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怀信在巨大的行军沙盘前坐下了,人显得更加瘦小。他喝了一口茶,继续道:“可实际上,真正能打的估计两万人都不到。他们只敢扰,不敢打,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周权道:“做鱼饵,不需要用太好的材料。”
怀信“嗯”了声。
他下达的是防守命令,李茂不敢乘胜追击。
可这十万大军却袭扰不断,兵分几路,轮番来捅檀州几处交战地,捅完便跑,着实恼人,士兵们心里也极不痛快。
李茂可以忍。
只是如今因燕王割据一事,长安对他们也态度暧昧。
张叙安调遣兵力,把长安里三层外三层裹成了粽子,却拒绝了他们的增兵请求。也不知张叙安打的什么主意,到了来年,他们军粮、军饷能不能讨得到,恐怕都难说了。
“大哥,不能再打消耗战了,得反守为攻。吴军两军联动,咱们也跟他两军联动,他们想钓鱼,我们干脆折断他鱼竿。”怀信道,“我有一个主意。”
两人在帐内交谈许久,周权点了头。
隔日,怀信离开鹭州大营,周权相送。
怀信问道:“对了,怀青是已经启程了吗?”
周权笑道:“早就启程了,没发现他已经十多天都没见人影了吗?”
“还真没发现,”怀信也忍不住笑,“都忘了要替他送行。”
周权道:“出个短差,过阵子就回来了。”
///
鹭州天气炎热,周祈安一行人赶到了军营时都已是满身大汗。
军营内热闹了许多,新募来的兵已经在校场上操练,“嘿—”“哈—”声整齐划一。
段方圆在大营门口相迎,周祈安下了马道:“好久不见,段师兄!最近没什么大事吧?”
几人步行入营,过路小兵纷纷退让,段方圆道:“没什么大事,募兵的事也很顺利,只是一下子增添了三万多人,籍册、编制还有些混乱,最近正在梳理。”顿了顿,猛然想起一事,“对了,王爷,秦王派人来捎信了。”
周祈安刹住脚步,看向段方圆道:“大哥?”
上一回和大哥联络还是逃到了华阳山时,他派人捎信,留下一句“安好,勿念”便跑了。
前阵子他东躲西藏,过得也不太体面,直到抢了徐忠的大营才堪堪站稳脚跟。
中间几度犹豫,想着要不要给大哥捎个信,至少报个平安。只是义父那件事,他也不知道大哥有几分信他,千言万语,最终也化为不言一语。听到大哥来信,他心脏莫名“咚咚”直跳。
段方圆道:“对,秦王。那传令兵说,小怀将军不日将抵达鹭州……”
“怀青?!”周祈安再度刹车,干干笑道,“哈哈,哈哈,不是来鹭州讨伐我的吧?应该不是吧?”
段方圆道:“这是秦王信件,王爷看了便知。”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
周祈安不是很想面对,拍了拍段方圆肩膀,说道:“你拆开看看,看完了再告诉我。”
段方圆便撕开信封看了,说道:“这上面就写,‘祈安吾弟,怀青不日抵达鹭州,望好生招待。见信如唔,望一切安好。’”他又看了一遍道,“……这不像是下战书吧?”
听到“吾弟”二字,周祈安便已是心底一酸。
他接过信纸,见那字迹苍劲有力、端正大气,的确是秦王亲笔。
他命人备好了酒肉,又派人到官道上接应,如此等了数日,却也没等来怀青。
天气日渐闷热,这日周祈安正在帐中处理军务处理得头昏脑涨,门口侍卫便道:“王爷,传令兵有事禀报。”
周祈安应了声:“进来。”便拿起折扇猛扇了几把。
传令兵入帐,说道:“王爷,门口来了一辆驴车,说要见王爷,也不知是不是王爷在等的那位贵客?”
周祈安当即便起了身,出了大帐,远远便瞧见大营外停着一辆破烂篷车。
篷车旁站着五个身影,其中四人猿臂蜂腰螳螂腿,一瞧便是八百营。而那头戴斗笠,混在八百营中间身姿略显“娇小”的,绝对是怀青没跑了!
周祈安略显激动,拍了拍一旁传令兵道:“快,开营门。”
传令兵大声唱道:“开营门!”
听了这声,营外五人纷纷坐回了篷车,营门一开,怀青便赶着驴车进来了。
军营很大,周祈安也在疾步前行,离了几步远时,怀青扔了驴鞭,跳下篷车,正欲开口控诉些什么,周祈安便一把抱住了他,叫了声:“哥。”
怀青被他搂得呼吸不畅,懵了半晌才推开他道:“先别抱了,好几天没洗澡!”
