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基本见不到我爸妈,他俩天南地北满世界飞,偌大个家里,只有我和爷爷。但爷爷也不怎么陪我玩得动,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电视面前的沙发上打瞌睡。他每天只看戏曲频道,最爱听着《锁麟囊》入睡。”
“我唯一能同时见到我爸妈的时候,就是他俩盛装打扮携手出席各种会议和活动的时候。而我的作用,基本等同于我妈那几柜子的手袋和我爸那几抽屉的领带夹:主要用于点缀和装饰,彰显这个家庭依旧稳固,依旧牢靠,依旧幸福得其乐融融。”
“后来我爷爷送了我台相机,相机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也成了我所有情绪的出口。”
“相机有时候很像一把枪,快门类似扳机。通过取景框的每一次定格,其实都是你发射出去的子弹。里面其实没有他人,没有世界,有的只是你的情绪,你的感情,你的判断和你的偏见。”
付雨宁和姜屿谈恋爱那年,两个人都才刚刚成为崭新的大学新生。那时候的他们都还太年轻,从没像今天这样聊过天,聊自己的过往,童年,父母家庭,甚至伤痛。
一方面,在各种美好激素的作用下,那时的他们只会更看重未知而美妙、关于未来,关于梦想的一切。
另一方面,少年人的自尊心总是太强,不愿意展露自己脆弱的内心,沉闷的童年,或者原生家庭里不够完满的一面。
且在关系越亲近的人面前,越要强。
更别说和付雨宁同住那十个月里,姜屿总是能频繁地听见和看见付雨宁的父母一起给他打电话、打语音、打视频。
一家人永远其乐融融,无话不谈,家庭氛围一看就很好,所以那时候的付雨宁才像个小太阳一样又积极又活泼主动。
有时候甚至隔着时差、正是国内深更半夜,付雨宁的妈妈也会在手机那头不厌其烦地解答儿子幼稚好笑的烹饪问题。
那些都是姜屿从来没得到、不曾体会过这一切。
但是他过着物质条件极好的生活,所以他没资格抱怨,他必须时时刻刻让自己表现得“满足”、“幸福”。
这是一个从小被用于点缀和装饰的小孩,所必须拥有的品质。
当然,从来没有人问过他愿不愿意当一只手袋或者领带夹。
一直到今天,付雨宁跟他交换了自己的伤痛。他才终于肯在错失如此多年之后,交换出一些隐蔽的伤痛。
他发现,开口说这些,远比他想象中简单。
只要对象是付雨宁。
付雨宁好像听入神了一样,问他:“所以你拍照的时候,都是很难过的时候?”
姜屿用自己没受伤的左手轻轻推了一把付雨宁的脑袋,付雨宁的头发划过他手心,痒酥酥的。
他实在没忍住笑着调侃付雨宁:“你这是什么日式青春伤痛物语?我只是想告诉你,拍照也是一种可以发泄情绪的方式,你要不要试试?”
说到拍照,付雨宁想起来家里其实有不少相机。
“说起来,我这儿还有很多我爸留下的相机。”
他边说边站了起来,带着姜屿进了书房。
拉开书房角落的柜子,姜屿这时才发现,原来实木柜子里竟然内嵌了一个专用相机防潮柜。
姜屿往防潮柜里扫了一眼,认出那些相机都是很常见、但价格不菲的御三家高配热门款,同时还搭配很多长枪短炮。
他冲付雨宁摇摇头说:“这些你用不了。”
“那我用什么?”
“你买个小小的,便携的就好。”
“好,那回头我研究研究。”
他也没料到,付雨宁居然如此轻易就接受了他的提议。
“对不起。”付雨宁靠在书房里自己的办公桌上,看着姜屿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什么?”
“对不起,今天叫你留下来,耽误你回家了。”
“噢。”听到这话,如今喜欢顺杆往上爬的姜屿立刻又凑近了,近到几乎把付雨宁抵在桌子的边缘。
他把头垂下来一点,说出的话离付雨宁的耳朵很近。
他问:“那你准备怎么补偿我?”
耳朵敏感的付雨宁小幅度偏头,躲了躲。
姜屿看着他那截修长的脖子,一句话又实在没忍住——
“宁宁,我想要你。”
付雨宁还是偏着头没看他,可能因为正是没看姜屿,他才有招架还嘴的力气。
他说:“就你现在这样,你要得动吗?”
