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她……”
“好了,贞观,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莫要再胡闹!”太上皇走到姜见黎身侧,低头命令道,“起来,回王府去。”
姜见黎神色一凛,从地上爬起来,转身之时同萧九瑜对视一眼,萧九瑜冲她点头,她只好躬身退了出去。
“贞……观?”萧九珞不明所以地反手指了指自己,“阿耶,您是在唤儿吗?可儿也不叫这个啊……”
“从今日开始,你不再是萧九珞了,”太上皇寻了离自己最近的一方锦杌落座,抚了抚衣袖上的褶皱,在萧九珞焦急地注视下慢悠悠地开口,“从今儿起,你就叫萧贞观,取‘天地之道,贞观者也’【1】之意,你可明白?”
萧九珞并不是很想明白。
“贞,正也,观,示也,”太上皇拉过萧九珞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解释,“吾儿登基之后,为天下之主,应以正示人,以正待民,谨记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萧九珞两只耳朵“嗡嗡”作响,什么登基?什么天下之主?这些同她有什么关系?她是德阳长公主!
太上皇平静地注视着萧九珞,用不容质疑地口吻告诉她,“孤已命钦天监择吉日,并通知礼部筹备你的登基大典,贞观,这天下江山,日后就交给你了。”
萧九珞难以置信地后退半步,怎么就这么定了?怎么能就这么定了?
她同意了吗?
“阿耶……”萧九珞嘴角一撇,又要哭泣,太上皇见状出声安慰她,“贞观,你放心,你登基的同时,孤也会诏封你阿姐为摄政王,她会辅佐你,直至你能够在前朝独当一面。”
“那为何不直接传位于阿姐?!”萧九珞不服,“论资历,论经验,论长幼,皇兄不当这个皇帝,怎么也该轮到阿姐,而不是儿!”
太上皇重重叹了口气,“哎,贞观啊,你阿姐的翊王乃是天授,无可更改。”
此话并非托词,这涉及到大晋一段前尘往事。
翊王原是大晋镇北大将军姜原遂死后追封的爵位,姜大将军在永嘉年间的北归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不幸身亡,唯一的血脉也因被人陷害而失踪多年,凤临年间,姜氏后人被女帝寻回,女帝为补偿姜氏,将姜原遂追封为翊王,其子姜尚川为江宁王,又诏封被寻回的姜尚川之女姜柔则,以及姜柔则的一双女儿许清如、许清婉分别为郡主、县主,京中的翊王府便是姜氏女眷回到长安后,当时的太子萧承乾亲自督造的。
翊王爵位本该由姜氏后人继任,凤临女帝也曾属意由出使西域归来的咸安郡主许清如继任,可若要继任翊王,便需更改姓氏,而咸安郡主许清如不知因何缘故,坚持不愿更改姓氏,也不愿从前苛待她们母女的许氏因她任翊王而受到恩荫,所以翊王爵位传承便因此搁置。
承临帝萧承乾继位后,原想待许清如许清婉二人有了子嗣后,从中择贤能之辈继承姜姓,接任翊王,可许清如无心嫁娶,而许清婉又迟迟不成婚,偏生在此时,原封陇元公主的萧九瑜与当时还是太子的熹王萧九稷因储君之位产生分歧,萧九稷因恋慕自己的太傅颜钦安,为同太傅相守,意图趁太庙大祭之时,假借天象将储君之位扔给萧九瑜,哪知却被萧九瑜提前识破,将计就计,化天象为己用,坐定自己乃天选的翊王爵位继承之人,于是便从陇元公主被承临帝改封为翊王。
这样一来,翊王爵位就落到了萧氏自家。
萧九瑜虽只是借翊王爵位一用,但是她的翊王之位乃“天选”,轻易动不得,萧九珞也知这个理,可她偏不想认命。
“阿姐不能当,不是还有舒王兄、宥王兄吗?再不济还有阿昼,阿欣他们,怎么,怎么就偏得儿呢?”萧九珞蹲下身去掩面嚎啕大哭,“儿不要,儿不愿意!”
“贞观!”太上皇原想斥责,可见萧九珞着实伤心,念及日后她身上担子极重,怕是再没有天真任性之时,便也缓和了语气,“封阿玦为舒王,承舒州慕容氏风骨,是你皇祖母与祖母的意思,而阿琢他又是西域玄阙王的女婿,这,这都不适合继位啊,还有你那几个侄子侄女,都还小,主少国疑的道理,你可明白?所以不是阿耶狠心,而是眼下只有你合适。”
萧九珞才不信,她不信这世上还有她阿耶想做却做不了的事,定是阿耶不愿帮她,这才要认下皇兄那封荒唐的传位诏书。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太上皇没给萧九珞反悔的机会,“这几日你就住在这勤政殿,哪儿也别去,直到登基大典完成。”
萧家已经跑了一个皇帝,可不能再跑第二个了!
