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周祈安道:“公孙昌我很了解,那次政变他跪得快,但他也并非贪生怕死之辈,而只是不做无谓争斗,可该坚持的,他还是会坚持。为了劝谏,他敢面红耳赤、振振有词跟先帝吵上十几个来回,你敢吗?”
李茂:“……”
周祈安道:“除了公孙昌,我准备派段师兄也一起过去。他是怀信的大弟子,有他在场,公孙昌也不敢对怀信不利,加之公孙昌又巧舌如簧——这个搭配,李将军以为如何?”
李茂感到不甚满意,可现下的确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理性来看,燕王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若是派侯爷的嫡系过去,他们救主心切,又没公孙昌那么“能忍”,的确容易跟褚景明闹到掀桌。
他想了想,回道:“有劳王爷费心了。”
五日后,公孙昌风尘仆仆从荆州赶来,一同抵达的还有他们的筹码,杨弘寿。
公孙昌年纪大了,早就不适合长途奔波,杨弘寿年纪更大,更是出不得一点差错。
这一路他们心急如焚,生怕耽搁了,武寿侯会有危险,却也没敢玩命赶路。
公孙昌一入帐便跪下了,泪眼婆娑道:“承蒙二位王爷不弃,委我重任!武寿侯屡败北国,是我盛国的名将,是我盛国的英雄,怎可落得凄凉下场?请二位王爷放心,我不惧入龙潭虎穴,我公孙昌虽不才,但哪怕是豁出了这条老命……!”
说到这儿,公孙昌心里一伤感,忍不住用衣袖抹了把眼泪,说道:“我若出了什么事,还请王爷把我葬到我济州老家去……我家祖坟在哪儿,萧云贺知道,我便不在此赘述了……”
听到这儿,李茂已是满肚子火气。
他指着公孙昌,看向了周祈安,说道:“王爷你瞧,你瞧他这个样子,他如何能担此重任?”说着,拍了拍茶桌,又转身看向了公孙昌,“你若贪生怕死,那便换我去!”
听了这话,公孙昌“腾—”一下站了起来,说道:“你这个年轻人!我何时说过我贪生怕死?我交代后事,便是没打算活着回来!若是能拿我与武寿侯一命换一命,我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李茂说道:“你最好能把侯爷给带回来!”
周祈安坐在堂前扶额,说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褚景明只要不是发了疯,应当也不会拿你如何。”
周权看向李茂道:“你也少说两句。”
///
夜里,段方圆收拾好行囊,到周祈安帐中辞别。
帐内烛光昏暗,段方圆面色阴沉,问道:“王爷以为,怀将军能救得回来吗?”
周祈安一袭玄衣,背对段方圆立在帐内,手中拿了支烛火,正将灯架上的蜡烛一根根点燃。
他说道:“你们此行,大概率带不回怀将军。”
听了这答案,段方圆心底一沉。
周祈安点好了满灯架的灯,帐内登时亮堂了不少。
他转回身,吹灭了手中的蜡烛。火苗熄灭,蜡油干涸,攥在手上有些温温的。
他沉声道:“这交易,于他们而言太不划算了。一个周权,一个怀信,是褚景明最头疼的两个人。他们此次用了十足的部署,外加十足的运气,才有幸抓到了怀信,再来一次,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褚景明怎么可能轻易放人?”
怀信不仅能征善战,更能在短时间内练出一支能令行禁止的军队。
对敌人仁慈,便是对自己残忍。
褚景明是军事家,不是慈善家,他绝不可能放怀信回来。
他说道:“哪怕送上杨弘寿,外加整座颍州府,褚景明也未必点头。”
“那怀将军会死吗?”
///
几日后,公孙昌、段方圆抵达檀州褚景明军营。
段方圆一袭黑衣,身姿英武,站在帐外解了刀,接受了门口侍卫的搜身,这才跟在公孙昌身后走进了大帐。
公孙昌个头不高,身穿朝服,头发斑白。
他宦海沉浮已有数十载,主打一个“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那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分寸拿捏得刚刚好,入了大帐,作揖说道:“见过岳阳王。”
段方圆在公孙昌身后抱了拳。
褚景明左右身侧坐了两位座上宾,其中一人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却仍肃穆威严,有武将之风,恐怕便是褚景明的另一位恩师,杜广良。
另一人身穿宽袖大袍,手拿折扇,气度风雅,显然是个文人,大概便是褚景明养的入幕之宾了。
褚景明眉山压眼,并不言语。
他一身轻甲,大马金刀坐在堂前,左手撑着大腿,正独自饮酒。
如今怀信在他们手中,一切尽在他掌控之中,他一点都不着急,该急的是这使节。他倒想听听,周权、周祈安愿意开出什么样的价码换回怀信。
“我……”
公孙昌正欲开口,那谋士却扫了他一眼,面色和朗,向褚景明攀谈了一句,说道:“在下以为,这使节身穿的朝服倒很有趣。”
褚景明问道:“哪里有趣?”
