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公公弯腰搀着他出殿,又在他耳旁小声恭维道:“大公子在青州这差,实在是办得漂亮,满朝文武都赞不绝口呐!”
几个月前,朝中对青州知府人选游移不定,只好先命了周权代理青州政务,又叫公孙昌从旁督查。
而公孙昌每一次奏疏中,对周权都是不吝赞词。
今日,公孙昌的奏疏又从青州递了上来,洋洋洒洒夸了周权一大通。
这五个月来,青州匪患尽除,大小十一股土匪都叫周权斩草除根,周权又赈灾有方、抚安灾民,今年青州冬季严寒,却没有一个灾民冻死、饿死,临危受命接下的州府政务,亦打理得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周权带领的十万兵马,除了从长安带走的头一批粮草,除了这几个月的军饷照例由兵部发放,便再未向朝廷要过一文钱。连欠凉州的那一批补给粮,都已经自行还上了,钱粮来源也在奏疏、账簿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今日朝堂上,便无一不夸他能臣。
再有周权弟弟周祈安,见檀州米价低廉,联系檀州粮商购入三十万石大米,在青州开办官营米铺,以一百二十文一斗的价钱放了这些廉价米。
长安的米价尚且还要二百二十文一斗,大旱三年的青州,百姓却吃上了一百二十文一斗的大米。
这一点倒让祖世德颇感意外。
这周康儿,只见他每日尾巴一样跟在周权身后,竟没想到还有这用处?
周权在书信上也从未和他提过这些。
今日谈及此事,圣上也十分高兴,说等周侍郎回来一定要好好赏他。
出了大殿,祖世德便叫宦官留步,正欲往兵部去,便听身后又有人唤他。
一回头便见是赵呈。
赵呈与祖世德同岁,北国之乱那一年两人都正值壮年,只是这大周十几年来风风雨雨,也不太平,他们一个在北境的风霜中熬坏了身子骨,一个也在殚精竭虑中愁出了鬓边的白发。
祖世德停顿脚步,叫了声:“赵公啊。”
赵呈走了过来,一边同祖世德往前走,一边攀谈道:“祖公真是有子孙福,我赵呈羡慕不来。”
祖世德笑道:“世人皆知我祖世德最没儿孙福,生的、养的统共不过三个,哪及赵公儿女成行啊?”
走到石阶前,赵呈做了个请的手势,祖世德也做了个请的手势,两人一同踏下石阶。
赵呈又道:“大公子这次剿匪赈灾,立下大功,皇上说要封赏。只是大公子经去年一战已经封了一品骠骑大将军,再往上封又能封什么呢?”说着,赵呈扭头看着他笑,“祖公,你我都老了,也该给后辈们腾腾地儿了。不如趁此次机会,你我联手将周权拱上兵部尚书之位,如何?”
祖世德听了,也笑了。
这是明晃晃在叫他退位啊。
第71章
这些士族文人口口声声说他祖世德是个权臣, 只是他又做了什么?
他可从未有过赵呈这般滔天的权欲,当年他在北境打仗,在风沙刀剑中镇守国门, 赵呈却在朝中行废立天子之事!
当年献文皇帝遇刺,大臣们从近支宗亲中挑选天子。
靖王世子相貌堂堂, 懂音律、善骑射, 在颍州当地颇有贤名, 大家都认为靖王世子是不二之选。
赵呈却说世子殿下心性已定,注定要做孤云野鹤,坐不住这乱世江山, 最终舌战群儒, 说服了太皇太后及满朝文武, 拥立了靖王四岁的世孙为天子,他则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托孤大臣。
那皇位上坐着的是天子吗?
是他赵呈的棋子啊。
听闻赵呈四岁学棋,八岁便下赢了自己的老师, 下到如今, 整个大周都成了他的棋盘。
北国之乱,祖世德是抵御北国骑兵的一把钢刀, 刀柄却始终握在了赵呈手中。经那一乱, 赵呈成了满朝文武及太皇太后的主心骨,祖世德却成了人人忌惮的豺狼虎豹。
当年祖世德攻下长安, 奉天子归朝后, 便归还了靖王的十万兵马。只是他手下部将越打越多,这些部下都是他一边打仗一边招募、收编而来, 三十万兵马皆以他祖世德马首是瞻。
于是满朝文武忌惮他!
