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她的新郎[年代] 第22节
  总是这样,好像鬼灵精怪的小孩更能让人喜爱,安静沉稳的那个就只能做好包容姐姐的角色,冯月出以前也是喜欢姚二多一些,姚大不爱说话又沉默,不算讨喜小孩。
  “冯同志你可是不知道,这姚春晓养的小畜生把我儿子脚咬了一大口呢,这深山里跑出来的东西,谁知道带没带什么病毒啊,她不诚心道歉就算了,连那小畜生都不肯交出来,你瞧瞧你瞧瞧,这么大一块伤,我们家二毛以后是要开飞机的,身上一点伤都不能有!”
  冯月出不是个以貌取人的人,但面对正伸着舌头做鬼脸幸灾乐祸的吴二毛心里涌出难以抑制的恶意,就这样上牙往外呲冲锋,下巴往里缩逃兵,长得跟一场失败军事行动样的人,你说这一点伤影响到他了?
  更何况那伤口几乎就没有,他黝黑黝黑的皮肤混着皴,啥都看不出来。
  “没有!萤火虫没咬你!是你们偷跑进我家要偷萤火虫要拔它的爪子才被它抓了一下!它根本没咬你!”
  这冯月出是信的,他们那帮浑小子是真会这样,前几天才偷了老乡地里的土豆,还闹到部队了,听说不只是吃几个,是一边吃一边祸害,挖出来半亩地,用刀砍的坑坑洼洼的。
  冯月出可算是知道这个吴二毛他们为啥一天到晚总惹事了,因为家里人不但不管还给撑腰,这样能教育好孩子才算怪呢!
  表面风平浪静的家属院其实暗地里也是暗流汹涌,因着地区帮派什么的分成好几波,宋行简不爱参与那些,冯月出也是个直来直去的人,时间久了自然没人给他们投橄榄枝,但别人不一样,妻子们间的关系就不只是妻子们间的关系。
  姚海洋技术再高他也只是个技术员,也就工资高一点,没有实权,吴团长就不一样了,围着看热闹的这些人,很多人的丈夫都是吴团长的下属。
  “你没听过一句老话吗,惯子如同杀子!年纪轻轻不学好,长大是要吃牢饭的!跳墙进人家家里偷东西,这和那什么?那什么入室抢劫有什么区别,你不知道吗?严打的时候这种行为都是要拉出去枪毙的,你们家长要是不管教,早晚成为社会的蛀虫人民的公敌!坏人是忽然就成坏人的吗?不是!那一定是从小就坏!就恶!”
  宋行简说得不对,学别人说话还是有好处的,家里经常有宋行简带回来的《解放军报》,冯月出经常用那个来识字,不认识的就查字典,她最喜欢思想战线版块,因为有很多有意思的案例,这一套一套的话大概就是那上面学来的。
  “我撕烂你的嘴!!”
  果然,说不过就要上手,不过上手冯月出也不怕!早就说了她血很热,三九天被窝都滚烫的,那吴二毛的妈一个孩子接着一个孩子的生,又自己拉扯,本来身体就虚亏,又遇到冯月出这样的,她往前使劲一顶,对面的女人就摔到地上了。
  冯月出还往后一甩,把趴着她腿上的小兔崽子就被踹了出去,把她的枣还回来!
  真感谢妈,从小就教育她,吃得饱饱长得壮壮,要不她指定就打不过了。
  周围人拉也不是不拉也不是,主要是吴团长现在是实实在在的官,这小冯更不是好惹,据说是那个人的儿媳妇,只能过来拦着,防止两个人再打起来。
  “宋营长真是瞎了眼娶你这么一个泼婆娘!不会下蛋的母鸡!”