姜屿挑挑眉:“我动不了,你可以动……”
“姜屿!”
姜屿低低地笑了:“宁宁,你可以等等我吗?”
“等你干什么?”
“你说等我干什么?”
“等不了一点。”
“这么急?”
“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付雨宁终于转过头来看着他,不过是被逗急了,瞪向姜屿的一双漂亮眼睛里全是气急败坏。
再仔细一看,还有点不好意思。
姜屿没有立刻见好就收,但也没太得寸进尺,只说:“反正我有点儿急。”
说着,他又凑近了点,用自己的鼻尖,蹭了蹭付雨宁的鼻尖。
这样一个暴雨骤来骤去后的夜晚,有点凉。
这一刻他们竟像两个躲进命运夹缝的十八岁少年,为彼此擦去淋湿的痕迹,彼此依靠,彼此温暖。
第二天一早,付雨宁要去客户那里开早会先走,只能提前预定宽敞舒适的商务车,到点儿送姜屿去机场。
走之前,他又仔仔细细叮嘱姜屿一遍:“一路上一定要小心,有什么事随时联系我。回去要好好复健,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姜屿一一应下,一直到付雨宁拉开大门走出去,大门即将完全合上之前,又从还没合上的门缝里幽怨地看着他,问了句:
“没有告别吻吗?”
然后,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付雨宁重重合上家门的反馈。
行李箱是昨天就收好的,姜屿随时都能离开。
这一趟云丹措来对了,对姜屿来说收获太多。
他在川西高原因为高反带起的轻微晕眩与心跳起速中,竟然重新慢慢找回了一点摄影的感觉。
接着又阴差阳错,踩空摔下山,把自己摔来了C市,摔进了付雨宁家里。
这些日子以来,他不仅得到了付雨宁的照顾和关心,重新闯进了付雨宁的生活,还仗着自己是病号,强行跟付雨宁亲昵了几番。
这意料之外的一切,实在远超他预期。
姜屿登机的时候,刚好是午饭点,付雨宁正跟客户在写字楼里吃工作餐。
客户吐槽孩子难带吐槽地正慷慨时,付雨宁手机振动,收到姜屿的微信:
【Yu:我登机了。】
付雨宁抱歉地跟客户示意之后,快速拿起手机迅速回了句:
【YU:起落平安。】
【Yu:记得等我】
直到飞机起飞,姜屿也没再等到付雨宁的回复。
但在他看不见的餐厅里,客户看见自己一贯淡然地青年才俊供应商竟然难得一见,看着手机眉飞色舞地笑了。
本来也是老客户,和付雨宁非常熟悉,因此见状就直问:“付总,你这是谈恋爱了?”
付雨宁闻言赶紧收起手机:“没有没有,工作这么忙,哪有功夫谈恋爱。”
第24章 习惯一个人
姜屿走了,付雨宁依旧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站在家门口习惯性抬手准备用指纹解锁之前,他突然想起昨天晚上姜屿设置的新密码。
转而调出输入密码的界面,思索过几秒,付雨宁不抱什么希望的随手输入了一串日期。
然后,门直接就打开了。
付雨宁愣在原地,没动。
他输入的那串数字不是别的,是他和姜屿正式在一起那天的日期。
其实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定关系”的事件,所以对于付雨宁来说,他们正式在一起的那天,就是姜屿第一次进入他的那天。
那天是中秋节,10月4日。
学校是8月开的学,付雨宁第一次在教室走廊外面遇到姜屿也是在8月,那天姜屿是来等付雨宁同专业的中国同学Jason。
Jason和姜屿都是B市人,两个人在国内是一个语言班的同学,一起来了波士顿上学,合租在学校旁边租金昂贵的高档公寓。
当时的付雨宁为什么会知道这些?