为了杜绝萧九珞出逃的可能,太上皇直接将左右千牛卫全部调入皇城,三步设一人,将所有线路堵死,也彻底掐灭了萧九珞蠢蠢欲动的心思。
萧九瑜一连几日都宿在勤政殿,亲自照看萧九珞,不分白天黑夜地安慰陪伴她这位即将担当大任的小妹。
事已至此,无可更改,她希望萧九珞能自己想清楚。
萧九珞从生无可恋到心灰意冷,最终决定破罐破摔,听天由命,萧九瑜见状,觉得应当不会再出意外,便抽空回了一趟翊王府。
翊王府距离皇城不远,骑马走上两炷香便也到了。
萧九瑜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回过王府,她那位阿姐,江宁郡主许清如又常年天南海北地转悠,眼下怕是在西域还没回来,至于另一位阿姐许清婉,时任楚州毓秀书院的院首,也不在府中,因而这座翊王府,一年到头的没主子在。
不过到底是王府,即便她们不常在,府中也有许多人看管院舍。
萧九瑜一入府,府中的杨长史便赶来迎接,“请王上安,王上可算是回来了。”
萧九瑜将马丢给门房,径直往中庭住处走,“阿黎呢?前几日不是让她先一步回府吗?怎么不见人?”
“王上问黎娘子?黎娘子自打回府,就一直待在膳房。”杨长史回道。
萧九瑜脚下一顿,“膳房?我去瞧瞧。”
杨长史一听,急忙在前头引路,“王上,膳房往这边请。”
作者有话说:
注视:
【1】出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第四章
膳房中飘出一股又酸又甜的气味,萧九瑜嗅了嗅,觉得这味道闻起来像酸枣,默不作声地踏入膳房一瞧,还真是酸枣。
姜见黎背对着膳房的门,站在备菜的高案前,高案上放着一只圆形的大竹筛,竹筛上密密麻麻铺满了被蒸透的酸枣。
萧九瑜捡起一颗在手中,轻轻捏了捏,酸枣的表皮破裂,里头黏糊糊的果肉沾在她的指腹上,又酸又甜的气味立时加重了几分。
“你蒸这酸枣做什么?”萧九瑜丢下酸枣,用一旁的白帕擦了擦手,猜测道,“莫不是想自己做酸枣脯?”
“是打算做酸枣糕。”姜见黎手中剥皮的动作不停,剥完一颗,丢入一旁的瓷钵中,又赶着去剥下一颗。
“酸枣糕?”姜见黎点了点头,“酸枣糕有助眠之效,可也不能多食。”
这话是说给姜见黎听的,却也不仅仅是说给她的。
萧九瑜等了许久,没等到姜见黎开口,想了想,又道,“前几日在宫中的事,你不必放在心上。”
姜见黎沉默地剥完最后一颗酸枣,用清水净了手,而后拿起石杵,开始鼓捣瓷钵中的酸枣。石杵在钵中搅拌了大约一炷香,酸枣肉与酸枣核才逐渐分离开来,这活儿不重,但是也需费些力气,大冬日的,才一会儿,姜见黎额上就泛出一层薄汗。
萧九瑜见她这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便知她将配殿中发生的事儿放在了心上,暗叹了口气,宽慰道,“贞观她是骄纵了些,从前是因着她年纪小,又是大晋最小的公主,无论是阿耶阿娘还是我们兄妹几个,都对她格外放纵了些,但是她本性不坏,那日发作一场并非完全是针对你,她只是心中不痛快。”
姜见黎点了点头,全神贯注地盯着钵中的酸枣,待果肉与果核完全分离后,她用长箸将酸枣核一颗一颗夹出来,转身走到一旁放置调料的食案前,拿起早先就备下的糖粉,估算着量缓缓倒入了酸枣糊中。
萧九瑜的话还在继续,她说,“你与贞观年纪相仿,又随我在外游历多年,见过民生,知晓百姓辛苦,日后你当从旁劝谏,多多提点她。”
姜见黎搅拌糖粉的动作一顿,疑惑地抬起头,“阿姊让我多多提点劝谏,陛下?”
