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可就是带了她走,给了她一处容身之所,她也不是姜家的后人,也不是萧氏的血脉,她在这京城除了自己,可谓举目无亲。
  能不能在长安真正扎下根,还得看她的造化。
  萧九瑜终究是不忍的,所以她告诉姜见黎,“我大晋自昭敬皇后垂帘听政开始,便逐渐有女子入朝为官,又经永嘉、凤临、承临、熹和四朝的发展,如今女子的身影已遍及朝野,三省六部诸司皆有女子为官,其中中书省更是以诸女为首,自我祖母晋宁夫人拜中书令后,中书省之首便都由女子担任,你若是入朝,从中书开始熬资历最为稳妥。”
  说完,萧九瑜静静地看着姜见黎。
  姜见黎闻言微微蹙眉,显然并不属意中书,“阿黎自入王府后,虽然跟随老师学圣人典籍多年,然于文采辞章上,实在无甚天赋。”
  言下之意便是,她即便入了中书,在那才女云集之地,也断然是熬不出头的。
  萧九瑜欣慰地颔首,“不错,你已做到了知己,不想进中书,那么你属意何处?”
  姜见黎停下搅拌的动作,揉了揉酸痛的手腕,揉至第五圈时,方才开口,“阿姊觉得我,适合哪一处?”
  “你先猜猜。”萧九瑜并不急着告诉她自己的想法。
  “阿姊说日后让我多多提点劝谏陛下,难道是希望我去御史台?”
  萧九瑜觑着姜见黎的脸色,心下有几分明白了,“你不想去御史台?”
  她当然不想,御史台有纠察之责,这纠察并不仅仅是纠察百官,也需时刻规正帝王言行,说白了,这是个容易得罪皇帝的活儿,萧九珞,不,现在是萧贞观了,萧贞观本就同她不对付,她要是再进御史台,这辈子可都爬不上去了。
  “我没想好。”姜见黎只能这般回答。
  这就是不愿了。
  萧九瑜也不愿强迫,当机立断道,“既不愿进御史台,我也不逼你,不过日后你想如何,走什么样的路,还是得想一想清楚。”
  姜见黎自觉自己想得已经十分清楚,只是,时机还不合适,她的那点想法暂且只能压抑在心中,等她慢慢筹谋。
  话已至此,萧九瑜反手舒展了下酸痛的胳膊,对姜见黎道,“行了,你继续做吧,明日我还得回宫,你,”她指尖在瓷钵上转了一圈,问,“要不要同我一道去?”
  “是。”
  “哎……”
  萧贞观仰躺在卧榻上,双眼无神望着窗外的枯枝败叶,重重叹了口气。
  青菡见状无奈地摇头,这个节骨眼上,为防登基大典出现意外,谁都不敢往皇太女殿下跟前凑,免得一句话说得不对就惹得殿下起了什么刁钻的心思,故而青菡也只是在一旁默默地侍奉茶水,并不多言。
  登基大典虽未举办,但新皇继位的告书已经从中书发出,晓喻各地,萧贞观是板上钉钉的皇帝,便提前搬入了勤政殿。
  勤政殿比她原先住的丹晖殿要气派华丽,可那又怎样,落在萧贞观的眼中,也只是一座繁华的牢笼罢了。
  可怜她啊,从此只能当这笼中鸟了。
  萧贞观越想越觉得哀戚,偏身边又无人可供她倾诉,她这是还未登上皇位,就已经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悲凉。
  真无趣,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萧贞观这般想着,宫人的脚步声忽然打破了一室寂静,“殿下,岐阳县主请见。”
  “阿玥?!”萧贞观猛地从榻上翻身坐起,忙不迭道,“快请快请。”
  落地帘幕微动,不多时,帘幕后头转出一个人影,十八九岁的模样,身上却自成一股同年纪不相符的沉着冷静。
  这便是岐阳县主,姜见玥。
  姜见玥这名字同姜见黎相仿,一听就是一家人,但实际上她却同姜见黎不同,她是名副其实的大晋忠烈之后,姜氏血脉。姜见玥的阿娘是楚州毓秀书院院首许清婉,阿耶为书院院正魏怀古,姨母为江宁郡主许清如,她还有一个妹妹魏延徽。
  姜见玥既不从父姓,也不从母姓,而是从姜姓,只因其母许清婉原为永淳县主,后许清婉承毓秀书院院首之职,而毓秀书院是为天下平民女子开设,入书院向学之人必须皆为平民,不可出自世家大族,凡出任书院院首院正老师者,不可身有诰命,这一规定乃凤临女皇所设,延续至今,无人破例,许清婉便是因着不愿破此例,故而自请去永淳县主爵位。承临帝念在姜氏忠烈,为让姜氏后继有人,便为许清婉长女赐姜姓,又在姜见玥成为萧贞观伴读的那一日,诏封她为岐阳县主。
  姜见玥自幼由承临帝的苏皇后抚养,与萧贞观一同长大,亲密无间,萧贞观对她格外信任,同对姜见黎一点也不一样。姜见玥及笄后便搬出了太极宫,回翊王府居住,萧贞观受封皇太女时,姜见玥正在楚州探亲,所以这段时日还未曾见过她。
  一听姜见玥回到了长安,萧贞观倍觉多了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心情顿时好了许多,她迫不及待地将行礼的人扶起,四目相对之间,尚未开口,眼眶便已然红了。
  “阿玥……”
  萧贞观抿唇,似又要哭泣,姜见玥温声安慰,“离登基大典时日无多,殿下若哭肿了双眼,岂不让那些想看好戏的人笑话?”
