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她的新郎[年代] 第4节
宋行简又有点理解杜辉,他是个没什么文化的粗人,冯月出美的很俗,是不需要任何文化素养就能觉察的俗。
明明刚入秋,这地方却这样冷,宋行简迎着刮过来的黄风狠狠抽了一口烟。
第4章 闹剧
今天县委宣传部的人并不开心。
杨树屯难得是个晴天,好不容易借到的大脑袋相机也拍中了领导们的正脸,甚至还冲别的部门借调了读过大学的高才生来记录,竖起耳朵摩拳擦掌想写出让人一瞧就泪眼婆娑的志记,毕竟这样小的地方多少年没出过这样高级别且实打实上过战场的同志了,但是——
“一群王八蛋子瘪三儿!滚!我感到光荣个屁!把这个牌子从我家扔出去!谁稀罕!你儿子死没死!光荣你们当官的怎么不送自己的儿子去死!”
是一个大晴的亮天,丰收的秋季,干燥的稻谷味,村口那棵大杨树的叶子白花花的一片。村口的喇叭断断续续地在放着英雄赞歌的旋律,这小村庄开始时并没有喇叭,上工下工都靠着人吹铜哨子,县里得到消息特意起早过来安装的,但不知道是电路还是喇叭出了什么问题,声儿断断续续的,忽又冒一个音儿尖的人脑袋瓜疼。
不仅是县里来了人,甚至附近的几个村的支书都来学习了,穿的也比较规整,小小的院里满满当当挤了不少人,有的人的皮鞋上沾了土,西边的土墙摇摇晃晃的要倒,杜辉上次回来探亲垒了一半,上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来着?谁都想不起来了。
他假少得可怜,当兵的前几年一直是义务兵,后面好不容易有了探亲假,来回在路上得花费一个多星期,再后来打仗了,战前提拔,更是忙的没有时间休。
“烈士家属要坚强……”
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干部有些着急地摸了摸脑门儿,他看起来没那么老,但头秃得有点夸张,就剩前面那两个角了。
冯秀容正跪伏在地上奋力去扯那盖在骨灰盒上的旗帜,她看起来和周围那么的格格不入,旁边的人穿的都是灰黑色暗调的衣服,脸上也都是严肃悲痛的,但只有她,还穿着昨天干活时的深红色褂子,手肘磨烂的地方密密麻麻的针脚,灰白的头发凌乱的散着,她已经没有眼泪了,眼睛像两口枯井,翕合的鼻孔下,薄薄的一片嘴不时发出嘶哑的声音。
不好看,太不好看了。
端着骨灰盒的人努力保护着旗帜不被拽掉,前头县里的干部小跑着过去对着穿军装的人有些焦急地解释着。
“烈士家属太激动了,要不要先把她带屋里去,咱们继续,等仪式结束了再安抚?”
他也很激动,摸了一把光亮带着汗珠的脑门。
宣传部的也把相机放下,期望的看过来,少了一个深明大义的烈属模板,他们还需要再深挖一些新的东西。
宋行简移下目光,杜辉母亲已经有些疯癫了,她和周围人之间似乎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没有人能拦住她,除了冯月出能近身外,而冯月出——
她正奋力张开手臂环着杜辉母亲,又用一种恶狠狠的眼神环视着周围,似乎谁都有可能忽然冲出来伤害她们一样。
昨天还不是这样的。
树典型是对她们母女后续生活有保障,但也太过了,宋行简张嘴想要叫停。
有一个圆圆脑袋的小孩被人从人群中推了出来。
“哥!哥我愿意当你儿子替你照顾三婶儿养老送终……”
他年纪还很小,但这句话说得很溜,像是重复了很多遍一样,先是疯狂对着杜辉的骨灰盒磕头,又仰着脑袋看向宋行简他们所在的位置,小眼睛红红的,像是哭的又不像是,鼻子底下还挂着一串鼻涕。
一些地方是会提倡宗族过继行为替战士延续血脉的,但为什么要拿到这一天,这么多人在场的时候来说呢。
“驴下的狗东西!滚你爹的蛋!我砸不死你咧!”