萧九瑜的目光落在瓷钵中,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那年在闽福郡海边一个小山村中头一回遇见姜见黎时的情形。
那时姜见黎也才七八岁,长得瘦骨嶙峋的,穿着破旧的衣裳,她一望就知这孩子处境不好,所以才会在从琉球回来后,鬼使神差地返回山村再瞧一瞧。
半年不见,姜见黎的眼神变得更加坚毅冷漠,那时她觉得以这个女孩的性子,若让她继续留在村中换一户人家收养,必不会过得和顺,于是才决定带她走。
“好了,贞观,你也不是小孩子了,莫要再胡闹!”太上皇走到姜见黎身侧,低头命令道,“起来,回王府去。”
姜见黎神色一凛,从地上爬起来,转身之时同萧九瑜对视一眼,萧九瑜冲她点头,她只好躬身退了出去。
“贞……观?”萧九珞不明所以地反手指了指自己,“阿耶,您是在唤儿吗?可儿也不叫这个啊……”
“从今日开始,你不再是萧九珞了,”太上皇寻了离自己最近的一方锦杌落座,抚了抚衣袖上的褶皱,在萧九珞焦急地注视下慢悠悠地开口,“从今儿起,你就叫萧贞观,取‘天地之道,贞观者也’【1】之意,你可明白?”
萧九珞并不是很想明白。
“贞,正也,观,示也,”太上皇拉过萧九珞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解释,“吾儿登基之后,为天下之主,应以正示人,以正待民,谨记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萧九珞两只耳朵“嗡嗡”作响,什么登基?什么天下之主?这些同她有什么关系?她是德阳长公主!
太上皇平静地注视着萧九珞,用不容质疑地口吻告诉她,“孤已命钦天监择吉日,并通知礼部筹备你的登基大典,贞观,这天下江山,日后就交给你了。”
萧九珞难以置信地后退半步,怎么就这么定了?怎么能就这么定了?
她同意了吗?
“阿耶……”萧九珞嘴角一撇,又要哭泣,太上皇见状出声安慰她,“贞观,你放心,你登基的同时,孤也会诏封你阿姐为摄政王,她会辅佐你,直至你能够在前朝独当一面。”
“那为何不直接传位于阿姐?!”萧九珞不服,“论资历,论经验,论长幼,皇兄不当这个皇帝,怎么也该轮到阿姐,而不是儿!”
太上皇重重叹了口气,“哎,贞观啊,你阿姐的翊王乃是天授,无可更改。”
此话并非托词,这涉及到大晋一段前尘往事。
翊王原是大晋镇北大将军姜原遂死后追封的爵位,姜大将军在永嘉年间的北归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不幸身亡,唯一的血脉也因被人陷害而失踪多年,凤临年间,姜氏后人被女帝寻回,女帝为补偿姜氏,将姜原遂追封为翊王,其子姜尚川为江宁王,又诏封被寻回的姜尚川之女姜柔则,以及姜柔则的一双女儿许清如、许清婉分别为郡主、县主,京中的翊王府便是姜氏女眷回到长安后,当时的太子萧承乾亲自督造的。
翊王爵位本该由姜氏后人继任,凤临女帝也曾属意由出使西域归来的咸安郡主许清如继任,可若要继任翊王,便需更改姓氏,而咸安郡主许清如不知因何缘故,坚持不愿更改姓氏,也不愿从前苛待她们母女的许氏因她任翊王而受到恩荫,所以翊王爵位传承便因此搁置。
承临帝萧承乾继位后,原想待许清如许清婉二人有了子嗣后,从中择贤能之辈继承姜姓,接任翊王,可许清如无心嫁娶,而许清婉又迟迟不成婚,偏生在此时,原封陇元公主的萧九瑜与当时还是太子的熹王萧九稷因储君之位产生分歧,萧九稷因恋慕自己的太傅颜钦安,为同太傅相守,意图趁太庙大祭之时,假借天象将储君之位扔给萧九瑜,哪知却被萧九瑜提前识破,将计就计,化天象为己用,坐定自己乃天选的翊王爵位继承之人,于是便从陇元公主被承临帝改封为翊王。
这样一来,翊王爵位就落到了萧氏自家。
萧九瑜虽只是借翊王爵位一用,但是她的翊王之位乃“天选”,轻易动不得,萧九珞也知这个理,可她偏不想认命。
“阿姐不能当,不是还有舒王兄、宥王兄吗?再不济还有阿昼,阿欣他们,怎么,怎么就偏得儿呢?”萧九珞蹲下身去掩面嚎啕大哭,“儿不要,儿不愿意!”
“贞观!”太上皇原想斥责,可见萧九珞着实伤心,念及日后她身上担子极重,怕是再没有天真任性之时,便也缓和了语气,“封阿玦为舒王,承舒州慕容氏风骨,是你皇祖母与祖母的意思,而阿琢他又是西域玄阙王的女婿,这,这都不适合继位啊,还有你那几个侄子侄女,都还小,主少国疑的道理,你可明白?所以不是阿耶狠心,而是眼下只有你合适。”
萧九珞才不信,她不信这世上还有她阿耶想做却做不了的事,定是阿耶不愿帮她,这才要认下皇兄那封荒唐的传位诏书。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太上皇没给萧九珞反悔的机会,“这几日你就住在这勤政殿,哪儿也别去,直到登基大典完成。”
萧家已经跑了一个皇帝,可不能再跑第二个了!
