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就像,”
“就像那天见到的那个宦官。”
徐直竖手发誓,“阿兄出去做官,我在家绝对不跟陌生人说话。”
“阿兄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吗?”
徐直毫不犹豫地回答:“阿兄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她纤长的睫毛簌簌颤如蝉翼,小心翼翼地补充:“但是阿兄不能不要我,不能做了官就要娶别人家的女儿,听那个老先生的话,把我嫁出去。”
徐直犹豫又直白道:“阿兄说过的,我们没有血缘……”
长久的沉默,她在等待他笃定的许诺。
幸好徐回亦坦然。
徐直听到他说:“我们可以做夫妻。”
“做夫妻”这三个让她的眼睛都亮了,她激动地心尖都有些发颤,她多想让她跟阿回的感情变得光明正大,她要跟徐回到永远。
徐回把被子掀开,她快乐地钻进被子里。
李泽在墙外听着里面衣料窸窣的声音,他恶心又疯狂地等待着微妙的声音持续下去,他在期盼里面的声音达到制高点,快点超出他能容忍的限度,那么他就能毫不犹豫地向她拔剑,那么两年来隐晦又苦苦折磨着他的不知名的情绪,顷刻就能随着这个女人的陨落而烟消云散。
他攥紧杯盏,在黑暗里苦苦思索,到底为什么对这个女人念念不忘。
是她勾起了他的兴趣,却没让他全然得到吗?
是怀了他的孩子,他却没来得及看一眼吗?
是恻隐之心,还是愧疚,是怜悯,还是吸引?
是恨她不识好歹?
总不能是爱上了她对自己的弟弟产生的畸形扭曲的爱,想追求跟他们一样罔顾人伦的快感?两个胆敢当着他的面乱/lun的贱东西,她胆敢把他的好意当做加深他们感情的调味剂,他的好心居然变成了他们情深似海的事迹的一环。
夜已深,徐直早已睡熟,徐回在睡梦中的眉眼晕染开不安,直到窗户轻开,幽微的香气混合着冷风灌进来,梦好像停了,他紧紧抓住徐直衣料的手不受控制地松开,垂落下去。
徐直半边身子趴在他的身上,全身的力道泄气一般压下来。
李泽站在床边看着她陷入昏睡的颜,满身挥之不去的燥郁,他装了一整个白天,装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有在黑暗里,他的本性才会暴露地如此明显。
在边城,他十分明白他们是各取所需,她迫不及待想求他救她,温柔小意的模样是能激起他的一点点喜欢,睡她的感觉也不差,但也仅仅是不差,他从未想过带她回长安。
偏偏在后来的军旅生活中,在每一个夜里,那双满含哀怨的深邃眼眸,总是会雾霭氤氲地入梦来。
带她回长安,愿意给她一个身份,却也从未想过非她不可,天下那么多事情都排在她的前面。
而她,是如何回报他的好意的?
说他不是好人?要求他公正无暇,事事都要遂她的愿,要他当道德标杆,天下模范,挥之即来。
那她是不是也该践行一开始对他的告白,好歹要拿出诚意,让他体验一下什么叫做“一见倾心”,为什么要跑?她凭什么以为自己就得成全她?
对了,还有这个高丽贱人,他当初就不该给他任何选择,他就应该让人直接杀了他,而不是问他选人还是选钱。
他这辈子唯一一点好心都用在她身上了,而她没给他一点回报。
他根本不想找她了,她又出现在他面前。
李泽站在他们的床前,容颜因为愤怒变得扭曲癫狂,铺陈在他眼中的镜像阴暗而荒诞。
既然她做不到爱他,就应该让一切回到最符合原样的轨道,她活该永无宁日。
作者有话说:
----------------------
第27章 长安(四)
接下来的五天,他们斜穿山南东道,在襄州住了一晚上,就马不停蹄北返,三十日上午,抵达京畿道。
京兆尹和西都留守分别率领长安、万年两县的高级地方官和上级中央官员赶赴郊外行在迎接。
李泽特意带着他们避开通衢大道,巡察周围郡县,这是当初再次进入长安之后,李家给予百姓的许诺,天子出行,允许六十岁以上耆老,年高德劭的人,阻拦天子车驾,告状陈情。
李泽把这个许诺变成一种规矩,不定期莅临附近郡县,亲自考核地方官政绩,随意在乡间走动,听候百姓面谏,无论男女老幼。
徐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规矩,只知道他们现在在的地方是鄠县,马车刚在县城里停下来,从里到外就呼啦啦涌过来一大群人,东边的人衣冠整齐,都穿着朝服,态度恭谨而亲切,西边的人鱼龙混杂,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乞丐混混,什么都有。