  隔着拉架的人吴二毛妈嘴也不闲着,冯月出更是嘴上没吃过亏。
  “宋行简烧八辈子高香才娶到的我!你自己愿意当下蛋的母鸡自己去当,少拉上我,我可是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
  宋行简好不容易打听找到姚海洋的家,刚一迈进院门,就听见冯
  月出义愤填膺地痛斥着。
  第26章 深秋的烦恼
  秋。
  天总是黑的格外早,北风卷着落叶吹的呼呼作响,不用说,明早准落一地密密层层的枣树叶,秋天,就是永远扫不净的地。
  小屋里很暖和,冯月出很有先见之明的,入秋之前就又糊了次窗户纸,严严实实的,一点凉风也吹不进来。
  书页也翻得唰唰作响,冯月出在看自己的笔记,全都是缝纫图样,32开的牛皮纸钉本,还夹着几片从《大众电影》上裁下来的时装图,哎,让她发愁的还不是最近的缝纫大赛,主题是什么时尚风采,这可愁死她了,她从来就不是什么时髦的人呀。
  改开的风潮越刮越广,连内地都受到影响,再加上裁军大潮之后传统军需需求减少,接到的单子变少,服装厂逐渐入不敷出,领导也发愁,天天琢磨新出路,冯月出也算是个车间小组长,还跟着去隔壁省城服装厂进修学习了,他们那边的单子已经一半以上都来自社会订单了,而且有比较完备的运作流程,甚至连带的普通员工的工资都涨了呢。
  涨的还不是一丁点呢,这怎么能不让人眼红,冯月出跟着领导开会时候听了她们车间一位员工的分享,回家就着急上火的,嘴上起了好大一个泡,有一种能看见钱抓不着的感觉。
  先不说渠道,最起码得有东西,不能一说啥啥就扯到军工标准上,现在全国这么多家服装厂要军转民,这不是鲜亮的牌子了,还得是服装做得称心如意才行。
  看来之前的尝试跟别的地方一比都是小打小闹。
  于是回来厂里就举办了时尚风采为主题的缝纫大赛,推广的力度很大,就说奖品都是下了血本的呢,可不是以前一个小顶针就糊弄了的。
  冯月出画了好几幅设计稿,但又都不满意,哎,一点也不切题。
  比赛比赛没什么进展,冯月出又收起拿出来另一沓信纸,这件事也没干好呀,真是什么什么都不顺心!
  还不是姚春晓跟姚观夏的那只“猫”。
  说是猫,其实越来越不像猫了,比一般的猫要雄壮威武的多了,简直就是一只小豹子,尾巴一钩就蹿到树上去,眼睛跟祖母绿的宝石一样,浑身的皮毛油的发亮,胃口也是越来越大,姚大姚二每天偷偷喂它一个鸡蛋。
  老鼠抓得也不像猫,军粮仓库还跟姚家借过这只动物,一下午抓了一连串的老鼠,老鼠尸体在院子里摆了得好长一条。
  简直是威武极了。
  这时姚春晓和姚观夏终于下定决心要把萤火虫送走。
  猫之所以能被人类接受大部分是因为外表温顺可爱,而显然萤火虫不具备这种特质,尤其是个头,再加上本地传的那些故事,说以前有这种“老老”找人类报仇把小孩肚皮撕开啦什么的,周围人对这只曾经的“捉鼠能手”态度都不算友善,看见准会劝早点打死万一以后出事,以及吴二毛他们彻底跟姚春晓闹掰了,他们虎视眈眈地想要把萤火虫捉走,还说要把皮扒下来做成书包。
  姚大姚二整个秋天一直在想办法,最首先的方法就是送回山里,可是不论她们送的多远,第二天萤火虫都会悄无声息地跑回来,甚至得意扬扬的展示自己在野外捉到的虫子。
  姚二有一次气急了狠狠打了萤火虫,甚至还拽下来一撮毛,但萤火虫还是不走,只是跳上院子里的树,颇为委屈地舔着自己的毛,再用那双祖母绿的大眼睛温和的瞅着姚观夏。
  姚大姚二每天都要认真检查把萤火虫锁到屋子里,一是害怕有小孩跳进院子里欺负,二是萤火虫可能到了活泼年纪,最近喜欢搞破坏,家里晾晒的东西它准要扯下来,在自己家还好,如果跑去别人家就完蛋了。
  再有人性的动物也是动物,萤火虫不能理解人类的发明——玻璃,总是一次又一次撞上去,想从屋里跑出来,它知道姚大不喜欢它搞破坏,就静悄悄地蹭着玻璃,哀怨的盯着那对小姐俩。
  冯月出带着她们去找了公安部,公安说去找林业,林业说这不归他们管,去找农业局,农业局又说,这得去找卫生防疫站吧……
  不停地兜圈。
  忽然有一天,冯月出在报纸的某个角落上看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电话,可惜她一连打了好几天的电话也不通,冯月出开始还义愤填膺地生气,电话写在上头打不通那还写了干啥!