看着像是没了半口气的妇人一跃而起,夺过杜辉的骨灰盒,照着那小孩的后脑勺就砸去。
“哇!爹——爹——”
那小孩坐在地上蹬着腿就哭嚎起来,他当然屁都不懂了,他出生时候杜辉早就去当兵了,他对这个哥一点印象都没有,都是大人教的。
“冯秀容你还敢打我儿子!绝户头子神气什么!早晚你家的自留地大队都收回来!就是你太可恶才报应你儿子头上!你是寡妇!你女儿也是寡妇!……”
一个个儿矮驼背的罗锅被宋行简从人群后头揪出来,锁喉反剪下压,一套标准的捕俘动作,那男人结结实实跪下了,脸被压到地上,再发不出一个音儿。
“嘴巴放干净点。”
这人是杜辉他爹的哥哥,从小驼背又是懒汉,到了年纪说不上媳妇,当年杜辉爹死了他纠缠冯秀容好一段时间,要不是冯秀容抱着杜辉拎着菜刀坐到大队一连几天又哭又闹的,真说不准结局会咋样。
两家人结了仇,杜辉得势之后冯秀容也没少找机会在大队里上眼药给他找不自在。
今天杜背锅儿来这一出也很容易猜到原因,毕竟过继一个儿子过来就能名正言顺继承杜辉的抚恤金,房子地,甚至以后的读书工作没准都能有着落。至于那两个女人,冯秀容年纪上来了闹不出什么幺蛾子,冯月出那更是,光长的好看,二手的也没正经人乐意要,英雄遗孀那可是有分量的,不多说,最起码四五年内没人敢娶她。就算她自己想找下家,那也是要遭人批判的。到时候她三十多岁了,带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母亲,能找到什么好人家,也就是村东头的瘸腿大爷那种货色!
“死的咋不是你们咧!你们这帮龟孙儿!”
冯秀容颤抖着直起身,她个头不矮,但脚小得可怜,看起来总像站不住的模样。是了,她小时候缠过足,后来妇女解放思潮影响到这个偏僻小村才被家里头允许放脚,但是骨头已经扭曲变形了,一走快了就不稳当,更是一到阴雨天就疼的不行。那时候冯月出还不到十岁,跟着大点的孩子去山上刨药,几个月换得那么一点钱不舍得买糖买冰棍儿,第一件事是给她买治脚疼的药酒。
“我的儿女全被你们这群人给毁了,你把我女带走!不然我老婆子
糟命一条,我就撞死在我儿骨灰前!”
衰老是很短时间的事情,可能只是一晚,冯秀容的头发已经灰白了,如同冬天田野的枯草,她就那样直直望着宋行简,左脸的肌肉连着眼睛,以一种神经质般的频率抽搐着。
“妈,你别说这些!我哪也不去,我们一起好好过日子……”
冯月出向前去想把冯秀容拉回,却被冯秀容以极响亮的一巴掌扇了回去。
“滚!我没有你这样不提气的女——”
“行,我带她走。”
这句话,结束了这场闹剧。
作者有话说:
----------------------
第5章 日子要继续过下去
“妈,你最近腿又疼没?别给我邮鹌鹑蛋了,邮费多贵,我自己又吃不完,浪费。”
冯月出正在镇上打电话,她这两年跟着宋行简换了好几个驻地,最近才算是安稳下来。她歪过头看了眼身后排着的队伍,邮局只能打三分钟,再打就又要排队,虽说出示军属证可以插队,但可能跟从小生长环境有关,特殊化会让她觉得很羞耻,所以得长话短说。
妈就不行,永远都说那些没劲的话。
“哎哟月儿,会来点事儿,书上都说了,鹌鹑蛋最有营养了,你吃不完就给队里领导分分,那盐焗的配什么都好吃,我新学来的做法,不说这个了,上回我说的那个偏方咋样了?小宋是不是不行?”
“妈!你说什么呢!都说了行简在军校进修,一天天的能不能别瞎胡说!”
红晕一点点爬上冯月出的脸庞,妈的嗓音永远要比喇叭大,电话还漏音,她尽力捂着话筒。
“我瞎说啥!我着急,你今年都三十了,小宋年纪倒是小,那也到要娃娃的年纪了,再晚几年我老的走不动了,没人给你照看娃娃你咋闹。”
“妈你再说这些我就挂了!”