后来有人告诉他, 当年他击退了北部,准备班师回朝时, 那满朝伴食中书,本该亡国灭种的无能之辈便开始如临大敌,惶惶不安终日。
兵部一个员外郎还向天子进献谗言,说要先下手为强,等他祖世德入了都,先在宫宴上来一场鸿门宴,擒了他,再拿了他的兵权。
好在天子年幼,却也明辨是非。
而赵呈大抵看北国之乱方才平息,还不是兔死狗烹的时候,怕北部卷土重来,也怕杀了他,会引起他手下三十万将士哗变,便没有采纳。
但赵呈放任并助长靖王在南境养了二十万兵马,用以牵制他祖世德。
那九重天上坐着的,可是靖王的嫡长孙。
哪一日他祖世德若起了反意,或者说,哪一日他们觉得他起了反意,靖王便可出兵勤王,这是在他脖颈上戴了十几年的狗链子。
他出身山野,目光短浅,如今封了个镇国公,他已经知足。他无意搅弄风云,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为求得安稳,他当年自废武功。
这一举换来了十几年的太平,只是近来,赵呈这老狐狸又开始执棋。
赵呈和他背后的世族,最近频繁上奏皇上,说他祖世德十几年前一举平了北国之乱,立下不世之功,以国公爵位退位还是太委屈了,要皇上封他做个异性王,派到青州去就藩。
他们列举了本朝与前朝几个与他功德相当的将领,那些人无一不封王拜相,对比之下,他这国公爵位实在小得没眼看。
他们引经据典,妙笔生花,黑的也能写成白的,若为利益所趋,他们对着一坨屎都能夸出花儿来。
那一篇篇奏疏,听得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应该退到青州当个二字王去了!
此刻赵呈又循循善诱道:“祖公啊,咱们再不服老,这两年也要退了。周权虽优秀,但还是太过年轻,咱们不推他一把,这位置他便坐不上去。兵部人才济济,除了令公子,其他老家伙们也跟着祖公出生入死了一辈子,难道他们就不眼馋这位置了吗?”
所谓“老家伙”,大部分是北国之乱时,陪祖世德南征北战的老班底。
祖世德在,这些人还能安分点,祖世德退了位,这些人也要活络起来了。
祖世德道:“周权心思缜密,排兵布阵步步为营,在军中又最得人心。如今的大周,需要的是守成之将,等日后周权成熟起来了,定会成为不二之选。”说着,他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反倒凑到赵呈跟前问了句,“趁此机会,不如咱们两个老东西都一块儿退了如何?”
赵呈听了哈哈大笑。
///
新元将至,大街上张灯结彩,唯独将军府前略显萧条。
他们将军府平日便不热闹,夫人离世,大小姐被国公府接去后,统共只剩两个主子,将军又喜静,也只有军中几员部下偶尔会来走动走动。
前几日将军又来了信,说今年赶不及回来过年,这府上便更是冷清了。
这一日,小厮正拿着扫帚在府门前清理积雪,便见坊门处来了辆漂亮马车。
周惠栀梳了一对利落可爱的双平髻,裹一身红色缎面小袄,袄子上用金线绣的是祥云图样,里头衬的是怀信去年从启州亲手猎来的狐皮。
洁白浓密的绒毛,托着她那张奶呼呼的小脸儿,衬得粉面团子似的。
王夫人坐在马车上抱着栀儿,栀儿怀里又抱着只小白狗。这小狗是怀青送来的,半年前军营里的狗刚下了崽儿,下得一窝乱七八糟的颜色,唯独这只通体雪白,性格又好,送过来给栀儿逗着解解闷儿。
栀儿抱着小白狗,坐在王夫人腿上。
她晃了晃小腿,奶奶亲手缝制的虎头鞋便在她脚上“叮呤”作响,她又晃了晃脑袋,爷爷送的金锁便在她脖子上左右摇晃。她觉得好玩儿,便一直摇来摇去。
小厮见了马车,便知道是王夫人来了。
王夫人的贴身丫鬟琴儿正随车而行,又温柔地对小厮点头示意,小厮便扔了扫帚,跑进去通报,刚跑到垂花门,又跑出来把扫帚捡走,免得再挡了王夫人马车的路。
没一会儿,王荣便走来恭迎。
马车停在了府门前,琴儿姑娘轻轻掀开了门帘,先把大小姐抱了下来,王夫人则握着一旁丫鬟的手下了马车。