十几名射生将呈一字队排好,拉弓上弦,将百姓逼退十米,禁卫军在前面拉开警戒线,沉声命令:“擅自踏过此线的人,处死。”
李泽在马车里面说:“李家的弓箭不准对着百姓。”
听到这句话的百姓都很激动,纷纷交头接耳往后传开,然后一起跪下来高呼万岁,射生将煞有其事地将箭尖朝下。
虽然允许他们面折,但是天子的容颜照样不允许直视,马车行过之处,只是听任他们各执己见,对国家政策和地方管理提出意见和批评,不过他们明显没这种能力,所以传来的大部分声音都是对悲苦生活的哭诉和一些家长里短,要想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里面,抽丝剥茧地梳理出民情,也是一件颇为令人头疼的事情。
一开始有地方官自作聪明,先行在民间筛选人员和言论,挑拣一些看得过去的人和一些不污尊耳的话呈现给李泽看和听,被李泽在闹市杖杀,血污用了三天都没冲洗干净,从此以后地方官只好听之任之了,但是也不乏漏网之鱼。
他们把此途变作升官的捷径,有些地方众口一词,全部是夸耀地方官政绩的言谈,那些在地方吸饱了民血还不想走的人,就借用这种方式,贿赂百姓,公然请求陛下允许地方官留下,接着在此处施政。
李泽自然不允,结果第二任地方官到任的时候,竟然没人迎接,晚上走夜路还被麻袋一套,打得头破血流,气得李泽派兵屠了一个县城。
现在总算是消停下来,他听到的完全是不加修饰的乡音俚语,完全跟阳春白雪没什么相干,见到了最纯粹的下里巴人。
他听到有妇人说:“丈夫打我,儿子被婆婆教唆着诬陷我在外面偷人。”
“去地主家送东西,地主趁着没人的时候摸我大腿根。”
她嗓门巨大,哭天抹泪,将其他人的声音完全压下去,李泽想不听也不行,他毫无同情之心,不耐烦地在马车内蹙眉,他是皇室,对女人的相貌和品味有着很高的审美和要求,难以想象有女人公然跟他讲这种事情。
后来听多了,便也习惯了。
因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内容,一个比一个充满传奇和激情。
“邻居欠钱不还,县令不管。”
“庄稼不收成,赋税太高,欠下三年的税钱还不起,地和房子都被衙吏强制收走,一家人流落街头。”
“地主拿走我女儿抵债。”
“卖女儿的钱要不回来。”
“婚嫁钱太高,我儿子娶不起媳妇儿。”
“没饭吃。”
“没衣服穿。”
有些人甚至连家里的砖松动了几块,墙皮往下掉都要站出来说一下,每次听完,李泽的脑袋都是嗡嗡的,真是比上朝听那些大臣吵架还累。
偶尔他会掀开帘子,用那双冷淡而充满威严的眼睛扫视街道两侧的人群,入目是一张张而陌生的脸,各个长得千奇百怪,他很不理解,有些人明明拥有了那么长的年龄,说出口的话言语是如此匮乏,思维之混乱恐怕还不如贵族们养的阿猫阿狗,偏偏他们才占了天下的大多数,偏偏外面这些或站着或跪着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偏偏他们的名字叫做“百姓”。
根据户部统计,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之前,天下人口数为五千三百万,至乾元元年,全国剩余一千八百万人,死亡人口高达三千五百万。
剩余的一千八百万人里面,不包括黑户、逃户和沦陷区的人口,是李唐如今可以控制的人口。
而今日,最令他感到奇葩的是一个五十岁乡间老翁的行为。
当时行街陈情之事已经结束,李泽在等待着随行的地方官把沿途看到听到的事迹统统统计出来,写成奏状呈给他御览。
警戒线重新拉起来,禁卫军和射生将里三层外三层,将御驾围地密不透风。
这时候有个老翁一瘸一拐地上前,他也不说话,就是一味地跪在警戒线外面哭,赶也赶不走。他们既怕他哭泣的声音扰了圣听,又怕真跟他动手李泽会降下惩罚,只好恩威并重,软硬兼施,既不赶他走,又要在他哭声高的时候拿长矛柄给他戳两下,让他把哭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那老翁穿着破烂,泥泞肮脏,四肢裸/lu,全身上下散发着莫名的恶臭,仿佛日日夜夜睡在臭水沟,皮肤黑如锅灰,皲裂而布满褶皱。
“就像那天见到的那个宦官。”
徐直竖手发誓,“阿兄出去做官,我在家绝对不跟陌生人说话。”
“阿兄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吗?”