为了杜绝萧九珞出逃的可能,太上皇直接将左右千牛卫全部调入皇城,三步设一人,将所有线路堵死,也彻底掐灭了萧九珞蠢蠢欲动的心思。
萧九瑜一连几日都宿在勤政殿,亲自照看萧九珞,不分白天黑夜地安慰陪伴她这位即将担当大任的小妹。
事已至此,无可更改,她希望萧九珞能自己想清楚。
萧九珞从生无可恋到心灰意冷,最终决定破罐破摔,听天由命,萧九瑜见状,觉得应当不会再出意外,便抽空回了一趟翊王府。
翊王府距离皇城不远,骑马走上两炷香便也到了。
萧九瑜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回过王府,她那位阿姐,江宁郡主许清如又常年天南海北地转悠,眼下怕是在西域还没回来,至于另一位阿姐许清婉,时任楚州毓秀书院的院首,也不在府中,因而这座翊王府,一年到头的没主子在。
不过到底是王府,即便她们不常在,府中也有许多人看管院舍。
萧九瑜一入府,府中的杨长史便赶来迎接,“请王上安,王上可算是回来了。”
萧九瑜将马丢给门房,径直往中庭住处走,“阿黎呢?前几日不是让她先一步回府吗?怎么不见人?”
“王上问黎娘子?黎娘子自打回府,就一直待在膳房。”杨长史回道。
萧九瑜脚下一顿,“膳房?我去瞧瞧。”
杨长史一听,急忙在前头引路,“王上,膳房往这边请。”
作者有话说:
注视:
【1】出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第四章
膳房中飘出一股又酸又甜的气味,萧九瑜嗅了嗅,觉得这味道闻起来像酸枣,默不作声地踏入膳房一瞧,还真是酸枣。
姜见黎背对着膳房的门,站在备菜的高案前,高案上放着一只圆形的大竹筛,竹筛上密密麻麻铺满了被蒸透的酸枣。
萧九瑜捡起一颗在手中,轻轻捏了捏,酸枣的表皮破裂,里头黏糊糊的果肉沾在她的指腹上,又酸又甜的气味立时加重了几分。
“你蒸这酸枣做什么?”萧九瑜丢下酸枣,用一旁的白帕擦了擦手,猜测道,“莫不是想自己做酸枣脯?”
“是打算做酸枣糕。”姜见黎手中剥皮的动作不停,剥完一颗,丢入一旁的瓷钵中,又赶着去剥下一颗。
“酸枣糕?”姜见黎点了点头,“酸枣糕有助眠之效,可也不能多食。”
这话是说给姜见黎听的,却也不仅仅是说给她的。
萧九瑜等了许久,没等到姜见黎开口,想了想,又道,“前几日在宫中的事,你不必放在心上。”
姜见黎沉默地剥完最后一颗酸枣,用清水净了手,而后拿起石杵,开始鼓捣瓷钵中的酸枣。石杵在钵中搅拌了大约一炷香,酸枣肉与酸枣核才逐渐分离开来,这活儿不重,但是也需费些力气,大冬日的,才一会儿,姜见黎额上就泛出一层薄汗。
萧九瑜见她这副沉默寡言的样子,便知她将配殿中发生的事儿放在了心上,暗叹了口气,宽慰道,“贞观她是骄纵了些,从前是因着她年纪小,又是大晋最小的公主,无论是阿耶阿娘还是我们兄妹几个,都对她格外放纵了些,但是她本性不坏,那日发作一场并非完全是针对你,她只是心中不痛快。”
姜见黎点了点头,全神贯注地盯着钵中的酸枣,待果肉与果核完全分离后,她用长箸将酸枣核一颗一颗夹出来,转身走到一旁放置调料的食案前,拿起早先就备下的糖粉,估算着量缓缓倒入了酸枣糊中。
萧九瑜的话还在继续,她说,“你与贞观年纪相仿,又随我在外游历多年,见过民生,知晓百姓辛苦,日后你当从旁劝谏,多多提点她。”
姜见黎搅拌糖粉的动作一顿,疑惑地抬起头,“阿姊让我多多提点劝谏,陛下?”
萧九瑜的目光落在瓷钵中,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那年在闽福郡海边一个小山村中头一回遇见姜见黎时的情形。
那时姜见黎也才七八岁,长得瘦骨嶙峋的,穿着破旧的衣裳,她一望就知这孩子处境不好,所以才会在从琉球回来后,鬼使神差地返回山村再瞧一瞧。
半年不见,姜见黎的眼神变得更加坚毅冷漠,那时她觉得以这个女孩的性子,若让她继续留在村中换一户人家收养,必不会过得和顺,于是才决定带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