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堂姐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第156节
谢母去照顾大姐月子,一个星期不到就被大女婿的“事无巨细”给搅的受不了。
“……比小顾当年还紧张,都生了, 伤口也恢复的很好, 天天在我跟前念, 念的我脑袋瓜疼。”
谢欣怡去看大姐的时候, 谢母实在忍不住, 就在自家二女儿面前告了陈大的状,谢欣怡不信,看向想笑又不敢笑的大姐, “真这么严重?”
话多,还事无巨细。
可跟陈大共事这么多年, 她怎么记得,陈大不是这样的人呀?
“他就是个榆木脑袋, 见我肚子上疤痕那么长, 就去厨房拿一把刀在自己手指上划拉了下, 然后就觉得我很辛苦, 很痛, 担心的整宿整宿睡不着。”
谢欣悦含笑说了陈大为什么这么谨小慎微的原因, 语气带着埋怨,但谢欣怡听的出来,这是心里高兴才反着说的这话。
只是她没想到, 陈大看着挺木讷的一个人,哄起老婆来这么豁的出去。
在自己手上划拉一下来感同身受, 这脑回路也怕是只有他能想出来。
谢欣怡忍着没笑,只变着法给谢母解释了下,“姐夫对咱姐好, 您应该高兴才是。”
谢母点点头,“这我知道。”
就是吧,一个大男人天天在你跟前叽叽喳喳的,再加上有顾屿那个闷声子做对比,谢母有些不习惯。
李季云无奈叹了口气,说完大女婿又担心起了陈大那三个丫头。
“你这生了男孩,陈大高兴成这样,三个丫头有没有觉得……觉得……”
“觉得什么?”
见谢母犹豫,谢欣悦想了想问道:“觉得陈大有了儿子,就不管她们了?”
谢母点头。
这二婚的一般都这样,无论男人之前有多爱他的子女,只要后面他新娶了媳妇,新媳妇再给他生个孩子,那心肯定会偏向新媳妇这边而忽略了前任的孩子。
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三丫头本就缺爱,现在爸爸和后妈又生了弟弟,谢母担心,小女孩们心里会不痛快,更怕这不痛快会伤害到自家女儿和女婿的关系,伤害到还在襁褓中的外孙。
之前果子巷没少出二婚两口子为自家孩子吵架的事,还有哥哥姐姐因为自家父母更爱弟弟妹妹,故意把弟弟妹妹带出去丢了的也不在少数。
当初谢母不同意将女儿嫁给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后妈难当。
二女儿她婆婆妈那么好的一个人,嫁给顾爸后都要受夹板气,更何况自家这个没有弯弯肠子,做什么都一根筋的大女儿。
陈大家有三个丫头,虽懂事,但毕竟是女孩子,心思细腻。
这陈大对大女儿好,谢母高兴,但高兴的同时,她又担心陈大对她们母子太好,反而会引起反作用。
谢母不放心,让大女儿和陈大还是悠着点的好。
谢欣悦就笑,“放心吧妈,不会的,三个丫头对弟弟挺好的,没您说的那些坏心思。”
谢欣怡也觉得陈大的三个丫头不会。
毕竟陈大就不是那种花花肠子的人,相信他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可能那么小气。
而且跟三个丫头相处了那么久,孩子是什么样的人,谢欣怡和大姐心里有数的很。
俩人让谢母别担心,晚上等三个丫头回来了,谢欣悦还让谢母不动声色地用心观察了一番。
人上了年纪,难免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特别是谢母这种被谢老二一家伤害过的,思虑肯定要比常人多一些,不像顾屿他妈。
一个经历过后妈难当的女人,看待事情就比谢母洒脱的多。
听说大姐生了大胖小子,她第一时间担心的不是陈大的三个丫头会不会不高兴,而是她大姐该怎么平衡她们夫妻间的关系。
“别越界,持初心,若对方领情,就一碗水端平,若不领情,就顾好自己。”
这是她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让谢欣怡带给她大姐。
“让欣悦别学我,真心错付了人,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还伤了夫妻情分。”
这是文淑华第一次毫无保留地在谢欣怡面前提起她和顾爸的事。
之前都是顾老太在看到文淑华受委屈时感叹几句,谢欣怡虽知道文淑华和顾爸关系不好是因为顾爸拎不清,但却没想到文淑华看的如此透彻。
破镜难重圆,哪怕顾爸现在已经在努力弥补,但迟到就是迟到。
文淑华刚嫁到顾家不受顾爸待见,掏心掏肺对继子好却被反诬,男人因为愧对前任对继子好,可对文淑华生的孩子却是苛责慢待。