冯月出把话筒拿的偏了一些,做势真的要挂。
“好好好,不说了。”
冯秀容像是妥协了一样,她的声音中气十足,再看不出两年前的挫败。她也后悔,要知道后来政策这么好,就不那么强硬地让月儿跟着宋长官了,让辉儿最后走得都不光彩。
但她也不后悔,谁又能猜到后来的事呢。把月儿撵走没多久,村里忽然开始实行什么生产责任制,闹闹哄哄的分了地刚算是安稳了,又新增了不少政策,没了儿子还有个女儿呢,冯秀容不允许自己就那样倒下了。为了给自己多找点事干,她第一个报名到县里头学鹌鹑养殖,冯月出走的时候把杜辉的抚恤金和以前邮回家的津贴全都偷偷留下了,冯秀容不缺钱。她拿出来一部分钱买了几十只鹌鹑,买了养鹌鹑的书,认真跟着技术员学,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养殖生活经验,还真是红红火火干起来了。
冯秀容其实不见得是个多坏的人,杜辉走时候她心底有悲苦,但也有释然,杜辉打小就能看出来不是那种甘心过普通日子的人,心里装着更大的东西,这样的人死在自己所追求事物的路上也情有可原。她更多的是对月出未来的担心,月出长得太招人了,她护不住。
只是没想到,就这两年时间,日子忽然就好起来了,靠自己不靠男人也行了。
鹌鹑下蛋那是又快又多,再加上地方政府有照顾,冯秀容的鹌鹑蛋一直是国营饭店直接采购,属实是能攒下来不少钱,甚至比冯月出在服装厂钉纽扣的工资还要多。
哎还有,她还上了先进人物报道,县里又派上回杜辉出殡时候来过的宣传部记者来采访,冯秀容先是大骂一顿出了气,又认认真真配合着讲了不少心窝子的话,甚至那篇通讯稿还在省里得了奖。
她其实是个极坚韧的人,年幼时候裹脚,送去地主家做丫鬟识得几个字,后来妇女解放的风吹过来积极响应号召放脚,又自由恋爱跟杜辉父亲结婚,婚后丈夫为给村子修路炸山时候被石头压死,独自拉扯儿子长大,收养被遗弃女婴,儿子在对越战场上立过功,后来抗洪一线牺牲,但她并没有沉浸在悲痛里,经济政策放宽后又大开大合搞养殖,甚至还带领周遭困难群众一起。
至于中间那有些不光彩的地方,比如不太好的脾气,一些蛮横,一些刁钻,那都是无伤大雅的东西了,甚至让这个小老太太显得更加生动。
但有时候又太无理了。
“那那个小高你还记得吗?高水良?他前几天还回屯子来,就之前在咱村的知青,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走那个,身子弱干不完活老被人欺负你总帮……”
“妈!你别没完没了了!”
才说完这话,三分钟就到了,电话咔的一下就断了。
冯月出对自己母亲真的有点没话说,她好像觉得全天下的男人自己想选谁就能选谁一样!
