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有的要忙地里的活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手脚不干净,有的家住的远,坐牛车都要费不少钱,还有手脚笨,一看就不是这块料的,赵氏也懒得教。
最后就留下五个人,两个小媳妇,三个姑娘,最小的姑娘十岁,虽然人小,嘴巴会说又有眼力见,赵氏特别喜欢,也就留下来。
最开始学艺的三个月都是没有工钱的,后面开始会缝衣服了,赵氏就开始给工钱,一个人一个月一百文。
这些人都高兴得不行,没想到学艺还能有工钱。
“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学。”
赵氏摆摆手道:“你们是为了自己,学好学坏都是自己的事,学好了就多挣些,没学好就少挣些,都是全凭自己。”
赵氏笑着道:“你们现在都只会简单的活计,日后学会了裁衣刺绣这些,我都按赚了两成给你们分钱,到时候多劳多得。”
“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干。”
赵氏点点头道:“好。”
这些丫头还是回去说了,家里人也高兴,闺女有手艺,日后议亲别人都要高看一眼。
“丫头,一定跟着赵师傅好好学。”
“爹,你放心吧,赵师傅对我好,我乐意学。”
“好好好,这就好。”
又过了大半年,去年种下的百合下面的根已经有人拳头大了,各村的人都下地去挖百合,挖完又晒干。
这段时间,赵氏的生意又好了不少,想来百姓手里又赚钱了,可以裁新衣了,赵氏也高兴,不单单是自己赚钱了,也是为百姓高兴。
去年的绩效评选沈时今是个优,原因无他,好些年原县的税收都没收齐,沈时今一来,不仅仅收齐了,还翻了一倍。
上官看了沈时今写的汇报,也不免觉得沈时今厉害,原县那块贫瘠的土地,真让他种出花儿来了。
沈时今看着今年刘主簿的记档,今年都税收应该比去年还多,沈时今心里是高兴的,这税收翻了,不是国家增加的税收,是百姓手里的收入翻了,这税收跟着翻的。
温榕也没闲着,有时候跟着沈时今在县衙玩,有时候跟着车队去别的县玩,赶集天就在街上摆摊卖酱香饼。
最开始温榕跟着车队跑的时候沈时今还不放心,后面去的时候多了,沈时今也就习惯了,温榕很喜欢去云县,云县的酒楼铺子多,口味多鲜香麻辣真是温榕的喜好。
后面每次车队出发的时候都跟着去,因为力气大,搬搬扛扛不费力,跟着一起去,还能得些工钱,每次去的时候美其名曰赚钱,其实每次都是去花钱的。
但是温榕高兴,沈时今也就随他去了。
二月,到了县试的时候,沈时今也开始忙起来,要找人收拾考场,刘主簿和赵县丞也忙得不行。
只是开考当日,沈时今看着外面的学子,有些惊讶,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
待考生进去以后,沈时今才低声道:“就这些人吗?”
刘主簿点点头道:“报备的就这些人。”
沈时今皱了皱眉,来赴考的考生最多也就二十人,这些人最小的看起来也都二十多了,更有几个中年人。
“咱们原县没有书塾。”
“没有书塾。”
沈时今万万没想到,原县这么大个县城,居然没有书塾。
赵县丞低声道:“是,大人有些村有读书人,会开一个小私塾,但是也是少数。”
“考童生的都只有这么几个,咱们县有没有秀才举人什么的?”
刘主簿想了想道:“秀才有两个,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举人……举人就是赵县丞一个人了。”
“那如何做保?”
“我们县情况特殊,前些年的县令都是让村长和里正做保的,今年也是这样做的。”刘主簿解释道。
沈时今皱了皱眉,没想到原县是这样的,低声道:“我们原县这些年一直没有书院吗?”
“书生都没几个,这书院书塾自然不用说了,我就是因为识得几个字,才能在县衙做主簿。”
“刘主簿是如何识字的?”
“我小叔是秀才,他教我的。”
“那你小叔是如何求学的?”
“小叔去合县念的书。”
沈时今看向赵县丞,低声道:“那赵县丞呢?”
