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过了一息,萧贞观又郑重地补充了一句,“从未喜欢过。”
这没什么好让人惊讶的,虽然之前萧贞观的确对傅缙的袒护与不同显而易见,但是太上皇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又当了萧贞观十多年的阿耶,他又怎么可能连萧贞观真正的心思都觉察不出来。
全部说出来后,萧贞观深吸一口气,问道,“阿耶,现在你可以告诉儿,傅缙为何会求娶姜卿了吧?”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傅缙他坦言之后,孤顺口一问他有没有意中人,是不是因为有了意中人,才不愿当皇夫的,结果他说是,”太上皇笑了笑,“这下孤能不好奇吗?有人竟然在孤的女儿和别人之间,选择了旁人,孤自然而然就得问一问他,他喜欢哪个?结果他一连给孤磕了三个头,一个比一个磕得重,他告诉孤他对阿黎有意,想让孤成全他们。”
“哦,是吗?”萧贞观撇过头,盯着窗外乱蓬蓬的梅枝,心也跟着乱了。
太上皇却仍在那里说个不停,“既然吾儿无意,傅缙也无心高攀,强扭的瓜不甜,不若成全傅缙,给他和阿黎赐婚,二人在江宁郡同生共死,早有情谊在先,如此也算一桩美事。”
“阿耶怎知姜卿也对傅缙有意?若这只是傅缙一厢情愿呢?方才阿耶也说了,强扭的瓜不甜,何况,也许,阿姊对姜卿的婚事另有安排,而阿姊眼下不在京中,儿以为此事可以等阿姊回来,问过阿姊与姜卿的意思再定夺。”
“吾儿此言有理,”太上皇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是得问过你阿姊,但是以阿耶对你阿姊的了解,此事只要阿黎愿意,你阿姊必当不会反对的,你可先将阿黎召入宫中当面询问一番,打探一下她的心意,若是她也有意,那你可就不能给傅缙胡乱赐婚了啊!”
此刻的太上皇和蔼可亲,又善解人意,仿佛当真只是一个希望小辈能得偿所愿,能余生圆满的长辈,可越是如此,萧贞观就越觉得怪异。
太上皇前脚刚走,后脚她就将姜见黎紧急召回宫中。
万作园里头种植的南瓜已经开花,姜见黎正带着园吏园奴按照江宁郡主留下的法子给南瓜授粉,好提高坐果的数量,结果莫名被一道口谕传回了太极宫,偏生来传口谕的吴大监这回口风严得很,姜见黎想方设法套了一路都没能套出半句有用的。
这般紧张,想来并不是什么好事,姜见黎心中隐约有了底,等到了勤政殿,再殿门前闻见极为浓重的安神香,那点底忽然就被戳穿了。
自登基后,天下频繁出现灾情,前朝隔三岔五就给萧贞观上几道让她躬身自省,厉行节俭的奏疏,以至于从前偏好用奢香的萧贞观,已经一年多没有再用过什么香了,因而在勤政殿闻见这么浓重的奢香,让姜见黎感到格外差异。
莫非萧贞观火急火燎地将她召来,不是为着她猜测的那件事?
“陛下,姜寺丞到。”
姜见黎跟在吴大监后头入了殿,萧贞观也不知是在遮掩什么,原本在殿中来回踱步,听到动静立刻走到御案后头坐下,等到姜见黎走到近前,只能瞧见她平静无波的脸色了。
“臣恭请陛下圣安。”姜见黎端端正正行了个叉手礼,从她进入侧殿开始,萧贞观就一直盯着她看,看了看去,也不见让她起身免礼。
她不禁开始回忆近日来自己是否哪里得罪了萧贞观。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漫长到姜见黎的脊背开始发酸,然而上首的萧贞观就跟哑巴了似的,一言不发。
那就这么耗着吧,她姜见黎不在乎,要是她头晕目眩地在勤政殿晕过去,还是得劳烦萧贞观传祁奉御来救她,反正她不怕麻烦。
时间一久,姜见黎果真开始头晕,身形晃了晃,没倒下去,但是终究让萧贞观心软了,“你起来吧。”
姜见黎缓缓直起脊背,在心中暗自把萧贞观痛骂了百八十遍,萧贞观凉凉地瞥了一眼,“姜卿似乎在骂朕?”
“陛下,臣不敢。”姜见黎垂落目光。
“哦,是不敢,而不是不想,”萧贞观抬了抬手,将宫人全部遣出去,而后朝姜见黎道,“你没什么话同朕说?”
姜见黎心道,主动召我来的是你,什么叫我有话同你说?她直觉萧贞观在试探她,于是摆出一副困惑之色,“臣不知陛下在说什么。”
萧贞观微微倾身向前,一边打量姜见黎,一边思索她话中的真假,“当真不知?”