她磨磨蹭蹭地看了眼手表,其实……再排队应该还能有时间……但是……
现在的日子都是因为宋行简才有的,还是应该汇报一下的。
冯月出又乖乖到队尾排队,但还是不住地看表,希望时间早点过去。
她对宋行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拘谨?又不像是,总之他在她就全身不自在,不过这两年他俩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也没多久,还就是去年过年一起回老家才算是实打实相处几天。
也就是那几天让妈看出来点什么东西来,就算她一直强调她跟宋行简夫妻关系很好,妈也不信,并且一直立志于再给她找一个新的。
“喂……这里是xx军校总机……宋行简同志不在……”
听着电话挂断的声音,冯月出长舒了一口气。
回去的路格外顺畅,再加上最近的一些好事,冯月出觉得自己的脚步都轻盈起来,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人总是要往前走的,杜辉刚走时候她是觉得天都要塌了,这辈子都要完了,跟宋行简打了结婚报告后也是整日以泪洗面,但这日子一点点的,好像又亮起光来。
也不是没有难过的事情,只不过她记性不太好,一般都忘了。
立夏之后天就有点热了,冯月出把前襟的扣子解开两个,这里是很成熟的营地,不少穿着军装像是采购的人骑着自行车托着大包小包从镇上返回营地,工厂周日休息,她每周日都去镇上给妈打电话,也会给宋行简打,有时候会打不通,打通了两个人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
不知道为什么,面对宋行简她总会有一种不自在感,有种学生见到老师的局促,也不对,面对老师她都不会那样。这两年她一直在上夜校,获得了《脱盲证》和《业余初中证》,甚至连在工厂钉纽扣都是同一生产线最快最好的那个,虽然每个月工资不多,也就三十块,但是踏踏实实到自己手里了,说不出的开心。
要是杜辉还在大概也就是这样的生活了,还是不一样的,杜辉哥肯定会把所有的津贴都给自己,军官很多钱呢,厂里聊天经常会谈论这些。
但是就算宋行简给她也不敢要。
自己和宋行简大概是时代洪流下错误结合的典范,像那些在下乡时候和当地人成家的知青一样。
不过作为这段关系里受益的一方,冯月出觉得愧疚,但是并不想改变,至于旁人的目光,她大部分时间都当没看到,还有因为是年初才新调过来的原因吧,别人也不知道以前的事。
“哎,月出,又去镇上来啊。”
住街道西头的李姐冲冯月出招招手,其实她和冯月出年纪差不多,但有三个小孩了,平日里遇到家里有事会让冯月出帮忙带半个班儿,她人倒是还行,就是说话有点让人烦,这不——
“家里没娃娃倒是好哈,自由,去哪儿都行。”
然后话锋一转——
“但是我说呦,你跟小宋可得抓紧……”
真烦,其实论职级排辈她不一定能叫小宋呢,冯月出有点恶意地想着。
是了,宋行简是那堆干部里年纪最小的,出了名的年少有为,不过这跟特殊的历史年代有关系的,他是实打实在战场上立了功破格提拔,战后保送到军校的。放和平时期那就不可能了,只能论资排辈慢慢熬。像是杜辉那种农村来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就更难出头了,大门已经快要关闭了
。
明明刚入秋,这地方却这样冷,宋行简迎着刮过来的黄风狠狠抽了一口烟。
第4章 闹剧
今天县委宣传部的人并不开心。
杨树屯难得是个晴天,好不容易借到的大脑袋相机也拍中了领导们的正脸,甚至还冲别的部门借调了读过大学的高才生来记录,竖起耳朵摩拳擦掌想写出让人一瞧就泪眼婆娑的志记,毕竟这样小的地方多少年没出过这样高级别且实打实上过战场的同志了,但是——
“一群王八蛋子瘪三儿!滚!我感到光荣个屁!把这个牌子从我家扔出去!谁稀罕!你儿子死没死!光荣你们当官的怎么不送自己的儿子去死!”
是一个大晴的亮天,丰收的秋季,干燥的稻谷味,村口那棵大杨树的叶子白花花的一片。村口的喇叭断断续续地在放着英雄赞歌的旋律,这小村庄开始时并没有喇叭,上工下工都靠着人吹铜哨子,县里得到消息特意起早过来安装的,但不知道是电路还是喇叭出了什么问题,声儿断断续续的,忽又冒一个音儿尖的人脑袋瓜疼。
不仅是县里来了人,甚至附近的几个村的支书都来学习了,穿的也比较规整,小小的院里满满当当挤了不少人,有的人的皮鞋上沾了土,西边的土墙摇摇晃晃的要倒,杜辉上次回来探亲垒了一半,上次回来又是什么时候来着?谁都想不起来了。
他假少得可怜,当兵的前几年一直是义务兵,后面好不容易有了探亲假,来回在路上得花费一个多星期,再后来打仗了,战前提拔,更是忙的没有时间休。
“烈士家属要坚强……”
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干部有些着急地摸了摸脑门儿,他看起来没那么老,但头秃得有点夸张,就剩前面那两个角了。
冯秀容正跪伏在地上奋力去扯那盖在骨灰盒上的旗帜,她看起来和周围那么的格格不入,旁边的人穿的都是灰黑色暗调的衣服,脸上也都是严肃悲痛的,但只有她,还穿着昨天干活时的深红色褂子,手肘磨烂的地方密密麻麻的针脚,灰白的头发凌乱的散着,她已经没有眼泪了,眼睛像两口枯井,翕合的鼻孔下,薄薄的一片嘴不时发出嘶哑的声音。
不好看,太不好看了。
端着骨灰盒的人努力保护着旗帜不被拽掉,前头县里的干部小跑着过去对着穿军装的人有些焦急地解释着。
“烈士家属太激动了,要不要先把她带屋里去,咱们继续,等仪式结束了再安抚?”