徐直毫不犹豫地回答:“阿兄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她纤长的睫毛簌簌颤如蝉翼,小心翼翼地补充:“但是阿兄不能不要我,不能做了官就要娶别人家的女儿,听那个老先生的话,把我嫁出去。”
徐直犹豫又直白道:“阿兄说过的,我们没有血缘……”
长久的沉默,她在等待他笃定的许诺。
幸好徐回亦坦然。
徐直听到他说:“我们可以做夫妻。”
“做夫妻”这三个让她的眼睛都亮了,她激动地心尖都有些发颤,她多想让她跟阿回的感情变得光明正大,她要跟徐回到永远。
徐回把被子掀开,她快乐地钻进被子里。
李泽在墙外听着里面衣料窸窣的声音,他恶心又疯狂地等待着微妙的声音持续下去,他在期盼里面的声音达到制高点,快点超出他能容忍的限度,那么他就能毫不犹豫地向她拔剑,那么两年来隐晦又苦苦折磨着他的不知名的情绪,顷刻就能随着这个女人的陨落而烟消云散。
他攥紧杯盏,在黑暗里苦苦思索,到底为什么对这个女人念念不忘。
是她勾起了他的兴趣,却没让他全然得到吗?
是怀了他的孩子,他却没来得及看一眼吗?
是恻隐之心,还是愧疚,是怜悯,还是吸引?
是恨她不识好歹?
总不能是爱上了她对自己的弟弟产生的畸形扭曲的爱,想追求跟他们一样罔顾人伦的快感?两个胆敢当着他的面乱/lun的贱东西,她胆敢把他的好意当做加深他们感情的调味剂,他的好心居然变成了他们情深似海的事迹的一环。
夜已深,徐直早已睡熟,徐回在睡梦中的眉眼晕染开不安,直到窗户轻开,幽微的香气混合着冷风灌进来,梦好像停了,他紧紧抓住徐直衣料的手不受控制地松开,垂落下去。
徐直半边身子趴在他的身上,全身的力道泄气一般压下来。
李泽站在床边看着她陷入昏睡的颜,满身挥之不去的燥郁,他装了一整个白天,装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有在黑暗里,他的本性才会暴露地如此明显。
在边城,他十分明白他们是各取所需,她迫不及待想求他救她,温柔小意的模样是能激起他的一点点喜欢,睡她的感觉也不差,但也仅仅是不差,他从未想过带她回长安。
偏偏在后来的军旅生活中,在每一个夜里,那双满含哀怨的深邃眼眸,总是会雾霭氤氲地入梦来。
带她回长安,愿意给她一个身份,却也从未想过非她不可,天下那么多事情都排在她的前面。
而她,是如何回报他的好意的?
说他不是好人?要求他公正无暇,事事都要遂她的愿,要他当道德标杆,天下模范,挥之即来。
那她是不是也该践行一开始对他的告白,好歹要拿出诚意,让他体验一下什么叫做“一见倾心”,为什么要跑?她凭什么以为自己就得成全她?
对了,还有这个高丽贱人,他当初就不该给他任何选择,他就应该让人直接杀了他,而不是问他选人还是选钱。
他这辈子唯一一点好心都用在她身上了,而她没给他一点回报。
他根本不想找她了,她又出现在他面前。
李泽站在他们的床前,容颜因为愤怒变得扭曲癫狂,铺陈在他眼中的镜像阴暗而荒诞。
既然她做不到爱他,就应该让一切回到最符合原样的轨道,她活该永无宁日。
作者有话说:
----------------------
第27章 长安(四)
接下来的五天,他们斜穿山南东道,在襄州住了一晚上,就马不停蹄北返,三十日上午,抵达京畿道。
京兆尹和西都留守分别率领长安、万年两县的高级地方官和上级中央官员赶赴郊外行在迎接。
李泽特意带着他们避开通衢大道,巡察周围郡县,这是当初再次进入长安之后,李家给予百姓的许诺,天子出行,允许六十岁以上耆老,年高德劭的人,阻拦天子车驾,告状陈情。
李泽把这个许诺变成一种规矩,不定期莅临附近郡县,亲自考核地方官政绩,随意在乡间走动,听候百姓面谏,无论男女老幼。
徐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规矩,只知道他们现在在的地方是鄠县,马车刚在县城里停下来,从里到外就呼啦啦涌过来一大群人,东边的人衣冠整齐,都穿着朝服,态度恭谨而亲切,西边的人鱼龙混杂,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乞丐混混,什么都有。
