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宫灯错落, 天际晦暗,来往侍卫纷纷向聂松行礼。聂松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 因为这人毕竟是先帝予以提拔才有今日, 否则就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田舍汉。古有豫让吞炭, 白衣之身的仁人志士往往能将生死置之度外, 无任何顾忌。
  聂松以为温兰殊会坚定不移站在李楷一边, 做忠臣。
  但温兰殊没有——不仅没有, 让温兰殊留下来的代价还是满足了河东骑兵建制, 送了不少名马过去。至于留下来的人忠心与否, 外人看不大明, 聂松和李楷心里门儿清。
  温兰殊已经不是当年白袍银甲护佑社稷的“忠臣”了——如果是,中使和聂松根本不需要等温兰殊那么久。
  “也许吧。之前见到过一个人,他说我高高在上,为别人选择前路。我那时候只想着维续大周社稷,反倒没什么成效,被人攻讦,数年来一事无成。终于有机会一览民生百态,才发现,如果让强行维续大周,反而对百姓不公平。”温兰殊心情沉重,“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你……”聂松讶异得说不出话。
  接下来走到殿门前的一整段路,温兰殊都没说话。聂松能感觉到温兰殊变了,可能“死”过一次后,心性有所改变。只是这变得也太快了些,李楷和他都以为,温兰殊是能争取的一个人,如今看来,反倒是和明堂之上其他的臣子没什么区别。
  不,至少温兰殊不会反手卖掉皇帝,还是在意体面的。面对外人,终究会维护大周皇室——这其实已经够了。
  宫门重重落下,四周云脚低垂,阵阵春风拂面,带来潮意。宫道上的灯被宫门隔绝在外,照亮宫殿的,只有晦暗无比的月光。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温兰殊独自一人走进雨幕里,这雨下得并不大,其实不撑伞也可以。聂松唤住了他,“那温学士是要争?可你不是说会保护陛下?难不成,温学士也口是心非?”
  他在原地顿足,“我不会对陛下做什么,也一直都想争。”
  说罢,加快步伐往前走了。
  徽猷殿两侧的池塘波光粼粼,水中碧草顺着柔波起伏,温兰殊走得很慢,他不知道自己做这样的选择是对还是不对。天下已然分裂,李楷掌握在手中的地方,不过洛阳周围,藩镇林立,群雄逐鹿,他没有回天之力,让大周重焕生机。
  同样,李暐、李昇制衡的失败无一不在提醒温兰殊,大周已经到了尽头。
  就像在梦里见到的那样,天底下没有哪个社稷是不老的,难老的只有城池和城池养育下的人,只有他们,在春秋代序中,散发出不灭活力。
  如果注定有一个人来改变这一切,比起铁关河这种雄心勃勃不把人命当命的枭雄……温兰殊宁愿是自己来。为此,他早已察觉萧遥的野心,却并不加以阻止,反倒是默许。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李楷盛装等待温兰殊,虚位以待,旁边的宦官识趣退下。只见李楷格外慌张,“温学士,我觉得他们都不能相信,我只能信任你。”
  温兰殊还有些心虚,不过装作无事发生的样子,“因为幽州的事?”
  “是,你应该也知道了。”李楷怀里捧着一个盒子,“他们都说,有宇文将军和铁将军在,一路自魏博北上,一路过云州代州,必然能剿灭妄自称帝的宵小。可我就是睡不着。想来满朝文武,我只能和你说上话,不过我嘛,也是个傀儡,不能帮你多少,唯一有的,可能就是这些……”
  说罢,李楷打开盒子,温兰殊定睛一看,只见那是“晋王”的册宝。
  本朝给人封王,大多参照籍贯和功劳。比如铁关河的“东平王”,就是按照他平定东都附近的叛乱,至于更多,可能按照籍贯,比如当年的渔阳王,之所以封在渔阳,是因为老家就在那一带。
  这两个王爵还都是二字王……晋王可是一字王!
  还是至关重要的河东!
  温兰殊不敢接受,“无功不受禄,陛下还请收回……”
  “你有功的。”李楷将盒子放在地上,朝温兰殊推去,“只是你从前都未意识到,先皇还屡屡隐匿你的功劳。救先皇于剑阁,亲自殿后以保护百姓,而后常常侍奉在侧,先皇却只给了你一个太常寺的闲职。换在以前,从龙之功,怎么配不上一个王爵呢?”
  “可……可这是一字王,臣……”温兰殊难得支支吾吾起来,论资排辈,他实在担不起这个“晋王”,况且,李楷这么做实在耐人寻味。
  铁关河一党确实骑在众人头上,所以李楷急需一个站在自己身边的臣子。李楷想都没想就抓温兰殊来垫背,因为温兰殊看起来不会伤害他,又与萧遥互为表里。
  一旦接过册宝,就是大周的晋王,萧遥节制河东,会不会因此与温兰殊生嫌隙?