他也很激动,摸了一把光亮带着汗珠的脑门。
宣传部的也把相机放下,期望的看过来,少了一个深明大义的烈属模板,他们还需要再深挖一些新的东西。
宋行简移下目光,杜辉母亲已经有些疯癫了,她和周围人之间似乎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没有人能拦住她,除了冯月出能近身外,而冯月出——
她正奋力张开手臂环着杜辉母亲,又用一种恶狠狠的眼神环视着周围,似乎谁都有可能忽然冲出来伤害她们一样。
昨天还不是这样的。
树典型是对她们母女后续生活有保障,但也太过了,宋行简张嘴想要叫停。
有一个圆圆脑袋的小孩被人从人群中推了出来。
“哥!哥我愿意当你儿子替你照顾三婶儿养老送终……”
他年纪还很小,但这句话说得很溜,像是重复了很多遍一样,先是疯狂对着杜辉的骨灰盒磕头,又仰着脑袋看向宋行简他们所在的位置,小眼睛红红的,像是哭的又不像是,鼻子底下还挂着一串鼻涕。
一些地方是会提倡宗族过继行为替战士延续血脉的,但为什么要拿到这一天,这么多人在场的时候来说呢。
“驴下的狗东西!滚你爹的蛋!我砸不死你咧!”
看着像是没了半口气的妇人一跃而起,夺过杜辉的骨灰盒,照着那小孩的后脑勺就砸去。
“哇!爹——爹——”
那小孩坐在地上蹬着腿就哭嚎起来,他当然屁都不懂了,他出生时候杜辉早就去当兵了,他对这个哥一点印象都没有,都是大人教的。
“冯秀容你还敢打我儿子!绝户头子神气什么!早晚你家的自留地大队都收回来!就是你太可恶才报应你儿子头上!你是寡妇!你女儿也是寡妇!……”
一个个儿矮驼背的罗锅被宋行简从人群后头揪出来,锁喉反剪下压,一套标准的捕俘动作,那男人结结实实跪下了,脸被压到地上,再发不出一个音儿。
“嘴巴放干净点。”
这人是杜辉他爹的哥哥,从小驼背又是懒汉,到了年纪说不上媳妇,当年杜辉爹死了他纠缠冯秀容好一段时间,要不是冯秀容抱着杜辉拎着菜刀坐到大队一连几天又哭又闹的,真说不准结局会咋样。
两家人结了仇,杜辉得势之后冯秀容也没少找机会在大队里上眼药给他找不自在。
今天杜背锅儿来这一出也很容易猜到原因,毕竟过继一个儿子过来就能名正言顺继承杜辉的抚恤金,房子地,甚至以后的读书工作没准都能有着落。至于那两个女人,冯秀容年纪上来了闹不出什么幺蛾子,冯月出那更是,光长的好看,二手的也没正经人乐意要,英雄遗孀那可是有分量的,不多说,最起码四五年内没人敢娶她。就算她自己想找下家,那也是要遭人批判的。到时候她三十多岁了,带着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母亲,能找到什么好人家,也就是村东头的瘸腿大爷那种货色!
“死的咋不是你们咧!你们这帮龟孙儿!”
冯秀容颤抖着直起身,她个头不矮,但脚小得可怜,看起来总像站不住的模样。是了,她小时候缠过足,后来妇女解放思潮影响到这个偏僻小村才被家里头允许放脚,但是骨头已经扭曲变形了,一走快了就不稳当,更是一到阴雨天就疼的不行。那时候冯月出还不到十岁,跟着大点的孩子去山上刨药,几个月换得那么一点钱不舍得买糖买冰棍儿,第一件事是给她买治脚疼的药酒。
“我的儿女全被你们这群人给毁了,你把我女带走!不然我老婆子
糟命一条,我就撞死在我儿骨灰前!”