十几名射生将呈一字队排好,拉弓上弦,将百姓逼退十米,禁卫军在前面拉开警戒线,沉声命令:“擅自踏过此线的人,处死。”
李泽在马车里面说:“李家的弓箭不准对着百姓。”
听到这句话的百姓都很激动,纷纷交头接耳往后传开,然后一起跪下来高呼万岁,射生将煞有其事地将箭尖朝下。
虽然允许他们面折,但是天子的容颜照样不允许直视,马车行过之处,只是听任他们各执己见,对国家政策和地方管理提出意见和批评,不过他们明显没这种能力,所以传来的大部分声音都是对悲苦生活的哭诉和一些家长里短,要想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里面,抽丝剥茧地梳理出民情,也是一件颇为令人头疼的事情。
一开始有地方官自作聪明,先行在民间筛选人员和言论,挑拣一些看得过去的人和一些不污尊耳的话呈现给李泽看和听,被李泽在闹市杖杀,血污用了三天都没冲洗干净,从此以后地方官只好听之任之了,但是也不乏漏网之鱼。
他们把此途变作升官的捷径,有些地方众口一词,全部是夸耀地方官政绩的言谈,那些在地方吸饱了民血还不想走的人,就借用这种方式,贿赂百姓,公然请求陛下允许地方官留下,接着在此处施政。
李泽自然不允,结果第二任地方官到任的时候,竟然没人迎接,晚上走夜路还被麻袋一套,打得头破血流,气得李泽派兵屠了一个县城。
现在总算是消停下来,他听到的完全是不加修饰的乡音俚语,完全跟阳春白雪没什么相干,见到了最纯粹的下里巴人。
他听到有妇人说:“丈夫打我,儿子被婆婆教唆着诬陷我在外面偷人。”
“去地主家送东西,地主趁着没人的时候摸我大腿根。”
她嗓门巨大,哭天抹泪,将其他人的声音完全压下去,李泽想不听也不行,他毫无同情之心,不耐烦地在马车内蹙眉,他是皇室,对女人的相貌和品味有着很高的审美和要求,难以想象有女人公然跟他讲这种事情。
后来听多了,便也习惯了。
因为平民百姓的生活内容,一个比一个充满传奇和激情。
“邻居欠钱不还,县令不管。”
“庄稼不收成,赋税太高,欠下三年的税钱还不起,地和房子都被衙吏强制收走,一家人流落街头。”
“地主拿走我女儿抵债。”
“卖女儿的钱要不回来。”
“婚嫁钱太高,我儿子娶不起媳妇儿。”
“没饭吃。”
“没衣服穿。”
有些人甚至连家里的砖松动了几块,墙皮往下掉都要站出来说一下,每次听完,李泽的脑袋都是嗡嗡的,真是比上朝听那些大臣吵架还累。
偶尔他会掀开帘子,用那双冷淡而充满威严的眼睛扫视街道两侧的人群,入目是一张张而陌生的脸,各个长得千奇百怪,他很不理解,有些人明明拥有了那么长的年龄,说出口的话言语是如此匮乏,思维之混乱恐怕还不如贵族们养的阿猫阿狗,偏偏他们才占了天下的大多数,偏偏外面这些或站着或跪着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偏偏他们的名字叫做“百姓”。
根据户部统计,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之前,天下人口数为五千三百万,至乾元元年,全国剩余一千八百万人,死亡人口高达三千五百万。
剩余的一千八百万人里面,不包括黑户、逃户和沦陷区的人口,是李唐如今可以控制的人口。
而今日,最令他感到奇葩的是一个五十岁乡间老翁的行为。
当时行街陈情之事已经结束,李泽在等待着随行的地方官把沿途看到听到的事迹统统统计出来,写成奏状呈给他御览。
警戒线重新拉起来,禁卫军和射生将里三层外三层,将御驾围地密不透风。
这时候有个老翁一瘸一拐地上前,他也不说话,就是一味地跪在警戒线外面哭,赶也赶不走。他们既怕他哭泣的声音扰了圣听,又怕真跟他动手李泽会降下惩罚,只好恩威并重,软硬兼施,既不赶他走,又要在他哭声高的时候拿长矛柄给他戳两下,让他把哭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那老翁穿着破烂,泥泞肮脏,四肢裸/lu,全身上下散发着莫名的恶臭,仿佛日日夜夜睡在臭水沟,皮肤黑如锅灰,皲裂而布满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