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孔若云是青州人,相比许知府、赵公子,对青州也多了几分割舍不断,甚至是略显执拗的乡土情。
他看向了许易之、赵秉文,说道:“可如今启州已经收复,启州军马场兴建,那里水草肥美,草原一望无际,军马场不断扩建,如今已是我们青州军马场的十倍有余!若不是商路复兴,咱们青州就又成了鸡肋,食之无味,而弃之可惜。”
“你们不是青州人,你们不会懂!中原一乱,青州总是第一个被舍弃,中原一统,青州又最后一个被找回。朝廷去年赚了多少关税?咱们虽未亲眼所见,但心里大致也有个数!可朝廷却不愿出资为青州修建井渠!既然如此,国家是兴是亡、商路是否繁华,与青州又有何干?谁能让青州的百姓吃饱饭,谁便是我孔若云的主子!”
许易之担忧地望了孔若云一眼,说道:“这等大逆不道的话,自己心里想想便是。”
孔若云不以为意,继续说道:“你们不是青州人,你们也不会懂!这商路复兴有多快,将来凋敝便有多快!商人最擅见风使舵,一旦关中、中原大乱,这商路不到一年便又要死透!再来一场干旱,青州便又要开始饿死人!便又要开始人吃人了!”说着,他重重拍了两下茶桌,一时间泪流满面,“你们没有挨过饿,你们不会懂……朝廷,商路,关键时刻一个都靠不住!唯有修建了井渠,让青州的粮食能喂饱青州的百姓,这才是谁都拿不走的,这才是能靠得住的!”
许易之道:“井渠这事,我自上任以来便在考察,但此事的确劳民伤财……”他面露难色,说道,“朝廷正值新丧,襄州又在交战,连那黄河河堤,先帝都是推给了王家去修。此时再提井渠修建之事,的确不合时宜……”顿了顿,他又道,“可燕王要登门拜访,究竟会是何意?”
“那要等见了才能知道了。”赵秉文道,“秦王对燕王格外爱重,青州又是关中侯的地界……燕王我们必须要保,至少决不能在青州出事。”
许易之走到了书案前,看着那一沓厚厚的通缉令,又开始犯起了愁来,愁到心脏都在隐隐作痛。他摁住胸口用力地揉了揉,又道:“那这通缉令……”
“自然是先不张贴。”赵秉文道。
“可万一被长安发现……”
赵秉文问:“许兄,你不是胸口疼得紧吗?”
许易之应了声:“是啊。”
赵秉文道:“那还站在这里做什么?还不回去卧床休息!这胸痹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人顷刻间就没命了。”
许易之想了想,应了声:“是啊,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说着,顿了顿,干脆瘫坐在了地上,姿态略显柔弱。
弘一法师则走到门前,对门外仆役说了句:“知府老爷胸痹发作,快扶老爷回房休息!老爷告假三日,去和户房也打个招呼!”
第199章
这三天来, 卫吉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州府衙门的动向,只是衙门附近风平浪静,甚至通缉令也如周祈安所料, 并没有张贴出来。
早饭时,卫吉便道:“你赢了, 看来许知府有心要与你谈一谈。不过你今日前去, 准备怎么跟他们聊?”
周祈安左手拿着只剔透的白瓷勺, 手腕搭在了饭桌边沿,想了想,说道:“我们手中尚无筹码, 什么都还许诺不了……先探探青州府的态度, 画画大饼, 再看看能不能把通缉令的事儿给解决了。”
卫吉没用多少便放下了筷子,不禁问了句:“那通缉令,你亲眼见过吗?”
周祈安道:“没见过。不知道把我画成什么样了。”
卫吉说:“不管画成什么样, 你这相貌特征都还是太明显了, 尤其身高。哪怕戴了斗笠,你这身高, 在人群里还是一眼便叫人起疑。”
“是啊。”周祈安应和道, “先会一会,看看有没有什么法子。”
与此同时, 州府衙门内宅内, 许易之正高坐堂前,目光微微失神, 望着面前的细墁地砖, 赵秉文坐下首圈椅,把一串佛珠盘得“咯咯”直响, 孔若云则在两人面前来来回回地转来转去。
许易之看了一会儿,实在看不下去,说了句:“你能不能先坐下!”
孔若云微微愣了愣神,终于镇定下来,先坐下了,又晃了晃茶壶,见一壶茶水已经见底。
许易之说:“这已经是第七壶了……”
孔若云焦躁地放下了茶壶,又坐了一会儿,不等椅子坐热,便再度站起了身道:“我去上趟茅房!”