衰老是很短时间的事情,可能只是一晚,冯秀容的头发已经灰白了,如同冬天田野的枯草,她就那样直直望着宋行简,左脸的肌肉连着眼睛,以一种神经质般的频率抽搐着。
“妈,你别说这些!我哪也不去,我们一起好好过日子……”
冯月出向前去想把冯秀容拉回,却被冯秀容以极响亮的一巴掌扇了回去。
“滚!我没有你这样不提气的女——”
“行,我带她走。”
这句话,结束了这场闹剧。
作者有话说:
----------------------
第5章 日子要继续过下去
“妈,你最近腿又疼没?别给我邮鹌鹑蛋了,邮费多贵,我自己又吃不完,浪费。”
冯月出正在镇上打电话,她这两年跟着宋行简换了好几个驻地,最近才算是安稳下来。她歪过头看了眼身后排着的队伍,邮局只能打三分钟,再打就又要排队,虽说出示军属证可以插队,但可能跟从小生长环境有关,特殊化会让她觉得很羞耻,所以得长话短说。
妈就不行,永远都说那些没劲的话。
“哎哟月儿,会来点事儿,书上都说了,鹌鹑蛋最有营养了,你吃不完就给队里领导分分,那盐焗的配什么都好吃,我新学来的做法,不说这个了,上回我说的那个偏方咋样了?小宋是不是不行?”
“妈!你说什么呢!都说了行简在军校进修,一天天的能不能别瞎胡说!”
红晕一点点爬上冯月出的脸庞,妈的嗓音永远要比喇叭大,电话还漏音,她尽力捂着话筒。
“我瞎说啥!我着急,你今年都三十了,小宋年纪倒是小,那也到要娃娃的年纪了,再晚几年我老的走不动了,没人给你照看娃娃你咋闹。”
“妈你再说这些我就挂了!”
冯月出把话筒拿的偏了一些,做势真的要挂。
“好好好,不说了。”
冯秀容像是妥协了一样,她的声音中气十足,再看不出两年前的挫败。她也后悔,要知道后来政策这么好,就不那么强硬地让月儿跟着宋长官了,让辉儿最后走得都不光彩。
但她也不后悔,谁又能猜到后来的事呢。把月儿撵走没多久,村里忽然开始实行什么生产责任制,闹闹哄哄的分了地刚算是安稳了,又新增了不少政策,没了儿子还有个女儿呢,冯秀容不允许自己就那样倒下了。为了给自己多找点事干,她第一个报名到县里头学鹌鹑养殖,冯月出走的时候把杜辉的抚恤金和以前邮回家的津贴全都偷偷留下了,冯秀容不缺钱。她拿出来一部分钱买了几十只鹌鹑,买了养鹌鹑的书,认真跟着技术员学,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养殖生活经验,还真是红红火火干起来了。
冯秀容其实不见得是个多坏的人,杜辉走时候她心底有悲苦,但也有释然,杜辉打小就能看出来不是那种甘心过普通日子的人,心里装着更大的东西,这样的人死在自己所追求事物的路上也情有可原。她更多的是对月出未来的担心,月出长得太招人了,她护不住。
只是没想到,就这两年时间,日子忽然就好起来了,靠自己不靠男人也行了。
鹌鹑下蛋那是又快又多,再加上地方政府有照顾,冯秀容的鹌鹑蛋一直是国营饭店直接采购,属实是能攒下来不少钱,甚至比冯月出在服装厂钉纽扣的工资还要多。
哎还有,她还上了先进人物报道,县里又派上回杜辉出殡时候来过的宣传部记者来采访,冯秀容先是大骂一顿出了气,又认认真真配合着讲了不少心窝子的话,甚至那篇通讯稿还在省里得了奖。
她其实是个极坚韧的人,年幼时候裹脚,送去地主家做丫鬟识得几个字,后来妇女解放的风吹过来积极响应号召放脚,又自由恋爱跟杜辉父亲结婚,婚后丈夫为给村子修路炸山时候被石头压死,独自拉扯儿子长大,收养被遗弃女婴,儿子在对越战场上立过功,后来抗洪一线牺牲,但她并没有沉浸在悲痛里,经济政策放宽后又大开大合搞养殖,甚至还带领周遭困难群众一起。
至于中间那有些不光彩的地方,比如不太好的脾气,一些蛮横,一些刁钻,那都是无伤大雅的东西了,甚至让这个小老太太显得更加生动。
但有时候又太无理了。
“那那个小高你还记得吗?高水良?他前几天还回屯子来,就之前在咱村的知青,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走那个,身子弱干不完活老被人欺负你总帮……”
“妈!你别没完没了了!”
