子对上所有诸侯王的程度,如今的景昌有点儿表面光,里头还是虚得。
  因为人手严重不足,打下来的地盘都需要重建,需要重新安排合适的人去接手,人才又不是地里的粮食,一年就能长成,沈知微缺人缺得都想将学宫里的学子全薅过来干活了。
  但是不行,真要是安排一堆新人去管理一地,那不是重建,那是破坏。
  她可不想让自己创立的王朝,如同秦朝一般,短暂如流星划过天际。
  过了年又开了科举,第二次科举参与人数更多了,可选出来的人才变少了,远没有第一届的人才那么惊艳。
  第一届的科举选出来的人,基本上都已经上手自己的工作,在一个领域发光发热,其中不乏有特别厉害的,刚工作一年就屡屡立功,例如琼玉、夏青这种顶尖人才,还有数十位次一级的可用人才。
  第二届科举出来的人,挑挑拣拣也就十来个能用,算是可用人才,还不能立马开始用,要先培训。
  因为第二届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北地那边的学子,他们虽早早来了景昌,在景昌考取了功名,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北国的学子,对普通话、简体字以及景昌的政策都不是特别理解,好好培训,估计要等个一两个月才能真用上。
  北国的地盘落在了景昌手里,北王越等王室殉国,他们的忠臣也追随而去,其余学子可没那么忠心于北国,他们两年前名义上还是大周的子民,如今不过是重新回归了大周子民的身份。
  最后尘埃落定,北地三分之二被胡幼安给抢过来了,剩余三分之一,由各国联军瓜分,安国拿下了较大的一块,一举成为剩下诸侯国里,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安王濯也算是实现了自己之前的愿望,打下了比他父亲更大的地盘。
  因为有之前打地盘不经营,以至于各地叛乱背刺自己的经验,所以这次安王拿下城池后,和沈知微一样,将当地的官员全都撤下,换上自己的人。
  他是全盘照搬景昌的处理方式,沈知微得知此事后,总觉得这个动作有点儿眼熟。
  之前她实行军功封爵制度的时候,好像也有几个诸侯国照搬,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政策水土不服,造成了很大的动荡。
  安王此举,沈知微同样觉得不太行,因为景昌是周朝正统,安国不是。
  光撤下当地官员没用,要想真的收复一地,安国得将当地所有人都迁走,断了当地人的根,彻底斩断他们和北国的牵连,还得分散原本的北地人,让他们和安国人一起生活,逐渐各自融入,才能真的消化干净。
  第77章 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
  沈知微站在后世的角度, 拿着历史书矫正安王行事。
  而安王啥也不知道,只能迷迷糊糊去探索为王之道,依照他人的经历,照猫画虎, 去处理那些从未遇到过的棘手问题。
  如果没有沈知微, 安王和北王都会成为一代霸主, 他们拥有霸主共同的特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可惜没有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沈知微存在, 历史就注定了会走向另一个辉煌的结局。
  北王的死对比他活着时, 要稍显潦草, 他活着的时候, 所有人都很担心他更加强大,每一个人都盯着北王的一举一动,而他死后, 这种注视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失败者的不屑。
  还有对景昌的愤恨。
  这次他们联手攻打北国的根本原因,就是从景昌传出的那一句谶言, 景昌什么都没做, 最后坐享其成, 拿下了北国最大的一片疆土, 这如何能不叫他们恨呢?
  恨,就要有所动作, 要针对景昌做一些布置。
  于是有人提议, 针对之前的谶言,进行新的解读。
  北王越死了,很显然,那一句谶言里的尽归于北, 并不是代指北国,或许是代指拥有北地的人,又或者是整个北方的诸侯王们。
  有人这么猜测,南方的诸侯王们就不同意了,怎么三两句话就想将他们直接赶出逐鹿天下的赛场呢?
  于是有人开始怀疑,谶言是真是假。
  当初沈知微命令妫央祭祀天地,占卜未来,妫央身为曾经的太卜,业务水平十分高,全程没有任何错漏,作假的能力也很强,得出了一个完美贴合沈知微想法的谶言。
  现在想要揭穿这件事是假的,告知天下,谶言是沈知微的阳谋,何其困难。
  是想说昔日的太卜不敬神灵,还是想说名为天子的沈知微肆意利用神意?
  这两盆脏水可以随便泼,有没有人信可就说不准了,因为这几年景昌附近连年丰收,子民安居乐业,哪怕是有一些天灾,也都在朝廷可控范围之内,沈知微及时命人赈灾救难,从头到尾就没有积攒过任何民怨。
  庶民们不知道什么阳谋阴谋,也不懂什么谶言的真假,他们只知道,周天子治下是这片战乱之地唯一的净土,千百年来,他们都是周朝的子民,以后也还会是大周的子民。
  而那些贵族,就更不可能跟着诸侯王们一起,扭曲谶言,又或者是指责沈知微假造谶言了。
  他们又不傻,如今势力最大的是沈知微,得民心者也是沈知微,跟沈知微对着干有什么好处?汴地和北地忠于诸侯的贵族,可都因为想要谋逆,被胡幼安领兵杀了个干净,从上到下,全都死绝了。
  他们又不是活腻了,非要跟天下共主对着干。
  于是诸侯王的脏水泼出去了,沈知微毫发无损,零伤过关。
  谶言不仅没有削弱天子的含金量,还因为猜测谶言中的北是拥有北地最多的王,从而将谶言中的天下共主之位,又还给了周天子。
  兜兜转转,天子依旧是天子。
  外界各种风波,折腾来折腾去,都没能突破天子的防御,沈知微甚至都没意识到有什么事情,一切就都过去了,留给她的只剩下状似很老实,低头求发展的一堆诸侯王。
  诸侯王现在比当初在汴地被坑时还老实,明明这次被坑得更惨。
  沈知微怀疑这群诸侯王都去进修了忍者课程,这是真能忍。
  看他们这么能忍,沈知微就知道,她的主线任务是彻底殉了,以后想都不用想了,只老实做特殊任务吧。
  东海之畔的造船厂全速加工,经过改良和建造,今年出海的船增加到了五艘,全都是十分巨大的商船,不光是载物能力,载人能力上也有了巨大提升,这次再出海,竟将造船厂附近的水军带走了三分之二还要多。
  沈知微意识到得扩张军队了,陆军方面有胡幼安等人操心,她从来不上心,水军这边她必须自己上上心,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水军将军。
  鸱尾倒是会水,但是鸱尾入伍后就是陆军行列,她用兵的经验全来自于陆军,对水军很陌生。
  沈知微担心让鸱尾来管水军会出现外行管内行的情况,与此到时候左右脑互搏,还不如耐心寻找合适的水军将领,目前没人,就先让他们自己管自己的。
  水军打仗,更依靠船只与武器的精良,还有一个,就是信息的传递。
  沈知微在船只和武器上,只能依靠百工坊,让安金与黄鱼两人好好思考,进行创新,在信息传递方面,她拿出了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