“我外祖家在府城,年轻时在府城念书。”
沈时今点点头,心里有些沉重,光想着让百姓吃饱了,没想到这一茬。
沈时今点点头道:“好吧,县试结束以后再说。”
第217章 办书院
第一场考完,沈时今看着考卷都头晕,草草的看完所有试卷,低声道:“没了?”
“没了,大人。”
刘主簿看沈时今,小心翼翼道:“咱们原县穷,这一般的百姓念不上书,所以……”
沈时今皱了皱眉,看着刘主簿和赵县丞道:“这些人都不行,第一场都过不了。”
“大人的意思是第一场都……落了?”
这话还没说完,沈时今就点点头道:“这些人文言不同,题答得一塌糊涂,就算是第一场过了,也是浪费时间。”
“这……往年总会选两个,也不为别的,这一个都没有,丢人啊,而且考生也会有意见。”
“若是让他们过了,难不成还能去府试院试不成,也就是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及时止损。”沈时今冷着脸道。
“这……”
“大人说得在理,只是留下一两个也无碍,反而省了麻烦,若是都落了第,不仅仅大人政绩不好拿出手,还有考生的怨气,咱们也得解啊。”
沈时今摆摆手道:“不必。”
“本官不靠这个,既然如此,就要想法子解决,咱们原县如今日子没那么穷了,这教育也得跟上来。”
“咱们办书院。”沈时今认真道
“办书院?”
“是。”沈时今点点头道:“办书院,咱们县衙牵头。”
“大人……咱们手里没那么多钱啊。”赵县丞苦哈哈道。
这办书院的好处是不少,但是手里没钱也没法子。
沈时今想了想,低声道:“咱们原县百姓都没怎么念过书,但是这念书的好处都知道,若是读出来了,改变三代整个村子整个姓氏都跟着沾光。”
“先聚集所有适龄学子,都来学……从众选优,再从优中重点培养,这个钱先全县集资,但凡有出息,考个童生秀才,这村里,族里都会帮扶。”
赵县丞点点头道:“这倒也是,秀才能减免自家赋税,举人能减免百亩赋税,这有前程,村里帮扶也不是大问题。”
“只是……全县集资,百姓们愿意吗?”
沈时今嘴角轻笑,看着刘主簿道:“刘主簿咱们县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户……”刘主簿停顿片刻道:“咱们县有十二个村,每个村最少三十户,最多五十户,就取个中间四十户算,那村户就有四百八十户。”
县城有一百多户人家,附近三个镇,秋填镇六十户,赶场镇八十户,江流镇最少,五十户。
沈时今想了想道:“那就差不多七百七十几户,咱们就算八百户。”
“若是每户收取十文钱,就是八两银子。”沈时今低声道。
“咱们可以请两个夫子,一个就负责基础的启蒙,老童生或者老秀才都可以,一个月最多一两银子,再请一个夫子,最低是秀才功名,咱们就算一个月二银子。
“这就去了三两银子。”沈时今眯了眯眼,再拿出一两银子,给优生做奖励,一个月也就是要四两银子。
“所有咱们每两个月收一次钱,一年也才六十文。”
沈时今轻笑道:“刘主簿,若是你家里有孩子你愿意交钱吗?”
“自然是愿意的,只要有地方念,一个月给六十文我也愿意。”
沈时今点点头道:“这不就是了。”
“若是有的人家没有孩子呢?他们不愿意交这个钱怎么办?”
沈时今眯了眯,轻笑道:“现在没有孩子,不代表以后没有孩子,一次断缴,日后若是再想念书,就按照平常价钱收费。”
沈时今轻笑道:“我小时候在村里念书,一年五两银子。俩个月十文,一个月五文,牙缝里留点都够了,就看他们是不是为了省这点小钱,给后人的后路都断了。”
赵县丞想了想道:“若是我的话,肯定愿意交这个钱。”
“是,一个月五文确实不多。”
沈时今轻笑道:“这只是我想的,咱们可以先通知各村,看他们愿不愿意配合。”
“自然……这念书,不管是老的少的,都可以来学,多识字也不是坏事。”
“都可以学?”
