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周怀荣点点头:“老汉,他家四兄弟,我们家也四兄弟,干仗我们也不怕他们。”
周父沉声道:“我有数了,咬死不承认,他就拿我们没办法。”
话是这样说,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愿意没事找点虱子在头上爬。
周父没发现自从遇到马长贵后,他走路自然多了,不老去触碰口袋里的牛黄了。
穿过方田大队,下山就到了马路边,四人坐下歇了一会儿,顺着柏油路一直往前走,走了一个多小时,朝东走,过桥就到了安宁县城。
安宁县城依河而建,一座曲拱桥连接着河东河西。
县城地处河谷平原地带,整个县城被高山峡谷包围,是一块“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风水宝地。
这里春秋连一起,夏季特长,县城里面几乎没有冬季,充足的光照使这里的空气都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周父问:“春燕,药铺在哪里你晓得不?”
杨春燕点点头,“晓得,你们跟我走。”
几人进入县城,发现县城的天气比山里热多了,像是进入了伏天。
周怀安羡慕的看着骑着自行车跑得风快的人,想着自己啥时候也能买一辆就好了。
杨春燕觉得这年头的县城比几十年后小多了,街上灰扑扑的。
几人往上走了大概两百多米,到了十字路口,左拐直走到了第二个十字路口,一股沁人心脾的黄角兰花香随风飘来。
街道两旁种的全是黄角兰树,走过十字路口,右手边是新华书店,左手边是供销社。
杨春燕发现这会儿的供销社,人来人往的可真热闹,她带着三人朝北街的中医院走去。
王家世代行医,家就在中医院对面,开放后用自家的铺子开了一家叫德生堂的中医诊所,顺带收草药。
王大夫算得上是她父亲杨全清的半个老师。
抓小尾巴那些年,王大夫被下放到横山大队,杨父对他多有照顾,王大夫便带着他教了他几年。
后来县城有位大人物病了,才把王大夫接回了县城。
再后来杨父就当了横山大队的赤脚医生。
周怀安看着前面走着的杨春燕,心里那种小媳妇变了的感觉又出来了。
想到老丈人家住的地方比富牛大队还要偏僻,看小媳妇对县城熟络的样子,暗道:难不成老丈人以前经常带她来县城?
第13章 13:好多钱
杨春燕对周怀安心里的疑惑一无所知,只希望在开放了两年后,王医生家的铺子应该已经开起来了。
四人走了一百多米,到了中医院门口,杨春燕一眼就看到对面招牌上的黑底烫金大字《德生堂》,带着三人朝对面走去。
诊所里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正是王医生,这会儿在给一个孩子诊脉。
一个二十多岁温文尔雅的小伙子,见四人穿的是乡下人的布鞋粗衣,上前和蔼的问:“你们谁看病?”
“我们找王医生看样东西。”杨春燕看了他一眼,想起了他四十年后的样子……
小伙子点头,“坐那等一会儿。”他指了一下靠墙放着的木头长椅,示意四人坐下。
周父坐下后,周怀荣放下夹背,三人依次坐下,等老医生给小孩开了处方,小孩的大人抓了药带着孩子走了。
周父站起来,走到老医生前面的方凳上坐下,解开对襟外衣,取下内袋口锁着的别针,把包裹着牛黄的布包取了出来,递给了老医生,“我们昨天从牛胆里弄出来的。”
王医生接过布包,惊讶的看了四人一眼,说道:“跟我来。”
四人跟着他进了里间,里面有一张单人床,还有一张写字台,应该是一间诊室。
王医生把布包放在桌上,拿了一个白瓷杯,去自来水龙头接些水在里面。
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盒子,带上花镜,打开桌上的台灯,解开布包,看到里面崭新的棉花,“不错,还晓得用棉花包。”
王医生说着揭开包裹着牛黄的棉花,打开盒子捻起一根银针,在那块卵圆形的牛黄上面轻轻刮了一下,一点粉末接在了指尖。
王医生尝了一点,入口先苦后觉微甜,有清凉感,具有牛黄的特异香气,嚼之不粘牙,慢慢溶化,口内无残留渣粒感觉。
剩余的牛黄在指甲上来回揉搓了一会儿,把手指伸进水杯里。
停了一会儿,他把手指拿出来又搓了搓,只见指甲上的黄色依然如故。
他端起水杯晃了晃,一抹淡黄在水杯里慢慢洇开,洁白的杯底并无一点残渣。
王医生看着四人,说道:“纯正胆黄,成色还不错,能评上一等!”