人最怕比较。
顾爸多年来的态度不仅伤了文淑华的心,也伤了顾屿俩兄妹的情。
上次因为张新的事,顾颖头回在顾豪庭面前说出自己感受。
父女俩大吵一架,顾颖本就对顾爸没什么好感,顾爸的那一巴掌算是把最后的亲情也给打没了。
自上次吵架后,顾颖就一直不理顾爸,而顾爸也像是知道自己不受待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回家里。
顾颖和张新扯证,还是不了解情况的张叔给顾豪庭打了电话,顾爸才知道自家女儿结了婚。
想回来祝贺的顾爸挑了个大伙都在的日子回了家,结果回来后才发现,自己女儿不打算办酒席,和张新两个人单独游玩去了。
没见到女儿,也没跟女婿说上来自岳父大人的嘱咐。
欣怡不知道顾爸心里当时是怎么想的,只知道晚上吃饭的时候,顾豪庭吃的有些心不在焉。
顾老太让大伙别管,说是趁着这次机会让顾爸自己好好想想。
顾屿本就不想管,没说什么。
谢欣怡作为儿媳妇,自然不可能去管顾爸。
而文淑华,在看到自家丈夫可怜兮兮地模样后,直接来了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对顾爸迟到的关爱,顾屿顾颖没理会,文淑华也不打算接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她嫁给顾豪庭这么多年,热情早已被漠视和冷待消磨殆尽。
正需要你关怀上心的时候你看不见,迟来的回心和转意我又凭什么一定要笑脸相迎。
文淑华不是那种一两句好话就能哄回来的人,她清楚自己和顾豪庭之间不可能重归于好,也知道顾豪庭之所以突然转变的根本原因。
她不会原谅之前,也不愿接受现在。
眼下她只想保持现状,还和从前一样,得过且过,至于两个孩子怎么对待他爸。
文淑华从前不想管,现在也不会管。
顾豪庭突然转性,她当没看见,对谢欣怡大姐的事,她热情送上自己建议。
“……反正就是一碗水端不平,那就从一开始就不要端。”
这话谢欣怡传达给大姐的时候,大姐悟了好久,最后还是没照做。
她说,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陈大的三个女儿不是顾凯,陈大也不是顾豪庭,而且她从见到三个孩子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好好对她们,要弥补她们从小没有妈妈疼爱陪伴的缺失。
大姐的这碗水早在决定要嫁给陈大时就端了起来,既然端了,那她就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做到公平。
谢欣怡觉得大姐这样做没错,谢母见劝不动自家女儿,也只能多帮衬大女儿一点,对三个丫头毫无保留的好一点。
她们想要一碗水尽可能端平,而陈大的三个丫头也没有辜负她们的好意。
从谢欣悦生下小弟弟后,三人不仅分工照顾谢欣悦,陈大加班不在家的时候,她们还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
三个丫头一个做饭,一个洗衣服,一个寸步不离地守在谢欣悦身边,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不止谢家人欣慰,就连外人看了都会夸上一句模范家庭。
大姐这个后妈当的好,陈大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
男人知道其中不易,对大姐也是越来越好。
大姐家小日子过的顺风顺水,小妹那边在年底的时候也迎来了一个大好消息。
“学校只有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导师给了我,让我回来跟家里商量一下。”
去m国学习,还费用全免。
这消息放在后世绝对都是王炸般的存在,更别说是在刚刚开放没多久的八十年代了。
谢欣怡为小妹感到高兴,当下就举手表示支持。
“机会难得,要好好抓住。”
“去国外,那,不是要去很久,你一个女孩子……”
跟谢欣怡的激动不同,谢母明显不是很赞同小妹出去。
老一辈的思想,就希望孩子离家近一点,离自己近一点,特别是女孩子。
在谢母的认知里,小妹应该和她大姐二姐一样,在京市有个稳定工作,然后找个能相伴终生的伴侣,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地过完一生就是最幸福的事。
出国?