许易之连连咋舌摇头,不过一个时辰,这茅房也已经是第五回了!
今日是燕王说要登门的日子,他们一早便聚在了此处恭候,却不知燕王何时到访,到访又是所为何事?三人各个如临大敌,心中却又有隐隐的期盼。
而在这时,一名小厮着急忙慌跑进了内宅,叫道:“老爷老爷!”
孔若云刚走到茅厕门口,还没来得及上,听了这声,便又连忙折返了回来。
小厮一路叫着“老爷老爷”跑进了内宅中堂,说道:“上回那个小哥又来了,叫我把这封信交给老爷!”说着,呈上了一封信函。
许易之忙接了过来,孔若云、赵秉文都凑上来看,见信上写了一句话:
【午时初刻,清风阁一叙】
“清风阁?”孔若云问,“清风阁不是已经倒闭了吗?”
///
清风阁今日清了场,虽然不清场也没什么客人。酒楼四周站着十几名家兵把守,各个身穿粗布短打,腰佩长刀,目光凶悍,一看便是功夫了得。
午时未到,一辆朴素的青色马车便在酒楼前停了下来。
轿凳放稳,孔若云下了马车,而后四处走走瞧瞧,问了句:“是这个清风阁吗?”
许易之紧随其后地掀开了车帘,探头看了一眼写着“清风阁”三个大字的牌匾,跟着下了马车,说道:“打听过了,整个雁息县就这么一家清风阁,就是这家,赶紧进去吧!”说着,提起袍摆,迈上台阶。
清风阁虽地理位置偏僻,店内也没什么客人,可整座楼阁的外形、装潢倒是分外素净雅致,品位不俗,这老板一看便是个讲究人。
孔若云跟进去。赵秉文身穿黑色法衣,手腕上挂着一串长长的小叶紫檀佛珠,也跟着走了进去。
三人刚一进店,正环望四周,孔若云还在狐疑说“是这儿吗?怎么没有人啊?”,便见燕王一袭深蓝色软缎长袍,头戴玉冠,腰佩玉环,款款自二楼走了下来,身姿轻慢随意。他身形修长,本就玉树临风,每每身穿软缎长袍,都更显风度翩翩。
“许知府,若云兄!”周祈安眉眼带笑,走上前来道,“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尤其若云兄,自当年青州一别,已经有四年了吧?”
三人站在大堂中央齐齐作了个揖,说了句:“拜见燕王。”
“害,什么燕王。”说着,周祈安忙把许易之扶了起来,说了句,“都快请起。”
孔若云、赵秉文便自行起了身。
“长安的通缉令还没有送到吗?”周祈安笑了笑,单刀直入道。
他语气轻松平常,仿佛谈论的不是悬赏黄金万两要自己人头的通缉令,而只是别的什么寻常公文。
三人却莫名脸颊一红,仿佛被戳破了什么谎言……看燕王如此泰然自若,反倒是一直遮遮掩掩,犹豫该如何开口的三人,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且燕王这份淡定从容,又让人觉得,燕王在青州仿佛背靠着天大的靠山,根本没把长安的通缉令放在眼里!
不过想想也是,如今的秦王手握三十万大军,青州又是关中侯的地界,关中侯与秦王又是至交——哪怕有人在路上碰见了燕王,前来报官,哪怕他们按长安的旨意把人抓了,可能不能押送到长安,还得要看关中侯肯不肯放行——这怎么不算天大的靠山呢?
周祈安又确认了句:“应该送到了吧?”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而后频频点头,慢条斯理道:“送到了,送到了,对,对,对……”
周祈安又看向了一旁赵秉文,说道:“这不是…?”说着,看了看许易之、孔若云,面色略显惊讶,最后又看回了赵秉文,“这不是赵公子吗,怎么剃度了?”
赵秉文面露难色,不知该如何作答。他自少时便对佛法颇感兴趣,熟读佛经,每逢初一十五也会斋戒。这次出狱后,因想斩断前尘,隐姓埋名,因此剃度,改称了弘一法师。
赵秉文尴尬地笑了笑,含混道:“对,是剃度了。”
周祈安语气中多了几分真诚的关心,凑到赵秉文跟前,略微放低了声量,问了句:“郡主说,言小姐带着闺女投奔你来了,你们见上了没有?”