  “谁,谁想看好戏?”萧贞观吸了吸鼻子,将泪意逼了回去,“谁敢看我的好戏?!”
  “殿下,姜娘子请见。”宫人进来禀报。
  “姜见黎?”萧贞观听到这个人便气不打一处来,“她还有脸请见?”
  “阿黎?”姜见玥淡淡地开口,“阿黎也回京了?”
  “嗯,”萧贞观重重点头,“同阿姐一同回来的,阿玥你不知道吗?”
  姜见玥回答,“臣女一入京就往宫中来了,还未来得及回府。”
  萧贞观挽着姜见玥的胳膊叹道,“还是阿玥心中念着我,知道一回来就来看我。”
  至于姜见黎,她不说见,也不说不见,宫人为难地看向姜见玥,姜见玥便问萧贞观,“殿下不若见一见?阿黎许是有急事。”
  “她能有什么急事……”萧贞观嘟囔了一句,不耐地朝宫人挥了挥手,“让她进来吧。”
  姜见黎一入殿就看到了姜见玥,姜见玥正同萧贞观低声说着话,听见了脚步声,举目朝她看来,对她微微颔首,“阿黎回来了,快过来。”
  和善、温柔,于礼数上挑不出一丝错处。
  姜见黎稳住心神,提着食盒上前,“臣女请殿下安,请县主安。”
  萧贞观想装作没瞧见,无奈姜见玥唤了人到近前,姜见黎一走进,食盒里的香气就隐约传来,萧贞观已经大半个月没有好好用过膳了,乍一闻见鲜香之气,顿时没出息地吞了吞口水。
  “怎么就你一人,阿姐呢?”萧贞观移开目光,看向别处,语气颇为不善。
  “阿姊去见太上皇了,”姜见黎忽略姜见玥打量的目光,双手呈上食盒,解释道,“臣女前几日行事不当,惹恼了殿下,今日特来请罪。”
  “哦?这是阿黎自己做的吗?”姜见玥替萧贞观接过食盒,搁在案几上,掀开了最上头的盒盖,没了遮挡,香气越加浓郁,她赞叹道,“阿黎的手艺又精进了,闻着就令人食指大动,忍不住想要尝一尝。”
  萧贞观伸长了脖子往食盒里头看了一眼,嘴硬道,“看着也不怎么样嘛……”
  食盒一共两层,姜见玥取下第一层,露出了第二层,“一道汤品,一道点心,”她问萧贞观,“殿下想用哪一道?”
  第五章
  萧贞观瞅着两样吃食,满不在乎地回答,“又不是什么玉盘珍馐,也值得巴巴地送进宫来。”
  姜见玥不赞同地摇头,“殿下此言差矣,阿黎这赔罪的礼虽轻,但心意却重,殿下若以银钱计,岂不让阿黎寒心?”
  萧贞观闻言横眉,冲姜见黎道,“姜娘子会觉得寒心吗?”
  姜见黎低着头,面上神色不变,“臣女不敢,若是这两样不入殿下的眼,臣女再进献别的就是。”
  “汤瞧着快冷了,”姜见玥自顾自盛出一碗汤,不由分说地捧给萧贞观,“此汤有异香,殿下尝尝。”
  好言相劝之下,萧贞观勉为其难地浅尝了几口,是骨汤,味道鲜而不腻,却有一股她从未吃过的香气,勺子好奇地在汤盅里搅了搅,里头除了排骨什么都没有,“就只有排骨?”
  “回殿下,臣女炖汤之时,在里头加了酸枣核。”姜见黎如实回答。
  “用酸枣核炖汤,闻所未闻,倒是新奇,”姜见玥面上盈着笑意,“阿黎是随姨母历练途中,从民间学来的方子吧?”
  姜见玥唤萧九瑜为姨母,而年纪同她差不多的姜见黎却唤萧九瑜为阿姊,辈分着实有些奇怪。
  姜氏与萧氏两家之间略有奇特的辈分,是从凤临帝那时算起的,凤临帝与姜见玥的曾外祖母赵惊玥乃是平辈,而她的外祖母姜柔则后又被萧九瑜之母苏太后认为义姐,所以辈分这么轮下来,姜见玥唤萧九瑜一声姨母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