“大人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来学。”
“嗯。”
“十几岁的少年可以,七八十的老人,姑娘家都可以来学。”
“只要愿意,不过也要订好规矩。”
“当然,这都是后话。”沈时今眯了眯眼道:“先通知各村,让愿意参加的人家到里正村长处登记,若是钱筹够了,咱们再往后面说。”
最后就留下五个人,两个小媳妇,三个姑娘,最小的姑娘十岁,虽然人小,嘴巴会说又有眼力见,赵氏特别喜欢,也就留下来。
最开始学艺的三个月都是没有工钱的,后面开始会缝衣服了,赵氏就开始给工钱,一个人一个月一百文。
这些人都高兴得不行,没想到学艺还能有工钱。
“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学。”
赵氏摆摆手道:“你们是为了自己,学好学坏都是自己的事,学好了就多挣些,没学好就少挣些,都是全凭自己。”
赵氏笑着道:“你们现在都只会简单的活计,日后学会了裁衣刺绣这些,我都按赚了两成给你们分钱,到时候多劳多得。”
“谢谢师傅,我们一定好好干。”
赵氏点点头道:“好。”
这些丫头还是回去说了,家里人也高兴,闺女有手艺,日后议亲别人都要高看一眼。
“丫头,一定跟着赵师傅好好学。”
“爹,你放心吧,赵师傅对我好,我乐意学。”
“好好好,这就好。”
又过了大半年,去年种下的百合下面的根已经有人拳头大了,各村的人都下地去挖百合,挖完又晒干。
这段时间,赵氏的生意又好了不少,想来百姓手里又赚钱了,可以裁新衣了,赵氏也高兴,不单单是自己赚钱了,也是为百姓高兴。
去年的绩效评选沈时今是个优,原因无他,好些年原县的税收都没收齐,沈时今一来,不仅仅收齐了,还翻了一倍。
上官看了沈时今写的汇报,也不免觉得沈时今厉害,原县那块贫瘠的土地,真让他种出花儿来了。
沈时今看着今年刘主簿的记档,今年都税收应该比去年还多,沈时今心里是高兴的,这税收翻了,不是国家增加的税收,是百姓手里的收入翻了,这税收跟着翻的。
温榕也没闲着,有时候跟着沈时今在县衙玩,有时候跟着车队去别的县玩,赶集天就在街上摆摊卖酱香饼。
最开始温榕跟着车队跑的时候沈时今还不放心,后面去的时候多了,沈时今也就习惯了,温榕很喜欢去云县,云县的酒楼铺子多,口味多鲜香麻辣真是温榕的喜好。
后面每次车队出发的时候都跟着去,因为力气大,搬搬扛扛不费力,跟着一起去,还能得些工钱,每次去的时候美其名曰赚钱,其实每次都是去花钱的。
但是温榕高兴,沈时今也就随他去了。
二月,到了县试的时候,沈时今也开始忙起来,要找人收拾考场,刘主簿和赵县丞也忙得不行。
只是开考当日,沈时今看着外面的学子,有些惊讶,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
待考生进去以后,沈时今才低声道:“就这些人吗?”
刘主簿点点头道:“报备的就这些人。”
沈时今皱了皱眉,来赴考的考生最多也就二十人,这些人最小的看起来也都二十多了,更有几个中年人。
“咱们原县没有书塾。”
“没有书塾。”
沈时今万万没想到,原县这么大个县城,居然没有书塾。
赵县丞低声道:“是,大人有些村有读书人,会开一个小私塾,但是也是少数。”
“考童生的都只有这么几个,咱们县有没有秀才举人什么的?”
刘主簿想了想道:“秀才有两个,也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举人……举人就是赵县丞一个人了。”
“那如何做保?”
“我们县情况特殊,前些年的县令都是让村长和里正做保的,今年也是这样做的。”刘主簿解释道。
沈时今皱了皱眉,没想到原县是这样的,低声道:“我们原县这些年一直没有书院吗?”
“书生都没几个,这书院书塾自然不用说了,我就是因为识得几个字,才能在县衙做主簿。”
“刘主簿是如何识字的?”
“我小叔是秀才,他教我的。”
“那你小叔是如何求学的?”
“小叔去合县念的书。”
沈时今看向赵县丞,低声道:“那赵县丞呢?”
“我外祖家在府城,年轻时在府城念书。”
沈时今点点头,心里有些沉重,光想着让百姓吃饱了,没想到这一茬。
沈时今点点头道:“好吧,县试结束以后再说。”
第217章 办书院
第一场考完,沈时今看着考卷都头晕,草草的看完所有试卷,低声道:“没了?”