谋士扇了两把折扇,声音朗朗,说道:“早听闻他们先帝的两位义子,一个周权,一个周祈安,皆已叛逃出京。这使节是叛党的人,如今已割据自立,另立门户,却仍穿着盛国的朝服,让在下感到有趣。”
褚景明捏着金盏,只撇嘴轻笑,没怎么应声。
公孙昌声音和缓,回应道:“我们虽同燕王割据自立,但我们仍自认是盛国的臣子,我们的军队也仍是盛军。只不过在我们眼中,燕王才是盛国的正统,长安那位才是反贼。”
听到这儿,褚景明愣了愣,而后开始哈哈大笑!
“好一个倒反天罡!”褚景明说道,“你们的祖皇帝便是臣子篡位,他和他的亲儿子都遑论正统,区区一个乱臣贼子的义子,竟也敢自称正统?”
“北人粗俗。”谋士也在一旁忍俊不禁,说道,“这使节身穿红官袍,想必品级也不低,竟是连‘正统’二字是何意都不清楚,实在是贻笑大方!这学问,恐怕还不及我们江南的一个童生呢!”
公孙昌立在帐内,面色不改,任他们嘲讽。
等他们笑够了,他才捋了一把小胡须,缓缓开口道:“不成想二位年纪轻轻,竟是比我这老头子还要古板。”
谋士道:“哦?”
“老夫年轻时也曾以为,唯有血缘正统才叫正统。”公孙昌道,“可尚书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皇天何来血缘?谁能为万世开太平,谁能为黎庶谋福祉,谁有德行,谁便是正统天子!”
“吴国也是造反得天下,若能施恩于百姓,进而完成大一统,则也可自称正统。”
“只可惜吴国皇室骄奢淫逸,吴国乃皇室宗亲一家之吴国,而非千万百姓之吴国,因此,也只是偏安一隅的僭伪之国!”
那谋士滴酒未沾,听到这儿,却感到脸颊一阵阵发烫。
他想驳倒这言论,奈何才疏学浅,一时竟难以辩驳,只侧眸瞥了一眼褚景明脸色。
褚景明面无表情,却又显一丝愠怒。
他干了一杯酒,问道:“那本王倒想请教请教,这位使节又何以认为,你们的燕王便是正统?”
公孙昌垂眸浅笑,显出一丝小骄傲。
“我们燕王自自立以来,改革青州税制,所到之处皆推行田册重造,以减轻黎庶的税赋摊牌,此次更是在荆州推行了计口授田,使得荆州耕者有其田。所做之事,无不为生民考虑,在领地内也深得民心。”
“我们燕王,在不加重百姓税赋的前提下,养活了手中军队。反观吴国,为了打这场仗,对百姓却是层层盘剥,使得百姓困苦,民不聊生!而皇室宗亲的奢靡,却丝毫不减。”
他说着,看向了褚景明,直言道:“岳阳王年轻有为,是一代帅才,可惜只知行兵打仗,忠于的又是南吴这样的政权,看不到天下局势,看不到黎庶民生,实在是可惜,可惜!”
听了这话,褚景明感到一股火气一阵阵涌上头顶,后背却不断窜来寒意。
第243章
“这位使节今日前来, 就是为了说这些的?”他强压怒意,质问道,“我听你这语气, 不像是来营救怀信,倒像是巴不得我早日杀了怀信!”
“是在下失礼。”公孙昌能屈能伸, 说道, “方才是岳阳王与这位门客提问在先, 老夫不敢不作答……上了年纪,话也多了,还请岳阳王见谅。其实我们今日, 的确是带着诚意来的。”
公孙昌说着, 从怀里摸出了一封书信。
他讲话慢条斯理, 又面色和善,说什么都像是有礼有节,道:“距那日荆州一役, 杨老将军被我军俘虏, 如今已一年有余。燕王听闻岳阳王与杨老将军师生情谊深厚,特命老夫送来杨老将军的亲笔信, 还请岳阳王过目。”说着, 双手递上。
听到这儿,杜广良却是面色一沉, 说道:“不要看!”