周父父子三个激动的搓了搓手,“王医生真是仁善之人。”
王医生笑笑,“你们咋晓得送我这来卖?”
杨春燕上前一步,“王医生,我老汉是横山大队的杨全清,他经常提起你,说你是位仁心仁德的好医生。”
王医生恍然大悟,“哦,你说小杨啊,他现在好吗?”
“好!”杨春燕记得自己出嫁后头几年老汉的身体都不错,“他要是晓得你开了门诊,应该会送药来给你的。”
王医生点点头,看着几人,“牛黄对面中医院收七十五一克,我给你们七十八一克,你们看咋样?”
周父父子三人听后喜出望外,激动的搓手,“王医生,我们相信你,你说了就作数。”
“多谢信任。”王医生笑着把写字台上放着的天平秤端到写字台中央,将牛黄放上去称过后说道:“一百零六克。”
他说着在算盘上拨了几下,“一共八千二百六十八块。”
周父父子三人做梦也没想到那点东西能换这么多钱。
周怀安激动的在屋里原地转圈,一把抓住杨春燕的手,“老婆,有钱了,我们家有钱了。”
周父和周怀荣也激动不已,父子俩的手握到了一起,“多谢老天爷,这么多钱,这下有钱修房子了。”
杨春燕看着激动的三人,心里也很高兴,觉得从她留下那头死牛,周家已经改变了前世的厄运。
这一世,爷爷,公爹,周怀安应该能有善终。
王医生看着激动的四人,觉得还是乡下人纯朴实在,微笑道:“是该多谢老天眷顾,这些钱你们拿回去可以修几间大瓦房了。”
周父牵着两个儿子,冲王医生鞠了一躬,“多谢王医生,多谢了。”
他这下真心觉得王大夫是位仁心仁德的好医生,不像有的无良商家,见他们是乡下人就哄骗他们。
王医生扶起周父,“是我该多谢你们的信任才是。你们跟我出去坐坐,我让孙子去取钱来给你们。”
周父连连点头,“好。”
王医生将牛黄放好,带着四人出去,低声交代了孙子王桢几句,又拿了本存折给他。
王桢急匆匆的走了。
不一会儿,一个拴着围腰的高大汉子用托盘端着四碗牛肉粉走进诊所,“王医生,是你要的牛肉粉么?”
“是,放桌上就行。”王医生拿了一块钱出来递给汉子,“撒老板,麻烦你等会来收碗筷。”
“好的。”撒老板接过钱,拿着托盘走了。
杨春燕见一大碗牛肉粉才两角五,想起她走时,大碗牛肉粉已经卖到十二块了,觉得这年头钱虽说不好挣,但也真的值钱。
王医生对四人说道:“老乡,不嫌弃的话,就将就吃一点。”
“这怎么好意思……”周父父子三人没想到牛肉粉是给他们端的,看着王医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王医生和蔼的看着四人,“一碗粉而已,以后我去乡下采药,你们再招待我也是一样的。”
周父见状爽快点头,“多谢王医生,我家住富牛大队三小队,我叫周大松,王医生去山里采药,一定去我家坐坐吃顿便饭。”
“好!”王医生欣然道。
四人拘谨的坐下,拌匀牛肉粉上面的调料,慢慢吃了起来。
牛骨熬制的高汤,碗里还有七八片薄薄的牛肉,软糯的粉条,汤浓味美,四人吃完已是满头大汗。
杨春燕把碗收到一起,放到门后角落。
王医生问了几人一些乡下的事,周父都如实告知。
杨春燕想到山脚看到的草药,“王医生,你这收葛根、大蓟、川芎、香附……这些草药吗?”