  到后来只是希望能有个人接电话就行了,可惜也没有。
  就只能换个办法,她们查省动物园的电话,虽然她们谁都没去过动物园,但动物园动物园,总归是保护动物的吧,可惜没找到,只找到了邮政地址,就想先寄信过去。
  姚春晓是一个非常有自我思想的小孩,她马上联系同班的伙伴联名写了信,这只小动物带给她们的欢乐,捉过多少只老鼠,和毒蛇大战了多少回合,甚至还找美术老师画了萤火虫的动物肖像,介绍了萤火虫的习性,一起寄给动物园。
  冯月出在这其中负责更为关键的一步骤,就是以大人的身份讲清楚来龙去脉,以及询问有没有对于这种野生动物的妥善安置法。这对冯月出来说不是个简单事,这世界上的字儿太多了,她说是一套一套的,写就不行了,每天惆怅地翻着新华字典。
  她打算定稿之后劳烦宋行简誊抄到信纸上,宋行简的字更体面。
  主要是大人都太忙了,也不把小孩的事当事,也就只有冯月出会帮着做这些幼稚事情了。这阵子可不少人看冯月出笑话,说她天天学雷锋忘了祖宗功,有着陪着小孩瞎闹的劲儿不如炕上努努力。
  冯月出烦得要死,她都说了是宋行简不行,结果那些人不听也不信,就得着她一人欺负。
  也是,说宋行简不行那不就是说宋行简爹不行吗,冯月出今年第一次见到宋行简父亲了,当然不是见面,也不是照片,是电视上放的国庆阅兵,李姐倒是激动地一个劲儿拽她胳膊,其实就一干瘦佝偻的老头,窝在轮椅里,腿上还放着很厚的毯子。
  宋行简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太奇怪了,不过冯月出也不是多有好奇心的人,他不说,那自然就是不想说,别人都不想说的事还好奇干嘛。
  致省动物园负责同志,您好……
  冯月出终于下笔,她紧紧皱着眉头,其实主要是询问这种动物可以个人收养吗,从小家养并且习性温顺,如果官方都说可以,那之后再有邻居提出异议就可以拿出来解释了。以及如果个人不能收养,那交给动物园需要什么手续,动物园又能保证什么样的生活条件呢……
  “咳——”
  很轻的一声咳嗽。
  “烦不烦呐,没看我正忙着?”
  却点燃了冯月出的烦躁,成年人晚上的轻咳很多时候都被赋予了其他意义。
  冯月出是个十分善解人意的人,但当两人之间产生更亲密接触之后,不免偶尔会显出一些蛮横。
  冯月出马上意识到了,很快产生一种愧疚,自己的事情做不好也不能怪宋行简,更何况宋行简还帮她来呢,找北京的朋友邮来很多本《大众电影》《现代服装》之类的杂志。
  哎,但是冯月出觉得那些书上可参考的东西又有限,小城镇需要的刚刚好的时尚,大家都能接受的时尚,一挂到集市上路过的人都想掏钱包的时尚。
  算了,冯月出把梳妆台上的书本册子都收好,又去外面洗净手,才钻到床上。
  表面上似乎冯月出做什么都打扰不到宋行简,他就那样安静地垂着眼睛看手上的报纸,偶尔翻页也只是发出很轻的声响。
  好奇怪,怎么能有人漂亮到这种份上,冯月出把眼神从宋行简的脸上往下移,连手都那么好看,手指那么长,那么白,椭圆剔透的指甲,凸起的青筋,增添了独特魅力的小伤口,整个人就像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嘶,干什么。”
  冯月出没忍住照着宋行简的胸膛捏了一把。
  连声音都这么好听
  ,标准的跟服装厂广播站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面的声音一样标准。
  就是这副假正经的模样,总让人有一种想把他搞得乱七八糟的冲动。
  人都是视觉动物,宋行简的外貌,在他和冯月出日渐紧密的相处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第27章 可爱女人
  北方的冬天总会刮风。
  宋行简听到远处不知谁家的铁盆被大风推着走,蹭到水泥地上发出刺耳声音,又咚的一声撞到了柱子上,沿着台阶往下掉,最后倒扣在了地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安静。
  安静,安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也可能是幻觉,他以前常会产生幻觉。
  风总是无孔不入的,脸上是凉的,宋行简看到蜡烛芯儿在往西偏,照亮了冯月出的脸,不知道在想什么,她的眉头微微皱起,鼻梁上起了微小的皱纹,嘴唇上有一圈茸茸的细毛,在蜡烛底下才看得清。