因为一见钟情之后,好学生付雨宁立刻就开始有意识地刻意接近Jason,把整理好的课堂笔记分享给他,主动拉着他一起做小组作业,还细心教他改PPT。
付雨宁原本只是想通过这些糖衣炮弹从Jason那里套到姜屿的联系方式,或者借着Jason认识上姜屿。
但没想到的是,课还没上两周,一次课间,走去学校星巴克买咖啡的间隙,Jason突然问起付雨宁是不是住学校宿舍,然后又说自己现在和朋友合租,但是谈恋爱了准备搬去和女朋友同居,房子马上空出来,问他想不想搬过去。
“其实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基本见不到我爸妈,他俩天南地北满世界飞,偌大个家里,只有我和爷爷。但爷爷也不怎么陪我玩得动,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电视面前的沙发上打瞌睡。他每天只看戏曲频道,最爱听着《锁麟囊》入睡。”
“我唯一能同时见到我爸妈的时候,就是他俩盛装打扮携手出席各种会议和活动的时候。而我的作用,基本等同于我妈那几柜子的手袋和我爸那几抽屉的领带夹:主要用于点缀和装饰,彰显这个家庭依旧稳固,依旧牢靠,依旧幸福得其乐融融。”
“后来我爷爷送了我台相机,相机就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也成了我所有情绪的出口。”
“相机有时候很像一把枪,快门类似扳机。通过取景框的每一次定格,其实都是你发射出去的子弹。里面其实没有他人,没有世界,有的只是你的情绪,你的感情,你的判断和你的偏见。”
付雨宁和姜屿谈恋爱那年,两个人都才刚刚成为崭新的大学新生。那时候的他们都还太年轻,从没像今天这样聊过天,聊自己的过往,童年,父母家庭,甚至伤痛。
一方面,在各种美好激素的作用下,那时的他们只会更看重未知而美妙、关于未来,关于梦想的一切。
另一方面,少年人的自尊心总是太强,不愿意展露自己脆弱的内心,沉闷的童年,或者原生家庭里不够完满的一面。
且在关系越亲近的人面前,越要强。
更别说和付雨宁同住那十个月里,姜屿总是能频繁地听见和看见付雨宁的父母一起给他打电话、打语音、打视频。
一家人永远其乐融融,无话不谈,家庭氛围一看就很好,所以那时候的付雨宁才像个小太阳一样又积极又活泼主动。
有时候甚至隔着时差、正是国内深更半夜,付雨宁的妈妈也会在手机那头不厌其烦地解答儿子幼稚好笑的烹饪问题。
那些都是姜屿从来没得到、不曾体会过这一切。
但是他过着物质条件极好的生活,所以他没资格抱怨,他必须时时刻刻让自己表现得“满足”、“幸福”。
这是一个从小被用于点缀和装饰的小孩,所必须拥有的品质。
当然,从来没有人问过他愿不愿意当一只手袋或者领带夹。
一直到今天,付雨宁跟他交换了自己的伤痛。他才终于肯在错失如此多年之后,交换出一些隐蔽的伤痛。
他发现,开口说这些,远比他想象中简单。
只要对象是付雨宁。
付雨宁好像听入神了一样,问他:“所以你拍照的时候,都是很难过的时候?”
姜屿用自己没受伤的左手轻轻推了一把付雨宁的脑袋,付雨宁的头发划过他手心,痒酥酥的。
他实在没忍住笑着调侃付雨宁:“你这是什么日式青春伤痛物语?我只是想告诉你,拍照也是一种可以发泄情绪的方式,你要不要试试?”
说到拍照,付雨宁想起来家里其实有不少相机。
“说起来,我这儿还有很多我爸留下的相机。”
他边说边站了起来,带着姜屿进了书房。
拉开书房角落的柜子,姜屿这时才发现,原来实木柜子里竟然内嵌了一个专用相机防潮柜。
姜屿往防潮柜里扫了一眼,认出那些相机都是很常见、但价格不菲的御三家高配热门款,同时还搭配很多长枪短炮。
他冲付雨宁摇摇头说:“这些你用不了。”
“那我用什么?”
“你买个小小的,便携的就好。”
“好,那回头我研究研究。”
他也没料到,付雨宁居然如此轻易就接受了他的提议。
“对不起。”付雨宁靠在书房里自己的办公桌上,看着姜屿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什么?”
“对不起,今天叫你留下来,耽误你回家了。”
“噢。”听到这话,如今喜欢顺杆往上爬的姜屿立刻又凑近了,近到几乎把付雨宁抵在桌子的边缘。
他把头垂下来一点,说出的话离付雨宁的耳朵很近。
他问:“那你准备怎么补偿我?”
耳朵敏感的付雨宁小幅度偏头,躲了躲。
姜屿看着他那截修长的脖子,一句话又实在没忍住——
“宁宁,我想要你。”
付雨宁还是偏着头没看他,可能因为正是没看姜屿,他才有招架还嘴的力气。
他说:“就你现在这样,你要得动吗?”