那么远,一个人,人生地不熟的,安不安全先不说了,万一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在那边,小妹一个人,要怎么办?
谢母担忧,听小妹说完国外技术和医疗都比国内先进后,还是眉头紧皱。
“……那,那要去多久?”
“三年。”小妹给谢母普及,“一般都是三年,而且三年很快的,等小月儿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回来了。”
小月儿现在已经上幼儿园,等小月儿上小学后谢欣欢就能回来。
这样算的话,时间好像也不是很长。
谢母稍稍松了口,那边顾屿跟着附和,“能出去是好事,这机会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
去先进国家学习,不仅需要自身学术够硬,还要有超强的学习接收能力。
小妹能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说明她能力超群。
出去后肯定会有困难,但小妹既能被选中,那这点困难对她来说就不算什么。
而且小妹年纪还小,趁着年轻多出去看看,出去走走也是件好事。
就像他,之前在部队的时候不觉得,这段时间出去跑了跑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比你想象中发展迅速。
现在不是从前紧张的时代,经济发展推动着社会在进步,有机会出去走走看看,肯定比待在家里好。
他拿自身经历劝慰谢母,顺便跟谢母说了下他和谢欣怡要去沿海地区的事。
“你们也要走?”
谢母刚接受小女儿要离开她一段时间的事实,还没反应过来,二女婿又说他们也要离开。
“……比小顾当年还紧张,都生了, 伤口也恢复的很好, 天天在我跟前念, 念的我脑袋瓜疼。”
谢欣怡去看大姐的时候, 谢母实在忍不住, 就在自家二女儿面前告了陈大的状,谢欣怡不信,看向想笑又不敢笑的大姐, “真这么严重?”
话多,还事无巨细。
可跟陈大共事这么多年, 她怎么记得,陈大不是这样的人呀?
“他就是个榆木脑袋, 见我肚子上疤痕那么长, 就去厨房拿一把刀在自己手指上划拉了下, 然后就觉得我很辛苦, 很痛, 担心的整宿整宿睡不着。”
谢欣悦含笑说了陈大为什么这么谨小慎微的原因, 语气带着埋怨,但谢欣怡听的出来,这是心里高兴才反着说的这话。
只是她没想到, 陈大看着挺木讷的一个人,哄起老婆来这么豁的出去。
在自己手上划拉一下来感同身受, 这脑回路也怕是只有他能想出来。
谢欣怡忍着没笑,只变着法给谢母解释了下,“姐夫对咱姐好, 您应该高兴才是。”
谢母点点头,“这我知道。”
就是吧,一个大男人天天在你跟前叽叽喳喳的,再加上有顾屿那个闷声子做对比,谢母有些不习惯。
李季云无奈叹了口气,说完大女婿又担心起了陈大那三个丫头。
“你这生了男孩,陈大高兴成这样,三个丫头有没有觉得……觉得……”
“觉得什么?”
见谢母犹豫,谢欣悦想了想问道:“觉得陈大有了儿子,就不管她们了?”