周祈安道:“闻出来了,我叫人去烧水。”
一切都说来话长,两人都没挑开话头,只简单寒暄了几句,周祈安便先给一行人安排了住处,好让大家先沐浴更衣。
两炷香后,怀青清清爽爽地回来了,两人坐下喝了杯凉茶,怀青说道:“大哥就是派我过来看看你,他在前线脱不开身,让我过来看看你这儿情况如何。不过我刚刚溜达转了一圈儿,看着井井有条,挺好的!”
周祈安道:“段方圆、宋归,还有李青、丁沐春都帮了大忙。”
他们把京军那一套都照搬了过来,一切都按京军的标准执行,看着自然像样。
周祈安又问:“不过你们怎么赶着驴车就来了?”
怀青这才想起这事儿,一拍大腿控诉道:“你们这儿土匪也太嚣张了!我们刚进鹭州,马就被人给抢了!还好我鞋垫底下还藏了张银票,不然连这驴车都没得坐,本来几天前就该到了。”
“……”
两人在帐中聊了许久,周祈安把这阵子发生的事都说了一遍。
说完时,夕阳西下,帐内的闷热逐渐消散。周祈安问道:“大哥那边情况怎么样?”
“我离开时,情况……”
只能说是一般般。
先帝驾崩之后,盛军士气便略显低靡,褚景明又一口咬住了襄州不放。两军打了大半年,堪堪打了个平手,双方都在消耗。
且新一代盛军是在草原上厮杀出来的,习惯了在开阔战场中作战,一换到南边战场,水路、陆路,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地方也多,大哥也还在适应。
“若是先帝在世,大哥也敢放开了打,哪怕把天捅塌了,背后也还有老爷子顶着。只是如今,我们和长安合不上拍,大哥顾虑多,决策也偏保守。”
盛军太需要一场痛痛快快的胜仗了。
第214章
周祈安不禁问道:“这个褚景明, 究竟是什么路数?”
怀青道:“他爷爷褚雲能征善战、忠肝义胆,是当年南吴开国的头号功勋。”
“岂止是功勋,当年褚雲手握四十万大军, 只要他愿意,如今南吴皇帝是姓陈姓褚, 恐怕都不一定了。”
“当年南吴刚开国没多久, 他们的祖皇帝便驾崩了, 留下一个十四岁的小儿。那祖皇帝与褚雲兄弟相称,两人情深义重,祖皇帝临终之前便打了张感情牌, 把那幼子托孤于褚雲。”
“褚雲也没趁人之危, 拥立了那小儿当皇帝, 自己退回了老家岳阳做了个藩王,后续还帮那小皇帝打了好几场仗,从无二话。”
周祈安说道:“看来也是仁义之辈。”
“对。”怀青应道, “褚雲长子, 也就是褚景明的爹了,昏庸无能, 极其好色, 可偏偏生了个褚景明。”
“听说当年褚景明刚出生,他爷爷把他抱在怀里, 看了一眼便说了句‘此子肖我’, 从此便带在身边养大,不让他与父亲接触, 免得有样学样。”
“褚景明也没让他爷爷失望, 精通十八般武艺,骁勇善战。而且, 他似乎非常了解盛军几大名将的用兵路数和性格!”
“盛军常年与北国交战,无数场大仗,双方如何交锋,早已经传得家喻户晓,在沙盘上推演几番,便能揣摩出将领的决策风格,褚景明是知己知彼。”
“可褚景明从没打过仗。他今年年初一锅端了徐忠大半旧部的那场仗,是他生平打的第一场仗你敢信?”
大帐内渐渐暗了下来,勤务兵进帐点了灯。
帐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士兵们架起了篝火,准备烤羊。这是周祈安为怀青准备的接风宴,也是为士兵们准备的犒劳宴。
篝火的热浪阵阵涌进了帐中,周祈安坐在圈椅上,说道:“再是天赋异禀、天纵奇才,一个从未实战过的小儿,又如何能打得过身经百战的老手?真有这样的小天才?”周祈安笑得和蔼,扇了两把折扇,“我不信。”
“等等,”怀青忍不住纠正道,“褚景明虽年轻,但也不小了,比你还大五岁呢。”
用“小天才”来形容褚景明,怀青有点接受不了。
周祈安不在意,继续道:“哪怕他第一次是运气好,打了盛军一个措手不及,可褚景明跟大哥对峙半年,双方多次交锋,却分不出个高下——第一次运气好,次次都能运气好?恐怕他背后少不了高人指点吧?”