  甚至额头上还有一小片晶莹的汗珠,她不怕冷,但是怕冻着,意思是她的体质不怕冷,但时刻害怕寒冷的冬天把自己冻坏,于是早早就穿上了臃肿的棉衣棉裤,乍一看像蜗牛在驮着她的壳子走路。
  这房子没有暖气,但是有炉子,冯月出毫不吝啬买煤,总是把炉子生得又旺火苗又高,屋里总是响着咕噜咕噜的烧水声,睡前也要压一层厚厚的细煤,早上起来还是暖的,烧水壶里的水也是热的,足够两个人洗漱。
  但是炉子只管到卧室,书房没有,宋行简对外界的感知比较迟钝,像寒冷、疼痛,还有一些个人情绪,他总会后知后觉才意识到,身体或者心理不适,从小就是他生活中的常态,时间久了,那些便成为他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对冯月出来说是大事,她不仅自己不能挨冻,也见不得宋行简受冻,甚至夸张到每天早上检查他有没有穿棉裤,还织了配套的围巾帽子耳包手套,考虑到宋行简的风格,冯月出选择了最无聊的深灰色,不长,也不臃肿,但是毛线是好毛线,保暖得很。
  冯月出做这些事情时候也不是毫无怨言,她总会一边骂宋行简缺心眼儿,一边又见不得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挨冻,她心底也平衡了,宋行简并不是毫无缺点的,他虽然超级聪明懂得多很会读书,工作上也做得好,但生活上是白痴,白痴到虐待自己,要是没有她,估计他活不到太老就会把自己虐待死掉。
  还是平凡一点好,适度的平凡有利于身心健康,快乐自在。
  冯月出又在心底美滋滋了,她既善于从别人的不幸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也善于从别人的幸福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于是书房里便放着火盆,从灶膛里挑出来的木炭,烧得红彤彤旺旺的,冯月出偶尔会在里头埋个红薯土豆,屋里便有一种朴素的农作物的味道。
  冯月出给自己织的是又厚又长的红围巾,别说整张脸了,就是整个脑袋都能埋进去,她兜里总是揣着一个输液瓶,里面装着热水,外面一层是冯月出用旧毛线织的围兜,这样不烫手又暖和,她像是在照顾一株珍贵植物一样在照顾自己。
  宋行简抬起手,想摸一摸冯月出的脸,又怕吵醒她,桌上的烛台上正燃着一根生肖鸡的蜡烛,蜡油从红鸡冠子上往下流,挂到掺了硫磺粉的黄鸡爪子上,血红一片,鸡很快就没了形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廉价香料的气味,宋行简却觉得还可以接受。
  这是冯月出的奖品,参加服装竞赛的奖品,三等奖,她在众多蜡烛套装里,比如西游记、米老鼠、二十四节气什么的里面,选了这套十二生肖的,她爱不释手,放在客厅里观赏了很久。今天才舍得点一支,是生肖鸡的,那里面她最不喜欢的一支,据说小时候村里一只大公鸡整天追着对着她屁股啄,那会儿她还穿开裆裤,有一天真给她啄了好大一口,现在还留一小块儿月牙形状的疤,宋行简每晚看到都忍不住把手指覆到上面。
  但刚点没一会儿,她盯着摇摇晃晃的烛芯就睡着了。
  冯月出最近学习很刻苦,但学的东西很杂,比如一些上海服装厂出版的剪裁书籍,一些中外电影画报研究色彩搭配,甚至缝纫机护理与维修她都看下去,还有民家老裁缝的绝活,以及什么绘画临摹练比例,总之能借到就看。
  不让自己闲下来,因为她对于第一名十分不服,她和第一名的参赛作品都是红色毛呢大衣,在她看来她的版型更好更厚实用料还节俭,以及领子是可拆卸的,冬天头发油蹭上去脏了不用大面积洗,多方便。
  但还是输给人家了,因为那个姑娘的纽扣做得更有巧思,玫瑰金的大扣,里面刻着芍药的暗纹,表面涂了很薄一层透明的东西,不知道是锡纸还是什么,阳光一照还散发出细微的亮晶。
  就是那个之前在车间听邓丽君歌被车间主任训斥的小姑娘,一等奖的奖品是一把德国进口的裁缝剪刀呢,据说不论剪什么都丝滑得不可思议,就连以前做将校呢大衣的料子都能轻轻松松剪开。
  虽然冯月出也很喜欢自己的十二生肖蜡烛吧,但是相比还是差一点,哎,那小姑娘就是特别爱读书爱学习,爱接受新事物,就是运气不太好,听说考了好几次大学都落榜了,这才来服装厂接她姐的班,她姐去南方打工了,听说混得可好了,净给她邮寄新鲜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