  温兰殊暗自在心里念叨,果然不该相信皇帝是个好对付的。
  还好,他和萧遥在众人看来,已经有了裂痕,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朝廷没人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两个人的合作仅仅是保卫晋阳的权宜之计。
  故而温兰殊能成为那个“可以争取”的势力,来保证皇室平稳运转,以对抗“割据一方”的萧遥。李楷握着温兰殊的手,有一种将生死交给对方的庄重,“爱卿,朕的生死,悉在你之手。”
  “可……”温兰殊依旧想不明白,皇帝为何会突然给自己这么大一个封赏?难不成就因为在酒席上看见高君遂使唤自己弹琴,心里气不过?“若臣什么都没做,平白受了这样的封赏,岂非让人起疑?”
  李楷眼含坚定,好像十头牛也拉不回去,“无妨,朕自有手段,让所有人都对你无异议……这也是我作为皇帝,唯一可以任性的权力了。”
  ·
  按例,封王要三推三让,这样一来册封礼一过就是半个月之后了。温兰殊入政事堂议事。韩绍先和崔善渊一看这人已经得了晋王封爵,无不恨得牙痒痒,议事之时屡屡反驳温兰殊。
  这也可以理解,谁都没想到,曾经那个脾气好的人,有朝一日在众人头上。很多人喜欢看人沉沦,总是担心你过得好——韩绍先就是如此,想当初在他面前只能低头巴结的萧遥,和太常寺碌碌无为的温兰殊,竟然一个节度河东,一个封王,还是一字王!
  铁关河辛辛苦苦又是扶植皇帝登基又是扫清障碍,结果温兰殊啥也没咋干,就得了个一字王!
  铁关河回来肯定要气死了。
  “幽州的徐舒信据城自立,他掌握幽州一带州府,距离洛阳极其遥远。”温兰殊道,“目前最好的方法,是由河东出兵,从而绕开各自为政的河北藩镇。不过即便如此,幽州也极难攻克,兵精粮足,说不定要打个一年半载。”
  韩绍先嘲讽道:“晋王该不会是把洛阳当自己家了吧?调兵遣将都不在乎东平王的么?”
  温兰殊懒得搭理他。这厮想让铁关河往北,难不成铁关河就愿意跑一趟河北?等铁关河在河北打开了,幽州也早就被萧遥打下了。不过韩、崔二人看戏的成分居多,他们无不希望萧遥和铁关河打起来,然后依傍贺兰庆云坐收渔利。
  “晋王纸上谈兵,实在是小看了河东以北的胡人。为何不让宇文将军东出井陉,自河北援助东平王北上呢?两兵合在一处,合力一击,反而更好。”崔善渊捋须漫不经心道。
  纸上谈兵?温兰殊眉毛都快拧一块儿了,怎么,两处出兵不要钱的?不能因为看他不爽就故意抬杠啊!
  “我用兵的机会确实少,但也知道行军打仗需要供给。东平王军队在外,要越过黄河以北打幽州,补给线长达千里,还要过河,极其容易被还未彻底平定的贼寇半渡而击。而补给一断,你们要东平王拿什么去打?同时,东平王过河北还要走魏博小道,之前魏博因为罗敬暄的事儿,态度还不明朗,我们有必要打个仗还考虑更多、画蛇添足么?”
  二人纷纷不语,要知道官渡之战,袁绍之所以失败,就是被切断了补给。往往出兵越远,跋山涉水,越考验补给,消耗在粮草辎重上的人就更多。粮草一旦断了,官军马上就能变成劫匪,非但不能帮助自己,反倒是直接朝自己开刀。
  高君遂有点看不下去了,早知道这两个人的水平低,没想到这么低,“我舅舅之前传了信儿,东平王如今正忙着平定河南,自顾不暇,两位的建议,恐怕是不能施行。”
  韩绍先气得跳脚,一次次被人反驳,温兰殊好像全然不会出错似的。没想到散朝后,竟然又和温兰殊的马车撞上了。
  他心情本就不好,掀起帘子,“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刚封的晋王啊。真是春风得意,连我的马车都没看见?”
  温兰殊不想搭理他,“何老,绕道。”
  “诶怎么回事?”韩绍先故意跳了下来,“怎么还躲着我呢?温兰殊,你是不是觉得你跟我不一样,你比我高贵?我告诉你,咱俩都一样,你结交宇文铄,我结交贺兰庆云,他们两个本质上没有一点儿区别。你不是文人清高自诩么?陛下给你一个晋王,你还真要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