谢母点头。
这二婚的一般都这样,无论男人之前有多爱他的子女,只要后面他新娶了媳妇,新媳妇再给他生个孩子,那心肯定会偏向新媳妇这边而忽略了前任的孩子。
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三丫头本就缺爱,现在爸爸和后妈又生了弟弟,谢母担心,小女孩们心里会不痛快,更怕这不痛快会伤害到自家女儿和女婿的关系,伤害到还在襁褓中的外孙。
之前果子巷没少出二婚两口子为自家孩子吵架的事,还有哥哥姐姐因为自家父母更爱弟弟妹妹,故意把弟弟妹妹带出去丢了的也不在少数。
当初谢母不同意将女儿嫁给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后妈难当。
二女儿她婆婆妈那么好的一个人,嫁给顾爸后都要受夹板气,更何况自家这个没有弯弯肠子,做什么都一根筋的大女儿。
陈大家有三个丫头,虽懂事,但毕竟是女孩子,心思细腻。
这陈大对大女儿好,谢母高兴,但高兴的同时,她又担心陈大对她们母子太好,反而会引起反作用。
谢母不放心,让大女儿和陈大还是悠着点的好。
谢欣悦就笑,“放心吧妈,不会的,三个丫头对弟弟挺好的,没您说的那些坏心思。”
谢欣怡也觉得陈大的三个丫头不会。
毕竟陈大就不是那种花花肠子的人,相信他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可能那么小气。
而且跟三个丫头相处了那么久,孩子是什么样的人,谢欣怡和大姐心里有数的很。
俩人让谢母别担心,晚上等三个丫头回来了,谢欣悦还让谢母不动声色地用心观察了一番。
人上了年纪,难免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特别是谢母这种被谢老二一家伤害过的,思虑肯定要比常人多一些,不像顾屿他妈。
一个经历过后妈难当的女人,看待事情就比谢母洒脱的多。
听说大姐生了大胖小子,她第一时间担心的不是陈大的三个丫头会不会不高兴,而是她大姐该怎么平衡她们夫妻间的关系。
“别越界,持初心,若对方领情,就一碗水端平,若不领情,就顾好自己。”
这是她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让谢欣怡带给她大姐。
“让欣悦别学我,真心错付了人,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还伤了夫妻情分。”
这是文淑华第一次毫无保留地在谢欣怡面前提起她和顾爸的事。
之前都是顾老太在看到文淑华受委屈时感叹几句,谢欣怡虽知道文淑华和顾爸关系不好是因为顾爸拎不清,但却没想到文淑华看的如此透彻。
破镜难重圆,哪怕顾爸现在已经在努力弥补,但迟到就是迟到。
文淑华刚嫁到顾家不受顾爸待见,掏心掏肺对继子好却被反诬,男人因为愧对前任对继子好,可对文淑华生的孩子却是苛责慢待。
人最怕比较。
顾爸多年来的态度不仅伤了文淑华的心,也伤了顾屿俩兄妹的情。
上次因为张新的事,顾颖头回在顾豪庭面前说出自己感受。
父女俩大吵一架,顾颖本就对顾爸没什么好感,顾爸的那一巴掌算是把最后的亲情也给打没了。
自上次吵架后,顾颖就一直不理顾爸,而顾爸也像是知道自己不受待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回家里。
顾颖和张新扯证,还是不了解情况的张叔给顾豪庭打了电话,顾爸才知道自家女儿结了婚。
想回来祝贺的顾爸挑了个大伙都在的日子回了家,结果回来后才发现,自己女儿不打算办酒席,和张新两个人单独游玩去了。
没见到女儿,也没跟女婿说上来自岳父大人的嘱咐。
欣怡不知道顾爸心里当时是怎么想的,只知道晚上吃饭的时候,顾豪庭吃的有些心不在焉。
顾老太让大伙别管,说是趁着这次机会让顾爸自己好好想想。
顾屿本就不想管,没说什么。
谢欣怡作为儿媳妇,自然不可能去管顾爸。
而文淑华,在看到自家丈夫可怜兮兮地模样后,直接来了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对顾爸迟到的关爱,顾屿顾颖没理会,文淑华也不打算接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她嫁给顾豪庭这么多年,热情早已被漠视和冷待消磨殆尽。
正需要你关怀上心的时候你看不见,迟来的回心和转意我又凭什么一定要笑脸相迎。
文淑华不是那种一两句好话就能哄回来的人,她清楚自己和顾豪庭之间不可能重归于好,也知道顾豪庭之所以突然转变的根本原因。