“收,葛根三分一斤,大蓟九……这些都是湿货的价钱。”
“我得空了采了给你送来。”
“送来就是。”
这时王桢提着一个军绿色的挎包走了进来,“爷爷,取好了。”
王医生接过挎包,冲四人说道:“你们随我进去。”
“哎!”四人跟着王医生进了里间。
王医生打开挎包,从里面取出八捆崭新的大团结,捆绑大团结的牛皮纸带上还戳着印章,又取出一叠钞票,有十块面值的,一张五块一张两块和一块的。
“天老爷~好多钱!”周父忍不住惊叹出声。
周父沉声道:“我有数了,咬死不承认,他就拿我们没办法。”
话是这样说,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谁愿意没事找点虱子在头上爬。
周父没发现自从遇到马长贵后,他走路自然多了,不老去触碰口袋里的牛黄了。
穿过方田大队,下山就到了马路边,四人坐下歇了一会儿,顺着柏油路一直往前走,走了一个多小时,朝东走,过桥就到了安宁县城。
安宁县城依河而建,一座曲拱桥连接着河东河西。
县城地处河谷平原地带,整个县城被高山峡谷包围,是一块“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的风水宝地。
这里春秋连一起,夏季特长,县城里面几乎没有冬季,充足的光照使这里的空气都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周父问:“春燕,药铺在哪里你晓得不?”
杨春燕点点头,“晓得,你们跟我走。”
几人进入县城,发现县城的天气比山里热多了,像是进入了伏天。
周怀安羡慕的看着骑着自行车跑得风快的人,想着自己啥时候也能买一辆就好了。
杨春燕觉得这年头的县城比几十年后小多了,街上灰扑扑的。
几人往上走了大概两百多米,到了十字路口,左拐直走到了第二个十字路口,一股沁人心脾的黄角兰花香随风飘来。
街道两旁种的全是黄角兰树,走过十字路口,右手边是新华书店,左手边是供销社。
杨春燕发现这会儿的供销社,人来人往的可真热闹,她带着三人朝北街的中医院走去。
王家世代行医,家就在中医院对面,开放后用自家的铺子开了一家叫德生堂的中医诊所,顺带收草药。
王大夫算得上是她父亲杨全清的半个老师。
抓小尾巴那些年,王大夫被下放到横山大队,杨父对他多有照顾,王大夫便带着他教了他几年。
后来县城有位大人物病了,才把王大夫接回了县城。
再后来杨父就当了横山大队的赤脚医生。
周怀安看着前面走着的杨春燕,心里那种小媳妇变了的感觉又出来了。
想到老丈人家住的地方比富牛大队还要偏僻,看小媳妇对县城熟络的样子,暗道:难不成老丈人以前经常带她来县城?
第13章 13:好多钱
杨春燕对周怀安心里的疑惑一无所知,只希望在开放了两年后,王医生家的铺子应该已经开起来了。
四人走了一百多米,到了中医院门口,杨春燕一眼就看到对面招牌上的黑底烫金大字《德生堂》,带着三人朝对面走去。
诊所里坐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正是王医生,这会儿在给一个孩子诊脉。
一个二十多岁温文尔雅的小伙子,见四人穿的是乡下人的布鞋粗衣,上前和蔼的问:“你们谁看病?”
“我们找王医生看样东西。”杨春燕看了他一眼,想起了他四十年后的样子……
小伙子点头,“坐那等一会儿。”他指了一下靠墙放着的木头长椅,示意四人坐下。
周父坐下后,周怀荣放下夹背,三人依次坐下,等老医生给小孩开了处方,小孩的大人抓了药带着孩子走了。
周父站起来,走到老医生前面的方凳上坐下,解开对襟外衣,取下内袋口锁着的别针,把包裹着牛黄的布包取了出来,递给了老医生,“我们昨天从牛胆里弄出来的。”
王医生接过布包,惊讶的看了四人一眼,说道:“跟我来。”
四人跟着他进了里间,里面有一张单人床,还有一张写字台,应该是一间诊室。
王医生把布包放在桌上,拿了一个白瓷杯,去自来水龙头接些水在里面。
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盒子,带上花镜,打开桌上的台灯,解开布包,看到里面崭新的棉花,“不错,还晓得用棉花包。”
王医生说着揭开包裹着牛黄的棉花,打开盒子捻起一根银针,在那块卵圆形的牛黄上面轻轻刮了一下,一点粉末接在了指尖。
王医生尝了一点,入口先苦后觉微甜,有清凉感,具有牛黄的特异香气,嚼之不粘牙,慢慢溶化,口内无残留渣粒感觉。
剩余的牛黄在指甲上来回揉搓了一会儿,把手指伸进水杯里。
停了一会儿,他把手指拿出来又搓了搓,只见指甲上的黄色依然如故。
他端起水杯晃了晃,一抹淡黄在水杯里慢慢洇开,洁白的杯底并无一点残渣。
王医生看着四人,说道:“纯正胆黄,成色还不错,能评上一等!”