赵秉文道:“见上了,见上了。”
赵秉文受戒之时,大师便曾说过他前尘未断、因果未了,不适合出家。
只是他与大师坐而论道,大谈了三天三夜,大师见他深谙佛法,在这方面造诣颇深,便也为他剃度。不曾想,不到一年时间,言余爱便抱着闺女找来了,如今他们已置办了家宅,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他看向了许易之、赵秉文,说道:“可如今启州已经收复,启州军马场兴建,那里水草肥美,草原一望无际,军马场不断扩建,如今已是我们青州军马场的十倍有余!若不是商路复兴,咱们青州就又成了鸡肋,食之无味,而弃之可惜。”
“你们不是青州人,你们不会懂!中原一乱,青州总是第一个被舍弃,中原一统,青州又最后一个被找回。朝廷去年赚了多少关税?咱们虽未亲眼所见,但心里大致也有个数!可朝廷却不愿出资为青州修建井渠!既然如此,国家是兴是亡、商路是否繁华,与青州又有何干?谁能让青州的百姓吃饱饭,谁便是我孔若云的主子!”
许易之担忧地望了孔若云一眼,说道:“这等大逆不道的话,自己心里想想便是。”
孔若云不以为意,继续说道:“你们不是青州人,你们也不会懂!这商路复兴有多快,将来凋敝便有多快!商人最擅见风使舵,一旦关中、中原大乱,这商路不到一年便又要死透!再来一场干旱,青州便又要开始饿死人!便又要开始人吃人了!”说着,他重重拍了两下茶桌,一时间泪流满面,“你们没有挨过饿,你们不会懂……朝廷,商路,关键时刻一个都靠不住!唯有修建了井渠,让青州的粮食能喂饱青州的百姓,这才是谁都拿不走的,这才是能靠得住的!”
许易之道:“井渠这事,我自上任以来便在考察,但此事的确劳民伤财……”他面露难色,说道,“朝廷正值新丧,襄州又在交战,连那黄河河堤,先帝都是推给了王家去修。此时再提井渠修建之事,的确不合时宜……”顿了顿,他又道,“可燕王要登门拜访,究竟会是何意?”
“那要等见了才能知道了。”赵秉文道,“秦王对燕王格外爱重,青州又是关中侯的地界……燕王我们必须要保,至少决不能在青州出事。”
许易之走到了书案前,看着那一沓厚厚的通缉令,又开始犯起了愁来,愁到心脏都在隐隐作痛。他摁住胸口用力地揉了揉,又道:“那这通缉令……”
“自然是先不张贴。”赵秉文道。
“可万一被长安发现……”
赵秉文问:“许兄,你不是胸口疼得紧吗?”
许易之应了声:“是啊。”
赵秉文道:“那还站在这里做什么?还不回去卧床休息!这胸痹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人顷刻间就没命了。”
许易之想了想,应了声:“是啊,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说着,顿了顿,干脆瘫坐在了地上,姿态略显柔弱。
弘一法师则走到门前,对门外仆役说了句:“知府老爷胸痹发作,快扶老爷回房休息!老爷告假三日,去和户房也打个招呼!”
第199章
这三天来, 卫吉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州府衙门的动向,只是衙门附近风平浪静,甚至通缉令也如周祈安所料, 并没有张贴出来。
早饭时,卫吉便道:“你赢了, 看来许知府有心要与你谈一谈。不过你今日前去, 准备怎么跟他们聊?”
周祈安左手拿着只剔透的白瓷勺, 手腕搭在了饭桌边沿,想了想,说道:“我们手中尚无筹码, 什么都还许诺不了……先探探青州府的态度, 画画大饼, 再看看能不能把通缉令的事儿给解决了。”
卫吉没用多少便放下了筷子,不禁问了句:“那通缉令,你亲眼见过吗?”
周祈安道:“没见过。不知道把我画成什么样了。”
卫吉说:“不管画成什么样, 你这相貌特征都还是太明显了, 尤其身高。哪怕戴了斗笠,你这身高, 在人群里还是一眼便叫人起疑。”
“是啊。”周祈安应和道, “先会一会,看看有没有什么法子。”
与此同时, 州府衙门内宅内, 许易之正高坐堂前,目光微微失神, 望着面前的细墁地砖, 赵秉文坐下首圈椅,把一串佛珠盘得“咯咯”直响, 孔若云则在两人面前来来回回地转来转去。
许易之看了一会儿,实在看不下去,说了句:“你能不能先坐下!”
孔若云微微愣了愣神,终于镇定下来,先坐下了,又晃了晃茶壶,见一壶茶水已经见底。
许易之说:“这已经是第七壶了……”
孔若云焦躁地放下了茶壶,又坐了一会儿,不等椅子坐热,便再度站起了身道:“我去上趟茅房!”
许易之连连咋舌摇头,不过一个时辰,这茅房也已经是第五回了!