王荣携一众下人作揖行礼,琴儿姑娘抱着大小姐说了声:“快免礼。”
夫人由丫鬟搀扶,步入了正门。
琴儿姑娘则在后头对王荣道:“马上要新岁了,夫人带大小姐来祭奠将军夫人的。”
栀儿被琴儿姑娘抱在手上,指着王荣说:“我认得你,你是王荣伯伯。”
王荣俯身应道:“大小姐。”
王夫人走在前头,穿过檐廊,步入了一旁月牙门,里头便连着祠堂。
几个月前,朝中对青州知府人选游移不定,只好先命了周权代理青州政务,又叫公孙昌从旁督查。
而公孙昌每一次奏疏中,对周权都是不吝赞词。
今日,公孙昌的奏疏又从青州递了上来,洋洋洒洒夸了周权一大通。
这五个月来,青州匪患尽除,大小十一股土匪都叫周权斩草除根,周权又赈灾有方、抚安灾民,今年青州冬季严寒,却没有一个灾民冻死、饿死,临危受命接下的州府政务,亦打理得井井有条。
更重要的是,周权带领的十万兵马,除了从长安带走的头一批粮草,除了这几个月的军饷照例由兵部发放,便再未向朝廷要过一文钱。连欠凉州的那一批补给粮,都已经自行还上了,钱粮来源也在奏疏、账簿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今日朝堂上,便无一不夸他能臣。
再有周权弟弟周祈安,见檀州米价低廉,联系檀州粮商购入三十万石大米,在青州开办官营米铺,以一百二十文一斗的价钱放了这些廉价米。
长安的米价尚且还要二百二十文一斗,大旱三年的青州,百姓却吃上了一百二十文一斗的大米。
这一点倒让祖世德颇感意外。
这周康儿,只见他每日尾巴一样跟在周权身后,竟没想到还有这用处?
周权在书信上也从未和他提过这些。
今日谈及此事,圣上也十分高兴,说等周侍郎回来一定要好好赏他。
出了大殿,祖世德便叫宦官留步,正欲往兵部去,便听身后又有人唤他。
一回头便见是赵呈。
赵呈与祖世德同岁,北国之乱那一年两人都正值壮年,只是这大周十几年来风风雨雨,也不太平,他们一个在北境的风霜中熬坏了身子骨,一个也在殚精竭虑中愁出了鬓边的白发。
祖世德停顿脚步,叫了声:“赵公啊。”
赵呈走了过来,一边同祖世德往前走,一边攀谈道:“祖公真是有子孙福,我赵呈羡慕不来。”
祖世德笑道:“世人皆知我祖世德最没儿孙福,生的、养的统共不过三个,哪及赵公儿女成行啊?”
走到石阶前,赵呈做了个请的手势,祖世德也做了个请的手势,两人一同踏下石阶。
赵呈又道:“大公子这次剿匪赈灾,立下大功,皇上说要封赏。只是大公子经去年一战已经封了一品骠骑大将军,再往上封又能封什么呢?”说着,赵呈扭头看着他笑,“祖公,你我都老了,也该给后辈们腾腾地儿了。不如趁此次机会,你我联手将周权拱上兵部尚书之位,如何?”
祖世德听了,也笑了。
这是明晃晃在叫他退位啊。
第71章
这些士族文人口口声声说他祖世德是个权臣, 只是他又做了什么?
他可从未有过赵呈这般滔天的权欲,当年他在北境打仗,在风沙刀剑中镇守国门, 赵呈却在朝中行废立天子之事!
当年献文皇帝遇刺,大臣们从近支宗亲中挑选天子。
靖王世子相貌堂堂, 懂音律、善骑射, 在颍州当地颇有贤名, 大家都认为靖王世子是不二之选。
赵呈却说世子殿下心性已定,注定要做孤云野鹤,坐不住这乱世江山, 最终舌战群儒, 说服了太皇太后及满朝文武, 拥立了靖王四岁的世孙为天子,他则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托孤大臣。
那皇位上坐着的是天子吗?
是他赵呈的棋子啊。
听闻赵呈四岁学棋,八岁便下赢了自己的老师, 下到如今, 整个大周都成了他的棋盘。
北国之乱,祖世德是抵御北国骑兵的一把钢刀, 刀柄却始终握在了赵呈手中。经那一乱, 赵呈成了满朝文武及太皇太后的主心骨,祖世德却成了人人忌惮的豺狼虎豹。
当年祖世德攻下长安, 奉天子归朝后, 便归还了靖王的十万兵马。只是他手下部将越打越多,这些部下都是他一边打仗一边招募、收编而来, 三十万兵马皆以他祖世德马首是瞻。
于是满朝文武忌惮他!