姜见黎抬起头,眨了眨眼睛,默然摇头。
哎……
萧贞观叹了口气,“今日太上皇来勤政殿,同朕说,傅缙在端阳节那一日向太上皇求娶你,此事你知与不知?”
姜见黎这才恍然大悟,喃喃道,“原来陛下说的是此事。”
“这么说,你早就知道了此事?”萧贞观冷静了几息才开口,“你……”
你什么?你愿不愿愿意?你是不是喜欢傅缙?
萧贞观问不出口,她压根就不想问。
“此事,太上皇那日同臣说过。”
“那你是如何回答的?”
姜见黎注视着萧贞观,“陛下希望臣如何回答?”
“你遵从自己的本心,告诉朕,你喜不喜欢傅缙?”萧贞观的双手有些发抖,为了不让姜见黎瞧出来,只好交叠着压在案几下。
“陛下希不希望臣喜欢太仓令?”
萧贞观闻言,心底涌起一股酸涩,比吃到了还没成熟的杏子还要酸,酸得她眼眶发热,她觉得姜见黎多少是喜欢的,但是因为她从前对傅缙的态度,所以姜见黎又不敢喜欢,故而有此一问。
她不敢直视姜见黎的眼睛,因为方才无意中瞥过时,匆匆一眼,她就从她的某种看到了期待与紧张。
姜见黎在期待什么?又在紧张什么?
“若是你……,朕会将傅缙的名册还回去,”萧贞观一开口就被莫名的不甘所淹没,她无法深究,继续说道,“朕会给你们赐婚,还会,还会赐你一品夫人爵位,就像皇祖母少时承诺祖母的那样。”
萧贞观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么说,但是她就是这么说了。
姜见黎听了这话怔愣片刻,随意低下头,强掩失落,半是玩笑半是自嘲地说,“凤临女帝最后可没赐得成……”
萧贞观当然知道皇祖母最后没赐得成,因为她祖母的名号不是赐的,而是册封的,那不一样,镇国晋宁夫人,是超品,位比中宫。
萧贞观对姜见黎的失落感到困惑,但是稍稍一想便明白了,姜见黎一直图谋翊王爵位,而今她要给她的一品夫人爵位终究比不上翊王爵位,但是除此以外,她不知还能给她什么,只好安慰道,“朕会会好好给你选个封地。”
“那么,臣该谢恩吗?”姜见黎问。
萧贞观张了张口,恰好尚书令来了,打断了她即将要说的话,其实她也不知还能说什么,于是只得先放姜见黎离开。
第一百二十章
火起于德阳郡,祸亦起于德阳郡。德阳乃是萧贞观登基前的封地,蜀中诸郡,唯有德阳失火,天降灾祸示警于晋的流言再度甚嚣尘上。
五日过去了,德阳的山火还是没有能够扑灭,消息传至四海,天下皆知,长安的大街小巷里不知何时起了流言,说什么“业火昭昭,兴于西南,贞观之道,天灾无尽”,流言直指萧贞观的昭兴朝天灾不断,是她德不配位。
观政殿的早朝上,文武百官已经就这流言吵过一通,官员大抵分为三派,一派认为这是有心之人故意散播,想要趁机动摇大晋的天下,应当彻查严惩,杀鸡儆猴;一派认为当务之急是立刻派遣钦差前往德阳郡赈灾,顺势调查山火实情,稳住民心,只要山火扑灭,赈灾得力,流言就可不攻自破;还有一派秉持中庸之道,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看着比菜市口还要热闹的早朝,萧贞观仿佛又回到了去岁大灾连绵的那段时日,只是今时不同往日,无论地下官吏如何叫骂吵嚷,她都能岿然不动。
等到他们吵完了,她才开口,“诸位所言,朕觉得都很有道理,流言从何而起,自然是要查的,但是正如谭御史所言,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赈灾,扑灭山火,所以朕决意任命尚书令为赈灾主使,担任钦差一职,前往德阳郡。”
此言一出,满朝官吏都被镇住。
许多人都从身边同僚的眼中看到了同自己一样的困惑,尚书令?让年过耳顺还有两年就要致仕的尚书令大老远跑去蜀中赈灾?
萧贞观故意不发话,等到底下群臣缓过神来,才一锤定音,“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了,中书尽快拟定诏书,退朝。”
群臣山呼万岁,恭送圣驾。
出了观政殿,萧贞观急匆匆地往后头勤政殿地方向走,等过了观政门她才开口,“说吧,何事如此着急?”