才说完这话,三分钟就到了,电话咔的一下就断了。
冯月出对自己母亲真的有点没话说,她好像觉得全天下的男人自己想选谁就能选谁一样!
她磨磨蹭蹭地看了眼手表,其实……再排队应该还能有时间……但是……
现在的日子都是因为宋行简才有的,还是应该汇报一下的。
冯月出又乖乖到队尾排队,但还是不住地看表,希望时间早点过去。
她对宋行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拘谨?又不像是,总之他在她就全身不自在,不过这两年他俩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也没多久,还就是去年过年一起回老家才算是实打实相处几天。
也就是那几天让妈看出来点什么东西来,就算她一直强调她跟宋行简夫妻关系很好,妈也不信,并且一直立志于再给她找一个新的。
“喂……这里是xx军校总机……宋行简同志不在……”
听着电话挂断的声音,冯月出长舒了一口气。
回去的路格外顺畅,再加上最近的一些好事,冯月出觉得自己的脚步都轻盈起来,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人总是要往前走的,杜辉刚走时候她是觉得天都要塌了,这辈子都要完了,跟宋行简打了结婚报告后也是整日以泪洗面,但这日子一点点的,好像又亮起光来。
也不是没有难过的事情,只不过她记性不太好,一般都忘了。
立夏之后天就有点热了,冯月出把前襟的扣子解开两个,这里是很成熟的营地,不少穿着军装像是采购的人骑着自行车托着大包小包从镇上返回营地,工厂周日休息,她每周日都去镇上给妈打电话,也会给宋行简打,有时候会打不通,打通了两个人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
不知道为什么,面对宋行简她总会有一种不自在感,有种学生见到老师的局促,也不对,面对老师她都不会那样。这两年她一直在上夜校,获得了《脱盲证》和《业余初中证》,甚至连在工厂钉纽扣都是同一生产线最快最好的那个,虽然每个月工资不多,也就三十块,但是踏踏实实到自己手里了,说不出的开心。
要是杜辉还在大概也就是这样的生活了,还是不一样的,杜辉哥肯定会把所有的津贴都给自己,军官很多钱呢,厂里聊天经常会谈论这些。
但是就算宋行简给她也不敢要。
自己和宋行简大概是时代洪流下错误结合的典范,像那些在下乡时候和当地人成家的知青一样。
不过作为这段关系里受益的一方,冯月出觉得愧疚,但是并不想改变,至于旁人的目光,她大部分时间都当没看到,还有因为是年初才新调过来的原因吧,别人也不知道以前的事。
“哎,月出,又去镇上来啊。”
住街道西头的李姐冲冯月出招招手,其实她和冯月出年纪差不多,但有三个小孩了,平日里遇到家里有事会让冯月出帮忙带半个班儿,她人倒是还行,就是说话有点让人烦,这不——
“家里没娃娃倒是好哈,自由,去哪儿都行。”
然后话锋一转——
“但是我说呦,你跟小宋可得抓紧……”
真烦,其实论职级排辈她不一定能叫小宋呢,冯月出有点恶意地想着。
是了,宋行简是那堆干部里年纪最小的,出了名的年少有为,不过这跟特殊的历史年代有关系的,他是实打实在战场上立了功破格提拔,战后保送到军校的。放和平时期那就不可能了,只能论资排辈慢慢熬。像是杜辉那种农村来的文化水平不高的就更难出头了,大门已经快要关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