“没了,大人。”
刘主簿看沈时今,小心翼翼道:“咱们原县穷,这一般的百姓念不上书,所以……”
沈时今皱了皱眉,看着刘主簿和赵县丞道:“这些人都不行,第一场都过不了。”
“大人的意思是第一场都……落了?”
这话还没说完,沈时今就点点头道:“这些人文言不同,题答得一塌糊涂,就算是第一场过了,也是浪费时间。”
“这……往年总会选两个,也不为别的,这一个都没有,丢人啊,而且考生也会有意见。”
“若是让他们过了,难不成还能去府试院试不成,也就是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及时止损。”沈时今冷着脸道。
“这……”
“大人说得在理,只是留下一两个也无碍,反而省了麻烦,若是都落了第,不仅仅大人政绩不好拿出手,还有考生的怨气,咱们也得解啊。”
沈时今摆摆手道:“不必。”
“本官不靠这个,既然如此,就要想法子解决,咱们原县如今日子没那么穷了,这教育也得跟上来。”
“咱们办书院。”沈时今认真道
“办书院?”
“是。”沈时今点点头道:“办书院,咱们县衙牵头。”
“大人……咱们手里没那么多钱啊。”赵县丞苦哈哈道。
这办书院的好处是不少,但是手里没钱也没法子。
沈时今想了想,低声道:“咱们原县百姓都没怎么念过书,但是这念书的好处都知道,若是读出来了,改变三代整个村子整个姓氏都跟着沾光。”
“先聚集所有适龄学子,都来学……从众选优,再从优中重点培养,这个钱先全县集资,但凡有出息,考个童生秀才,这村里,族里都会帮扶。”
赵县丞点点头道:“这倒也是,秀才能减免自家赋税,举人能减免百亩赋税,这有前程,村里帮扶也不是大问题。”
“只是……全县集资,百姓们愿意吗?”
沈时今嘴角轻笑,看着刘主簿道:“刘主簿咱们县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户……”刘主簿停顿片刻道:“咱们县有十二个村,每个村最少三十户,最多五十户,就取个中间四十户算,那村户就有四百八十户。”
县城有一百多户人家,附近三个镇,秋填镇六十户,赶场镇八十户,江流镇最少,五十户。
沈时今想了想道:“那就差不多七百七十几户,咱们就算八百户。”
“若是每户收取十文钱,就是八两银子。”沈时今低声道。
“咱们可以请两个夫子,一个就负责基础的启蒙,老童生或者老秀才都可以,一个月最多一两银子,再请一个夫子,最低是秀才功名,咱们就算一个月二银子。
“这就去了三两银子。”沈时今眯了眯眼,再拿出一两银子,给优生做奖励,一个月也就是要四两银子。
“所有咱们每两个月收一次钱,一年也才六十文。”
沈时今轻笑道:“刘主簿,若是你家里有孩子你愿意交钱吗?”
“自然是愿意的,只要有地方念,一个月给六十文我也愿意。”
沈时今点点头道:“这不就是了。”
“若是有的人家没有孩子呢?他们不愿意交这个钱怎么办?”
沈时今眯了眯,轻笑道:“现在没有孩子,不代表以后没有孩子,一次断缴,日后若是再想念书,就按照平常价钱收费。”
沈时今轻笑道:“我小时候在村里念书,一年五两银子。俩个月十文,一个月五文,牙缝里留点都够了,就看他们是不是为了省这点小钱,给后人的后路都断了。”
赵县丞想了想道:“若是我的话,肯定愿意交这个钱。”
“是,一个月五文确实不多。”
沈时今轻笑道:“这只是我想的,咱们可以先通知各村,看他们愿不愿意配合。”
“自然……这念书,不管是老的少的,都可以来学,多识字也不是坏事。”
“都可以学?”
“大人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来学。”
“嗯。”
“十几岁的少年可以,七八十的老人,姑娘家都可以来学。”
“只要愿意,不过也要订好规矩。”
“当然,这都是后话。”沈时今眯了眯眼道:“先通知各村,让愿意参加的人家到里正村长处登记,若是钱筹够了,咱们再往后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