她不会原谅之前,也不愿接受现在。
眼下她只想保持现状,还和从前一样,得过且过,至于两个孩子怎么对待他爸。
文淑华从前不想管,现在也不会管。
顾豪庭突然转性,她当没看见,对谢欣怡大姐的事,她热情送上自己建议。
“……反正就是一碗水端不平,那就从一开始就不要端。”
这话谢欣怡传达给大姐的时候,大姐悟了好久,最后还是没照做。
她说,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陈大的三个女儿不是顾凯,陈大也不是顾豪庭,而且她从见到三个孩子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好好对她们,要弥补她们从小没有妈妈疼爱陪伴的缺失。
大姐的这碗水早在决定要嫁给陈大时就端了起来,既然端了,那她就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做到公平。
谢欣怡觉得大姐这样做没错,谢母见劝不动自家女儿,也只能多帮衬大女儿一点,对三个丫头毫无保留的好一点。
她们想要一碗水尽可能端平,而陈大的三个丫头也没有辜负她们的好意。
从谢欣悦生下小弟弟后,三人不仅分工照顾谢欣悦,陈大加班不在家的时候,她们还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
三个丫头一个做饭,一个洗衣服,一个寸步不离地守在谢欣悦身边,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不止谢家人欣慰,就连外人看了都会夸上一句模范家庭。
大姐这个后妈当的好,陈大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
男人知道其中不易,对大姐也是越来越好。
大姐家小日子过的顺风顺水,小妹那边在年底的时候也迎来了一个大好消息。
“学校只有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导师给了我,让我回来跟家里商量一下。”
去m国学习,还费用全免。
这消息放在后世绝对都是王炸般的存在,更别说是在刚刚开放没多久的八十年代了。
谢欣怡为小妹感到高兴,当下就举手表示支持。
“机会难得,要好好抓住。”
“去国外,那,不是要去很久,你一个女孩子……”
跟谢欣怡的激动不同,谢母明显不是很赞同小妹出去。
老一辈的思想,就希望孩子离家近一点,离自己近一点,特别是女孩子。
在谢母的认知里,小妹应该和她大姐二姐一样,在京市有个稳定工作,然后找个能相伴终生的伴侣,平平安安,稳稳当当地过完一生就是最幸福的事。
出国?
那么远,一个人,人生地不熟的,安不安全先不说了,万一要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在那边,小妹一个人,要怎么办?
谢母担忧,听小妹说完国外技术和医疗都比国内先进后,还是眉头紧皱。
“……那,那要去多久?”
“三年。”小妹给谢母普及,“一般都是三年,而且三年很快的,等小月儿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回来了。”
小月儿现在已经上幼儿园,等小月儿上小学后谢欣欢就能回来。
这样算的话,时间好像也不是很长。
谢母稍稍松了口,那边顾屿跟着附和,“能出去是好事,这机会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
去先进国家学习,不仅需要自身学术够硬,还要有超强的学习接收能力。
小妹能从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说明她能力超群。
出去后肯定会有困难,但小妹既能被选中,那这点困难对她来说就不算什么。
而且小妹年纪还小,趁着年轻多出去看看,出去走走也是件好事。
就像他,之前在部队的时候不觉得,这段时间出去跑了跑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比你想象中发展迅速。
现在不是从前紧张的时代,经济发展推动着社会在进步,有机会出去走走看看,肯定比待在家里好。
他拿自身经历劝慰谢母,顺便跟谢母说了下他和谢欣怡要去沿海地区的事。
“你们也要走?”
谢母刚接受小女儿要离开她一段时间的事实,还没反应过来,二女婿又说他们也要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