今日是燕王说要登门的日子,他们一早便聚在了此处恭候,却不知燕王何时到访,到访又是所为何事?三人各个如临大敌,心中却又有隐隐的期盼。
而在这时,一名小厮着急忙慌跑进了内宅,叫道:“老爷老爷!”
孔若云刚走到茅厕门口,还没来得及上,听了这声,便又连忙折返了回来。
小厮一路叫着“老爷老爷”跑进了内宅中堂,说道:“上回那个小哥又来了,叫我把这封信交给老爷!”说着,呈上了一封信函。
许易之忙接了过来,孔若云、赵秉文都凑上来看,见信上写了一句话:
【午时初刻,清风阁一叙】
“清风阁?”孔若云问,“清风阁不是已经倒闭了吗?”
///
清风阁今日清了场,虽然不清场也没什么客人。酒楼四周站着十几名家兵把守,各个身穿粗布短打,腰佩长刀,目光凶悍,一看便是功夫了得。
午时未到,一辆朴素的青色马车便在酒楼前停了下来。
轿凳放稳,孔若云下了马车,而后四处走走瞧瞧,问了句:“是这个清风阁吗?”
许易之紧随其后地掀开了车帘,探头看了一眼写着“清风阁”三个大字的牌匾,跟着下了马车,说道:“打听过了,整个雁息县就这么一家清风阁,就是这家,赶紧进去吧!”说着,提起袍摆,迈上台阶。
清风阁虽地理位置偏僻,店内也没什么客人,可整座楼阁的外形、装潢倒是分外素净雅致,品位不俗,这老板一看便是个讲究人。
孔若云跟进去。赵秉文身穿黑色法衣,手腕上挂着一串长长的小叶紫檀佛珠,也跟着走了进去。
三人刚一进店,正环望四周,孔若云还在狐疑说“是这儿吗?怎么没有人啊?”,便见燕王一袭深蓝色软缎长袍,头戴玉冠,腰佩玉环,款款自二楼走了下来,身姿轻慢随意。他身形修长,本就玉树临风,每每身穿软缎长袍,都更显风度翩翩。
“许知府,若云兄!”周祈安眉眼带笑,走上前来道,“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尤其若云兄,自当年青州一别,已经有四年了吧?”
三人站在大堂中央齐齐作了个揖,说了句:“拜见燕王。”
“害,什么燕王。”说着,周祈安忙把许易之扶了起来,说了句,“都快请起。”
孔若云、赵秉文便自行起了身。
“长安的通缉令还没有送到吗?”周祈安笑了笑,单刀直入道。
他语气轻松平常,仿佛谈论的不是悬赏黄金万两要自己人头的通缉令,而只是别的什么寻常公文。
三人却莫名脸颊一红,仿佛被戳破了什么谎言……看燕王如此泰然自若,反倒是一直遮遮掩掩,犹豫该如何开口的三人,不知该如何自处了。
且燕王这份淡定从容,又让人觉得,燕王在青州仿佛背靠着天大的靠山,根本没把长安的通缉令放在眼里!
不过想想也是,如今的秦王手握三十万大军,青州又是关中侯的地界,关中侯与秦王又是至交——哪怕有人在路上碰见了燕王,前来报官,哪怕他们按长安的旨意把人抓了,可能不能押送到长安,还得要看关中侯肯不肯放行——这怎么不算天大的靠山呢?
周祈安又确认了句:“应该送到了吧?”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而后频频点头,慢条斯理道:“送到了,送到了,对,对,对……”
周祈安又看向了一旁赵秉文,说道:“这不是…?”说着,看了看许易之、孔若云,面色略显惊讶,最后又看回了赵秉文,“这不是赵公子吗,怎么剃度了?”
赵秉文面露难色,不知该如何作答。他自少时便对佛法颇感兴趣,熟读佛经,每逢初一十五也会斋戒。这次出狱后,因想斩断前尘,隐姓埋名,因此剃度,改称了弘一法师。
赵秉文尴尬地笑了笑,含混道:“对,是剃度了。”
周祈安语气中多了几分真诚的关心,凑到赵秉文跟前,略微放低了声量,问了句:“郡主说,言小姐带着闺女投奔你来了,你们见上了没有?”
赵秉文道:“见上了,见上了。”
赵秉文受戒之时,大师便曾说过他前尘未断、因果未了,不适合出家。
只是他与大师坐而论道,大谈了三天三夜,大师见他深谙佛法,在这方面造诣颇深,便也为他剃度。不曾想,不到一年时间,言余爱便抱着闺女找来了,如今他们已置办了家宅,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