杨弘寿被盛军俘虏, 早已身不由己,在盛军注视之下写下的这封信, 又能有几句是他的肺腑之言?
李茂:“……”
周祈安道:“除了公孙昌,我准备派段师兄也一起过去。他是怀信的大弟子,有他在场,公孙昌也不敢对怀信不利,加之公孙昌又巧舌如簧——这个搭配,李将军以为如何?”
李茂感到不甚满意,可现下的确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理性来看,燕王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若是派侯爷的嫡系过去,他们救主心切,又没公孙昌那么“能忍”,的确容易跟褚景明闹到掀桌。
他想了想,回道:“有劳王爷费心了。”
五日后,公孙昌风尘仆仆从荆州赶来,一同抵达的还有他们的筹码,杨弘寿。
公孙昌年纪大了,早就不适合长途奔波,杨弘寿年纪更大,更是出不得一点差错。
这一路他们心急如焚,生怕耽搁了,武寿侯会有危险,却也没敢玩命赶路。
公孙昌一入帐便跪下了,泪眼婆娑道:“承蒙二位王爷不弃,委我重任!武寿侯屡败北国,是我盛国的名将,是我盛国的英雄,怎可落得凄凉下场?请二位王爷放心,我不惧入龙潭虎穴,我公孙昌虽不才,但哪怕是豁出了这条老命……!”
说到这儿,公孙昌心里一伤感,忍不住用衣袖抹了把眼泪,说道:“我若出了什么事,还请王爷把我葬到我济州老家去……我家祖坟在哪儿,萧云贺知道,我便不在此赘述了……”
听到这儿,李茂已是满肚子火气。
他指着公孙昌,看向了周祈安,说道:“王爷你瞧,你瞧他这个样子,他如何能担此重任?”说着,拍了拍茶桌,又转身看向了公孙昌,“你若贪生怕死,那便换我去!”
听了这话,公孙昌“腾—”一下站了起来,说道:“你这个年轻人!我何时说过我贪生怕死?我交代后事,便是没打算活着回来!若是能拿我与武寿侯一命换一命,我眼皮都不会眨一下!”
李茂说道:“你最好能把侯爷给带回来!”
周祈安坐在堂前扶额,说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褚景明只要不是发了疯,应当也不会拿你如何。”
周权看向李茂道:“你也少说两句。”
///
夜里,段方圆收拾好行囊,到周祈安帐中辞别。
帐内烛光昏暗,段方圆面色阴沉,问道:“王爷以为,怀将军能救得回来吗?”
周祈安一袭玄衣,背对段方圆立在帐内,手中拿了支烛火,正将灯架上的蜡烛一根根点燃。
他说道:“你们此行,大概率带不回怀将军。”
听了这答案,段方圆心底一沉。
周祈安点好了满灯架的灯,帐内登时亮堂了不少。
他转回身,吹灭了手中的蜡烛。火苗熄灭,蜡油干涸,攥在手上有些温温的。
他沉声道:“这交易,于他们而言太不划算了。一个周权,一个怀信,是褚景明最头疼的两个人。他们此次用了十足的部署,外加十足的运气,才有幸抓到了怀信,再来一次,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褚景明怎么可能轻易放人?”
怀信不仅能征善战,更能在短时间内练出一支能令行禁止的军队。
对敌人仁慈,便是对自己残忍。
褚景明是军事家,不是慈善家,他绝不可能放怀信回来。
他说道:“哪怕送上杨弘寿,外加整座颍州府,褚景明也未必点头。”
“那怀将军会死吗?”
///
几日后,公孙昌、段方圆抵达檀州褚景明军营。
段方圆一袭黑衣,身姿英武,站在帐外解了刀,接受了门口侍卫的搜身,这才跟在公孙昌身后走进了大帐。
公孙昌个头不高,身穿朝服,头发斑白。
他宦海沉浮已有数十载,主打一个“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那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分寸拿捏得刚刚好,入了大帐,作揖说道:“见过岳阳王。”
段方圆在公孙昌身后抱了拳。
褚景明左右身侧坐了两位座上宾,其中一人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却仍肃穆威严,有武将之风,恐怕便是褚景明的另一位恩师,杜广良。
另一人身穿宽袖大袍,手拿折扇,气度风雅,显然是个文人,大概便是褚景明养的入幕之宾了。
褚景明眉山压眼,并不言语。
他一身轻甲,大马金刀坐在堂前,左手撑着大腿,正独自饮酒。
如今怀信在他们手中,一切尽在他掌控之中,他一点都不着急,该急的是这使节。他倒想听听,周权、周祈安愿意开出什么样的价码换回怀信。
“我……”
公孙昌正欲开口,那谋士却扫了他一眼,面色和朗,向褚景明攀谈了一句,说道:“在下以为,这使节身穿的朝服倒很有趣。”
褚景明问道:“哪里有趣?”