她之所以这么急着下朝,就是瞧见了青菡在高台廊柱后头急得团团转地身影。
“陛下,关于京中谣言,已经有眉目了。”青菡压低了声音,“怕是同姜寺丞有关。”
这没什么好让人惊讶的,虽然之前萧贞观的确对傅缙的袒护与不同显而易见,但是太上皇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又当了萧贞观十多年的阿耶,他又怎么可能连萧贞观真正的心思都觉察不出来。
全部说出来后,萧贞观深吸一口气,问道,“阿耶,现在你可以告诉儿,傅缙为何会求娶姜卿了吧?”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傅缙他坦言之后,孤顺口一问他有没有意中人,是不是因为有了意中人,才不愿当皇夫的,结果他说是,”太上皇笑了笑,“这下孤能不好奇吗?有人竟然在孤的女儿和别人之间,选择了旁人,孤自然而然就得问一问他,他喜欢哪个?结果他一连给孤磕了三个头,一个比一个磕得重,他告诉孤他对阿黎有意,想让孤成全他们。”
“哦,是吗?”萧贞观撇过头,盯着窗外乱蓬蓬的梅枝,心也跟着乱了。
太上皇却仍在那里说个不停,“既然吾儿无意,傅缙也无心高攀,强扭的瓜不甜,不若成全傅缙,给他和阿黎赐婚,二人在江宁郡同生共死,早有情谊在先,如此也算一桩美事。”
“阿耶怎知姜卿也对傅缙有意?若这只是傅缙一厢情愿呢?方才阿耶也说了,强扭的瓜不甜,何况,也许,阿姊对姜卿的婚事另有安排,而阿姊眼下不在京中,儿以为此事可以等阿姊回来,问过阿姊与姜卿的意思再定夺。”
“吾儿此言有理,”太上皇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是得问过你阿姊,但是以阿耶对你阿姊的了解,此事只要阿黎愿意,你阿姊必当不会反对的,你可先将阿黎召入宫中当面询问一番,打探一下她的心意,若是她也有意,那你可就不能给傅缙胡乱赐婚了啊!”
此刻的太上皇和蔼可亲,又善解人意,仿佛当真只是一个希望小辈能得偿所愿,能余生圆满的长辈,可越是如此,萧贞观就越觉得怪异。
太上皇前脚刚走,后脚她就将姜见黎紧急召回宫中。
万作园里头种植的南瓜已经开花,姜见黎正带着园吏园奴按照江宁郡主留下的法子给南瓜授粉,好提高坐果的数量,结果莫名被一道口谕传回了太极宫,偏生来传口谕的吴大监这回口风严得很,姜见黎想方设法套了一路都没能套出半句有用的。
这般紧张,想来并不是什么好事,姜见黎心中隐约有了底,等到了勤政殿,再殿门前闻见极为浓重的安神香,那点底忽然就被戳穿了。
自登基后,天下频繁出现灾情,前朝隔三岔五就给萧贞观上几道让她躬身自省,厉行节俭的奏疏,以至于从前偏好用奢香的萧贞观,已经一年多没有再用过什么香了,因而在勤政殿闻见这么浓重的奢香,让姜见黎感到格外差异。
莫非萧贞观火急火燎地将她召来,不是为着她猜测的那件事?
“陛下,姜寺丞到。”
姜见黎跟在吴大监后头入了殿,萧贞观也不知是在遮掩什么,原本在殿中来回踱步,听到动静立刻走到御案后头坐下,等到姜见黎走到近前,只能瞧见她平静无波的脸色了。
“臣恭请陛下圣安。”姜见黎端端正正行了个叉手礼,从她进入侧殿开始,萧贞观就一直盯着她看,看了看去,也不见让她起身免礼。
她不禁开始回忆近日来自己是否哪里得罪了萧贞观。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漫长到姜见黎的脊背开始发酸,然而上首的萧贞观就跟哑巴了似的,一言不发。
那就这么耗着吧,她姜见黎不在乎,要是她头晕目眩地在勤政殿晕过去,还是得劳烦萧贞观传祁奉御来救她,反正她不怕麻烦。
时间一久,姜见黎果真开始头晕,身形晃了晃,没倒下去,但是终究让萧贞观心软了,“你起来吧。”
姜见黎缓缓直起脊背,在心中暗自把萧贞观痛骂了百八十遍,萧贞观凉凉地瞥了一眼,“姜卿似乎在骂朕?”
“陛下,臣不敢。”姜见黎垂落目光。
“哦,是不敢,而不是不想,”萧贞观抬了抬手,将宫人全部遣出去,而后朝姜见黎道,“你没什么话同朕说?”
姜见黎心道,主动召我来的是你,什么叫我有话同你说?她直觉萧贞观在试探她,于是摆出一副困惑之色,“臣不知陛下在说什么。”
萧贞观微微倾身向前,一边打量姜见黎,一边思索她话中的真假,“当真不知?”