后来有人告诉他, 当年他击退了北部,准备班师回朝时, 那满朝伴食中书,本该亡国灭种的无能之辈便开始如临大敌,惶惶不安终日。
兵部一个员外郎还向天子进献谗言,说要先下手为强,等他祖世德入了都,先在宫宴上来一场鸿门宴,擒了他,再拿了他的兵权。
好在天子年幼,却也明辨是非。
而赵呈大抵看北国之乱方才平息,还不是兔死狗烹的时候,怕北部卷土重来,也怕杀了他,会引起他手下三十万将士哗变,便没有采纳。
但赵呈放任并助长靖王在南境养了二十万兵马,用以牵制他祖世德。
那九重天上坐着的,可是靖王的嫡长孙。
哪一日他祖世德若起了反意,或者说,哪一日他们觉得他起了反意,靖王便可出兵勤王,这是在他脖颈上戴了十几年的狗链子。
他出身山野,目光短浅,如今封了个镇国公,他已经知足。他无意搅弄风云,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为求得安稳,他当年自废武功。
这一举换来了十几年的太平,只是近来,赵呈这老狐狸又开始执棋。
赵呈和他背后的世族,最近频繁上奏皇上,说他祖世德十几年前一举平了北国之乱,立下不世之功,以国公爵位退位还是太委屈了,要皇上封他做个异性王,派到青州去就藩。
他们列举了本朝与前朝几个与他功德相当的将领,那些人无一不封王拜相,对比之下,他这国公爵位实在小得没眼看。
他们引经据典,妙笔生花,黑的也能写成白的,若为利益所趋,他们对着一坨屎都能夸出花儿来。
那一篇篇奏疏,听得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应该退到青州当个二字王去了!
此刻赵呈又循循善诱道:“祖公啊,咱们再不服老,这两年也要退了。周权虽优秀,但还是太过年轻,咱们不推他一把,这位置他便坐不上去。兵部人才济济,除了令公子,其他老家伙们也跟着祖公出生入死了一辈子,难道他们就不眼馋这位置了吗?”
所谓“老家伙”,大部分是北国之乱时,陪祖世德南征北战的老班底。
祖世德在,这些人还能安分点,祖世德退了位,这些人也要活络起来了。
祖世德道:“周权心思缜密,排兵布阵步步为营,在军中又最得人心。如今的大周,需要的是守成之将,等日后周权成熟起来了,定会成为不二之选。”说着,他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反倒凑到赵呈跟前问了句,“趁此机会,不如咱们两个老东西都一块儿退了如何?”
赵呈听了哈哈大笑。
///
新元将至,大街上张灯结彩,唯独将军府前略显萧条。
他们将军府平日便不热闹,夫人离世,大小姐被国公府接去后,统共只剩两个主子,将军又喜静,也只有军中几员部下偶尔会来走动走动。
前几日将军又来了信,说今年赶不及回来过年,这府上便更是冷清了。
这一日,小厮正拿着扫帚在府门前清理积雪,便见坊门处来了辆漂亮马车。
周惠栀梳了一对利落可爱的双平髻,裹一身红色缎面小袄,袄子上用金线绣的是祥云图样,里头衬的是怀信去年从启州亲手猎来的狐皮。
洁白浓密的绒毛,托着她那张奶呼呼的小脸儿,衬得粉面团子似的。
王夫人坐在马车上抱着栀儿,栀儿怀里又抱着只小白狗。这小狗是怀青送来的,半年前军营里的狗刚下了崽儿,下得一窝乱七八糟的颜色,唯独这只通体雪白,性格又好,送过来给栀儿逗着解解闷儿。
栀儿抱着小白狗,坐在王夫人腿上。
她晃了晃小腿,奶奶亲手缝制的虎头鞋便在她脚上“叮呤”作响,她又晃了晃脑袋,爷爷送的金锁便在她脖子上左右摇晃。她觉得好玩儿,便一直摇来摇去。
小厮见了马车,便知道是王夫人来了。
王夫人的贴身丫鬟琴儿正随车而行,又温柔地对小厮点头示意,小厮便扔了扫帚,跑进去通报,刚跑到垂花门,又跑出来把扫帚捡走,免得再挡了王夫人马车的路。
没一会儿,王荣便走来恭迎。
马车停在了府门前,琴儿姑娘轻轻掀开了门帘,先把大小姐抱了下来,王夫人则握着一旁丫鬟的手下了马车。
王荣携一众下人作揖行礼,琴儿姑娘抱着大小姐说了声:“快免礼。”
夫人由丫鬟搀扶,步入了正门。
琴儿姑娘则在后头对王荣道:“马上要新岁了,夫人带大小姐来祭奠将军夫人的。”
栀儿被琴儿姑娘抱在手上,指着王荣说:“我认得你,你是王荣伯伯。”
王荣俯身应道:“大小姐。”
王夫人走在前头,穿过檐廊,步入了一旁月牙门,里头便连着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