周父父子三个激动的搓了搓手,“王医生真是仁善之人。”
王医生笑笑,“你们咋晓得送我这来卖?”
杨春燕上前一步,“王医生,我老汉是横山大队的杨全清,他经常提起你,说你是位仁心仁德的好医生。”
王医生恍然大悟,“哦,你说小杨啊,他现在好吗?”
“好!”杨春燕记得自己出嫁后头几年老汉的身体都不错,“他要是晓得你开了门诊,应该会送药来给你的。”
王医生点点头,看着几人,“牛黄对面中医院收七十五一克,我给你们七十八一克,你们看咋样?”
周父父子三人听后喜出望外,激动的搓手,“王医生,我们相信你,你说了就作数。”
“多谢信任。”王医生笑着把写字台上放着的天平秤端到写字台中央,将牛黄放上去称过后说道:“一百零六克。”
他说着在算盘上拨了几下,“一共八千二百六十八块。”
周父父子三人做梦也没想到那点东西能换这么多钱。
周怀安激动的在屋里原地转圈,一把抓住杨春燕的手,“老婆,有钱了,我们家有钱了。”
周父和周怀荣也激动不已,父子俩的手握到了一起,“多谢老天爷,这么多钱,这下有钱修房子了。”
杨春燕看着激动的三人,心里也很高兴,觉得从她留下那头死牛,周家已经改变了前世的厄运。
这一世,爷爷,公爹,周怀安应该能有善终。
王医生看着激动的四人,觉得还是乡下人纯朴实在,微笑道:“是该多谢老天眷顾,这些钱你们拿回去可以修几间大瓦房了。”
周父牵着两个儿子,冲王医生鞠了一躬,“多谢王医生,多谢了。”
他这下真心觉得王大夫是位仁心仁德的好医生,不像有的无良商家,见他们是乡下人就哄骗他们。
王医生扶起周父,“是我该多谢你们的信任才是。你们跟我出去坐坐,我让孙子去取钱来给你们。”
周父连连点头,“好。”
王医生将牛黄放好,带着四人出去,低声交代了孙子王桢几句,又拿了本存折给他。
王桢急匆匆的走了。
不一会儿,一个拴着围腰的高大汉子用托盘端着四碗牛肉粉走进诊所,“王医生,是你要的牛肉粉么?”
“是,放桌上就行。”王医生拿了一块钱出来递给汉子,“撒老板,麻烦你等会来收碗筷。”
“好的。”撒老板接过钱,拿着托盘走了。
杨春燕见一大碗牛肉粉才两角五,想起她走时,大碗牛肉粉已经卖到十二块了,觉得这年头钱虽说不好挣,但也真的值钱。
王医生对四人说道:“老乡,不嫌弃的话,就将就吃一点。”
“这怎么好意思……”周父父子三人没想到牛肉粉是给他们端的,看着王医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王医生和蔼的看着四人,“一碗粉而已,以后我去乡下采药,你们再招待我也是一样的。”
周父见状爽快点头,“多谢王医生,我家住富牛大队三小队,我叫周大松,王医生去山里采药,一定去我家坐坐吃顿便饭。”
“好!”王医生欣然道。
四人拘谨的坐下,拌匀牛肉粉上面的调料,慢慢吃了起来。
牛骨熬制的高汤,碗里还有七八片薄薄的牛肉,软糯的粉条,汤浓味美,四人吃完已是满头大汗。
杨春燕把碗收到一起,放到门后角落。
王医生问了几人一些乡下的事,周父都如实告知。
杨春燕想到山脚看到的草药,“王医生,你这收葛根、大蓟、川芎、香附……这些草药吗?”
“收,葛根三分一斤,大蓟九……这些都是湿货的价钱。”
“我得空了采了给你送来。”
“送来就是。”
这时王桢提着一个军绿色的挎包走了进来,“爷爷,取好了。”
王医生接过挎包,冲四人说道:“你们随我进去。”
“哎!”四人跟着王医生进了里间。
王医生打开挎包,从里面取出八捆崭新的大团结,捆绑大团结的牛皮纸带上还戳着印章,又取出一叠钞票,有十块面值的,一张五块一张两块和一块的。
“天老爷~好多钱!”周父忍不住惊叹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