周权道:“做鱼饵,不需要用太好的材料。”
怀信“嗯”了声。
他下达的是防守命令,李茂不敢乘胜追击。
可这十万大军却袭扰不断,兵分几路,轮番来捅檀州几处交战地,捅完便跑,着实恼人,士兵们心里也极不痛快。
李茂可以忍。
只是如今因燕王割据一事,长安对他们也态度暧昧。
张叙安调遣兵力,把长安里三层外三层裹成了粽子,却拒绝了他们的增兵请求。也不知张叙安打的什么主意,到了来年,他们军粮、军饷能不能讨得到,恐怕都难说了。
“大哥,不能再打消耗战了,得反守为攻。吴军两军联动,咱们也跟他两军联动,他们想钓鱼,我们干脆折断他鱼竿。”怀信道,“我有一个主意。”
两人在帐内交谈许久,周权点了头。
隔日,怀信离开鹭州大营,周权相送。
怀信问道:“对了,怀青是已经启程了吗?”
周权笑道:“早就启程了,没发现他已经十多天都没见人影了吗?”
“还真没发现,”怀信也忍不住笑,“都忘了要替他送行。”
周权道:“出个短差,过阵子就回来了。”
///
鹭州天气炎热,周祈安一行人赶到了军营时都已是满身大汗。
军营内热闹了许多,新募来的兵已经在校场上操练,“嘿—”“哈—”声整齐划一。
段方圆在大营门口相迎,周祈安下了马道:“好久不见,段师兄!最近没什么大事吧?”
几人步行入营,过路小兵纷纷退让,段方圆道:“没什么大事,募兵的事也很顺利,只是一下子增添了三万多人,籍册、编制还有些混乱,最近正在梳理。”顿了顿,猛然想起一事,“对了,王爷,秦王派人来捎信了。”
周祈安刹住脚步,看向段方圆道:“大哥?”
上一回和大哥联络还是逃到了华阳山时,他派人捎信,留下一句“安好,勿念”便跑了。
前阵子他东躲西藏,过得也不太体面,直到抢了徐忠的大营才堪堪站稳脚跟。
中间几度犹豫,想着要不要给大哥捎个信,至少报个平安。只是义父那件事,他也不知道大哥有几分信他,千言万语,最终也化为不言一语。听到大哥来信,他心脏莫名“咚咚”直跳。
段方圆道:“对,秦王。那传令兵说,小怀将军不日将抵达鹭州……”
“怀青?!”周祈安再度刹车,干干笑道,“哈哈,哈哈,不是来鹭州讨伐我的吧?应该不是吧?”
段方圆道:“这是秦王信件,王爷看了便知。”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
周祈安不是很想面对,拍了拍段方圆肩膀,说道:“你拆开看看,看完了再告诉我。”
段方圆便撕开信封看了,说道:“这上面就写,‘祈安吾弟,怀青不日抵达鹭州,望好生招待。见信如唔,望一切安好。’”他又看了一遍道,“……这不像是下战书吧?”
听到“吾弟”二字,周祈安便已是心底一酸。
他接过信纸,见那字迹苍劲有力、端正大气,的确是秦王亲笔。
他命人备好了酒肉,又派人到官道上接应,如此等了数日,却也没等来怀青。
天气日渐闷热,这日周祈安正在帐中处理军务处理得头昏脑涨,门口侍卫便道:“王爷,传令兵有事禀报。”
周祈安应了声:“进来。”便拿起折扇猛扇了几把。
传令兵入帐,说道:“王爷,门口来了一辆驴车,说要见王爷,也不知是不是王爷在等的那位贵客?”
周祈安当即便起了身,出了大帐,远远便瞧见大营外停着一辆破烂篷车。
篷车旁站着五个身影,其中四人猿臂蜂腰螳螂腿,一瞧便是八百营。而那头戴斗笠,混在八百营中间身姿略显“娇小”的,绝对是怀青没跑了!
周祈安略显激动,拍了拍一旁传令兵道:“快,开营门。”
传令兵大声唱道:“开营门!”
听了这声,营外五人纷纷坐回了篷车,营门一开,怀青便赶着驴车进来了。
军营很大,周祈安也在疾步前行,离了几步远时,怀青扔了驴鞭,跳下篷车,正欲开口控诉些什么,周祈安便一把抱住了他,叫了声:“哥。”
怀青被他搂得呼吸不畅,懵了半晌才推开他道:“先别抱了,好几天没洗澡!”