姜见黎抬起头,眨了眨眼睛,默然摇头。
哎……
萧贞观叹了口气,“今日太上皇来勤政殿,同朕说,傅缙在端阳节那一日向太上皇求娶你,此事你知与不知?”
姜见黎这才恍然大悟,喃喃道,“原来陛下说的是此事。”
“这么说,你早就知道了此事?”萧贞观冷静了几息才开口,“你……”
你什么?你愿不愿愿意?你是不是喜欢傅缙?
萧贞观问不出口,她压根就不想问。
“此事,太上皇那日同臣说过。”
“那你是如何回答的?”
姜见黎注视着萧贞观,“陛下希望臣如何回答?”
“你遵从自己的本心,告诉朕,你喜不喜欢傅缙?”萧贞观的双手有些发抖,为了不让姜见黎瞧出来,只好交叠着压在案几下。
“陛下希不希望臣喜欢太仓令?”
萧贞观闻言,心底涌起一股酸涩,比吃到了还没成熟的杏子还要酸,酸得她眼眶发热,她觉得姜见黎多少是喜欢的,但是因为她从前对傅缙的态度,所以姜见黎又不敢喜欢,故而有此一问。
她不敢直视姜见黎的眼睛,因为方才无意中瞥过时,匆匆一眼,她就从她的某种看到了期待与紧张。
姜见黎在期待什么?又在紧张什么?
“若是你……,朕会将傅缙的名册还回去,”萧贞观一开口就被莫名的不甘所淹没,她无法深究,继续说道,“朕会给你们赐婚,还会,还会赐你一品夫人爵位,就像皇祖母少时承诺祖母的那样。”
萧贞观不知道自己为何会这么说,但是她就是这么说了。
姜见黎听了这话怔愣片刻,随意低下头,强掩失落,半是玩笑半是自嘲地说,“凤临女帝最后可没赐得成……”
萧贞观当然知道皇祖母最后没赐得成,因为她祖母的名号不是赐的,而是册封的,那不一样,镇国晋宁夫人,是超品,位比中宫。
萧贞观对姜见黎的失落感到困惑,但是稍稍一想便明白了,姜见黎一直图谋翊王爵位,而今她要给她的一品夫人爵位终究比不上翊王爵位,但是除此以外,她不知还能给她什么,只好安慰道,“朕会会好好给你选个封地。”
“那么,臣该谢恩吗?”姜见黎问。
萧贞观张了张口,恰好尚书令来了,打断了她即将要说的话,其实她也不知还能说什么,于是只得先放姜见黎离开。
第一百二十章
火起于德阳郡,祸亦起于德阳郡。德阳乃是萧贞观登基前的封地,蜀中诸郡,唯有德阳失火,天降灾祸示警于晋的流言再度甚嚣尘上。
五日过去了,德阳的山火还是没有能够扑灭,消息传至四海,天下皆知,长安的大街小巷里不知何时起了流言,说什么“业火昭昭,兴于西南,贞观之道,天灾无尽”,流言直指萧贞观的昭兴朝天灾不断,是她德不配位。
观政殿的早朝上,文武百官已经就这流言吵过一通,官员大抵分为三派,一派认为这是有心之人故意散播,想要趁机动摇大晋的天下,应当彻查严惩,杀鸡儆猴;一派认为当务之急是立刻派遣钦差前往德阳郡赈灾,顺势调查山火实情,稳住民心,只要山火扑灭,赈灾得力,流言就可不攻自破;还有一派秉持中庸之道,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看着比菜市口还要热闹的早朝,萧贞观仿佛又回到了去岁大灾连绵的那段时日,只是今时不同往日,无论地下官吏如何叫骂吵嚷,她都能岿然不动。
等到他们吵完了,她才开口,“诸位所言,朕觉得都很有道理,流言从何而起,自然是要查的,但是正如谭御史所言,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赈灾,扑灭山火,所以朕决意任命尚书令为赈灾主使,担任钦差一职,前往德阳郡。”
此言一出,满朝官吏都被镇住。
许多人都从身边同僚的眼中看到了同自己一样的困惑,尚书令?让年过耳顺还有两年就要致仕的尚书令大老远跑去蜀中赈灾?
萧贞观故意不发话,等到底下群臣缓过神来,才一锤定音,“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了,中书尽快拟定诏书,退朝。”
群臣山呼万岁,恭送圣驾。
出了观政殿,萧贞观急匆匆地往后头勤政殿地方向走,等过了观政门她才开口,“说吧,何事如此着急?”
她之所以这么急着下朝,就是瞧见了青菡在高台廊柱后头急得团团转地身影。
“陛下,关于京中谣言,已经有眉目了。”青菡压低了声音,“怕是同姜寺丞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