谋士扇了两把折扇,声音朗朗,说道:“早听闻他们先帝的两位义子,一个周权,一个周祈安,皆已叛逃出京。这使节是叛党的人,如今已割据自立,另立门户,却仍穿着盛国的朝服,让在下感到有趣。”
褚景明捏着金盏,只撇嘴轻笑,没怎么应声。
公孙昌声音和缓,回应道:“我们虽同燕王割据自立,但我们仍自认是盛国的臣子,我们的军队也仍是盛军。只不过在我们眼中,燕王才是盛国的正统,长安那位才是反贼。”
听到这儿,褚景明愣了愣,而后开始哈哈大笑!
“好一个倒反天罡!”褚景明说道,“你们的祖皇帝便是臣子篡位,他和他的亲儿子都遑论正统,区区一个乱臣贼子的义子,竟也敢自称正统?”
“北人粗俗。”谋士也在一旁忍俊不禁,说道,“这使节身穿红官袍,想必品级也不低,竟是连‘正统’二字是何意都不清楚,实在是贻笑大方!这学问,恐怕还不及我们江南的一个童生呢!”
公孙昌立在帐内,面色不改,任他们嘲讽。
等他们笑够了,他才捋了一把小胡须,缓缓开口道:“不成想二位年纪轻轻,竟是比我这老头子还要古板。”
谋士道:“哦?”
“老夫年轻时也曾以为,唯有血缘正统才叫正统。”公孙昌道,“可尚书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皇天何来血缘?谁能为万世开太平,谁能为黎庶谋福祉,谁有德行,谁便是正统天子!”
“吴国也是造反得天下,若能施恩于百姓,进而完成大一统,则也可自称正统。”
“只可惜吴国皇室骄奢淫逸,吴国乃皇室宗亲一家之吴国,而非千万百姓之吴国,因此,也只是偏安一隅的僭伪之国!”
那谋士滴酒未沾,听到这儿,却感到脸颊一阵阵发烫。
他想驳倒这言论,奈何才疏学浅,一时竟难以辩驳,只侧眸瞥了一眼褚景明脸色。
褚景明面无表情,却又显一丝愠怒。
他干了一杯酒,问道:“那本王倒想请教请教,这位使节又何以认为,你们的燕王便是正统?”
公孙昌垂眸浅笑,显出一丝小骄傲。
“我们燕王自自立以来,改革青州税制,所到之处皆推行田册重造,以减轻黎庶的税赋摊牌,此次更是在荆州推行了计口授田,使得荆州耕者有其田。所做之事,无不为生民考虑,在领地内也深得民心。”
“我们燕王,在不加重百姓税赋的前提下,养活了手中军队。反观吴国,为了打这场仗,对百姓却是层层盘剥,使得百姓困苦,民不聊生!而皇室宗亲的奢靡,却丝毫不减。”
他说着,看向了褚景明,直言道:“岳阳王年轻有为,是一代帅才,可惜只知行兵打仗,忠于的又是南吴这样的政权,看不到天下局势,看不到黎庶民生,实在是可惜,可惜!”
听了这话,褚景明感到一股火气一阵阵涌上头顶,后背却不断窜来寒意。
第243章
“这位使节今日前来, 就是为了说这些的?”他强压怒意,质问道,“我听你这语气, 不像是来营救怀信,倒像是巴不得我早日杀了怀信!”
“是在下失礼。”公孙昌能屈能伸, 说道, “方才是岳阳王与这位门客提问在先, 老夫不敢不作答……上了年纪,话也多了,还请岳阳王见谅。其实我们今日, 的确是带着诚意来的。”
公孙昌说着, 从怀里摸出了一封书信。
他讲话慢条斯理, 又面色和善,说什么都像是有礼有节,道:“距那日荆州一役, 杨老将军被我军俘虏, 如今已一年有余。燕王听闻岳阳王与杨老将军师生情谊深厚,特命老夫送来杨老将军的亲笔信, 还请岳阳王过目。”说着, 双手递上。
听到这儿,杜广良却是面色一沉, 说道:“不要看!”
杨弘寿被盛军俘虏, 早已身不由己,在盛军注视之下写下的这封信, 又能有几句是他的肺腑之言?