周祈安道:“闻出来了,我叫人去烧水。”
一切都说来话长,两人都没挑开话头,只简单寒暄了几句,周祈安便先给一行人安排了住处,好让大家先沐浴更衣。
两炷香后,怀青清清爽爽地回来了,两人坐下喝了杯凉茶,怀青说道:“大哥就是派我过来看看你,他在前线脱不开身,让我过来看看你这儿情况如何。不过我刚刚溜达转了一圈儿,看着井井有条,挺好的!”
周祈安道:“段方圆、宋归,还有李青、丁沐春都帮了大忙。”
他们把京军那一套都照搬了过来,一切都按京军的标准执行,看着自然像样。
周祈安又问:“不过你们怎么赶着驴车就来了?”
怀青这才想起这事儿,一拍大腿控诉道:“你们这儿土匪也太嚣张了!我们刚进鹭州,马就被人给抢了!还好我鞋垫底下还藏了张银票,不然连这驴车都没得坐,本来几天前就该到了。”
“……”
两人在帐中聊了许久,周祈安把这阵子发生的事都说了一遍。
说完时,夕阳西下,帐内的闷热逐渐消散。周祈安问道:“大哥那边情况怎么样?”
“我离开时,情况……”
只能说是一般般。
先帝驾崩之后,盛军士气便略显低靡,褚景明又一口咬住了襄州不放。两军打了大半年,堪堪打了个平手,双方都在消耗。
且新一代盛军是在草原上厮杀出来的,习惯了在开阔战场中作战,一换到南边战场,水路、陆路,方方面面要考虑的地方也多,大哥也还在适应。
“若是先帝在世,大哥也敢放开了打,哪怕把天捅塌了,背后也还有老爷子顶着。只是如今,我们和长安合不上拍,大哥顾虑多,决策也偏保守。”
盛军太需要一场痛痛快快的胜仗了。
第214章
周祈安不禁问道:“这个褚景明, 究竟是什么路数?”
怀青道:“他爷爷褚雲能征善战、忠肝义胆,是当年南吴开国的头号功勋。”
“岂止是功勋,当年褚雲手握四十万大军, 只要他愿意,如今南吴皇帝是姓陈姓褚, 恐怕都不一定了。”
“当年南吴刚开国没多久, 他们的祖皇帝便驾崩了, 留下一个十四岁的小儿。那祖皇帝与褚雲兄弟相称,两人情深义重,祖皇帝临终之前便打了张感情牌, 把那幼子托孤于褚雲。”
“褚雲也没趁人之危, 拥立了那小儿当皇帝, 自己退回了老家岳阳做了个藩王,后续还帮那小皇帝打了好几场仗,从无二话。”
周祈安说道:“看来也是仁义之辈。”
“对。”怀青应道, “褚雲长子, 也就是褚景明的爹了,昏庸无能, 极其好色, 可偏偏生了个褚景明。”
“听说当年褚景明刚出生,他爷爷把他抱在怀里, 看了一眼便说了句‘此子肖我’, 从此便带在身边养大,不让他与父亲接触, 免得有样学样。”
“褚景明也没让他爷爷失望, 精通十八般武艺,骁勇善战。而且, 他似乎非常了解盛军几大名将的用兵路数和性格!”
“盛军常年与北国交战,无数场大仗,双方如何交锋,早已经传得家喻户晓,在沙盘上推演几番,便能揣摩出将领的决策风格,褚景明是知己知彼。”
“可褚景明从没打过仗。他今年年初一锅端了徐忠大半旧部的那场仗,是他生平打的第一场仗你敢信?”
大帐内渐渐暗了下来,勤务兵进帐点了灯。
帐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士兵们架起了篝火,准备烤羊。这是周祈安为怀青准备的接风宴,也是为士兵们准备的犒劳宴。
篝火的热浪阵阵涌进了帐中,周祈安坐在圈椅上,说道:“再是天赋异禀、天纵奇才,一个从未实战过的小儿,又如何能打得过身经百战的老手?真有这样的小天才?”周祈安笑得和蔼,扇了两把折扇,“我不信。”
“等等,”怀青忍不住纠正道,“褚景明虽年轻,但也不小了,比你还大五岁呢。”
用“小天才”来形容褚景明,怀青有点接受不了。
周祈安不在意,继续道:“哪怕他第一次是运气好,打了盛军一个措手不及,可褚景明跟大哥对峙半年,双方多次交锋,却分不出个高下——第一次运气好,次次都能运气好?恐怕他背后少不了高人指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