姜屿挑挑眉:“我动不了,你可以动……”
“姜屿!”
姜屿低低地笑了:“宁宁,你可以等等我吗?”
“等你干什么?”
“你说等我干什么?”
“等不了一点。”
“这么急?”
“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付雨宁终于转过头来看着他,不过是被逗急了,瞪向姜屿的一双漂亮眼睛里全是气急败坏。
再仔细一看,还有点不好意思。
姜屿没有立刻见好就收,但也没太得寸进尺,只说:“反正我有点儿急。”
说着,他又凑近了点,用自己的鼻尖,蹭了蹭付雨宁的鼻尖。
这样一个暴雨骤来骤去后的夜晚,有点凉。
这一刻他们竟像两个躲进命运夹缝的十八岁少年,为彼此擦去淋湿的痕迹,彼此依靠,彼此温暖。
第二天一早,付雨宁要去客户那里开早会先走,只能提前预定宽敞舒适的商务车,到点儿送姜屿去机场。
走之前,他又仔仔细细叮嘱姜屿一遍:“一路上一定要小心,有什么事随时联系我。回去要好好复健,定期去医院做检查。”
姜屿一一应下,一直到付雨宁拉开大门走出去,大门即将完全合上之前,又从还没合上的门缝里幽怨地看着他,问了句:
“没有告别吻吗?”
然后,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付雨宁重重合上家门的反馈。
行李箱是昨天就收好的,姜屿随时都能离开。
这一趟云丹措来对了,对姜屿来说收获太多。
他在川西高原因为高反带起的轻微晕眩与心跳起速中,竟然重新慢慢找回了一点摄影的感觉。
接着又阴差阳错,踩空摔下山,把自己摔来了C市,摔进了付雨宁家里。
这些日子以来,他不仅得到了付雨宁的照顾和关心,重新闯进了付雨宁的生活,还仗着自己是病号,强行跟付雨宁亲昵了几番。
这意料之外的一切,实在远超他预期。
姜屿登机的时候,刚好是午饭点,付雨宁正跟客户在写字楼里吃工作餐。
客户吐槽孩子难带吐槽地正慷慨时,付雨宁手机振动,收到姜屿的微信:
【Yu:我登机了。】
付雨宁抱歉地跟客户示意之后,快速拿起手机迅速回了句:
【YU:起落平安。】
【Yu:记得等我】
直到飞机起飞,姜屿也没再等到付雨宁的回复。
但在他看不见的餐厅里,客户看见自己一贯淡然地青年才俊供应商竟然难得一见,看着手机眉飞色舞地笑了。
本来也是老客户,和付雨宁非常熟悉,因此见状就直问:“付总,你这是谈恋爱了?”
付雨宁闻言赶紧收起手机:“没有没有,工作这么忙,哪有功夫谈恋爱。”
第24章 习惯一个人
姜屿走了,付雨宁依旧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站在家门口习惯性抬手准备用指纹解锁之前,他突然想起昨天晚上姜屿设置的新密码。
转而调出输入密码的界面,思索过几秒,付雨宁不抱什么希望的随手输入了一串日期。
然后,门直接就打开了。
付雨宁愣在原地,没动。
他输入的那串数字不是别的,是他和姜屿正式在一起那天的日期。
其实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确定关系”的事件,所以对于付雨宁来说,他们正式在一起的那天,就是姜屿第一次进入他的那天。
那天是中秋节,10月4日。
学校是8月开的学,付雨宁第一次在教室走廊外面遇到姜屿也是在8月,那天姜屿是来等付雨宁同专业的中国同学Jason。
Jason和姜屿都是B市人,两个人在国内是一个语言班的同学,一起来了波士顿上学,合租在学校旁边租金昂贵的高档公寓。
当时的付雨宁为什么会知道这些?
因为一见钟情之后,好学生付雨宁立刻就开始有意识地刻意接近Jason,把整理好的课堂笔记分享给他,主动拉着他一起做小组作业,还细心教他改PPT。
付雨宁原本只是想通过这些糖衣炮弹从Jason那里套到姜屿的联系方式,或者借着Jason认识上姜屿。
但没想到的是,课还没上两周,一次课间,走去学校星巴克买咖啡的间隙,Jason突然问起付雨宁是不是住学校宿舍,然后又说自己现在和朋友合租,但是谈恋爱了准备搬去和女朋友同居,房子马上空出来,问他想不想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